作为家长,我们要理解这种差异和变化,理解学生适应过程中各种表现现的客观性,面对学生异常表现能够理解,接纳,善于分析原因而不是盲目责备。
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环境,首要是适应。对于学生而言,从小学升入初中,也须经历这样一个环境的变化,适应要求也在所难免,其差异也仅仅在于适应的快慢和准备的好坏而已。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此适应,到底该如何看待,又该怎样应对。
一,小升初适应的正常性
每天每个人都在经历无数次的适应,比如适应天气变化。所谓适应,其实是个体与外界环境趋于平衡的过程。适应源于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平衡,从不平衡到重归平衡,就是一次适应。对小升初的学生而言,从小学到中学,原有平衡极大程度的被打破。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详细内容参见《初中新生入学适应分析》)。有改变就有适应,小升初适应的正常性也就由此而来。
作为家长,我们要理解这种差异和变化,理解学生适应过程中各种表现现的客观性,面对学生异常表现能够理解,接纳,善于分析原因而不是盲目责备。
二,小升初适应的重要性
对一个刚步入中学的学生而言,小升初是有主动意识以来的第一个人生转折和变化。从儿童变为少年,从孩子开始成人,这样的变化在整个人生历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今后还将面临着更多的更大的转折和变化,如何让孩子学会适应,这不仅是当务之急的问题,也是关乎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话题。
可以通过小升初阶段的适应来帮助学生建立自适应能力,而自适应能力正是未来人才需求的基本能力之一。
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家长朋友们就可以把小升初的适应当成帮助孩子提升能力的契机。敢于让孩子自己参与适应,帮助孩子学会分析环境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学会根据新要求进行自我调整,学会在不断调整中取得新的成绩。这三个学会不仅是小升初适应的要求,同样也是未来重大转折关头的适应要求。正是从这个意义来说,从小升初适应过程中学得的内容直接关系着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这个过程中锻炼的好,能有助于解决今后的问题,因此显得极为重要。
三,小升初适应的成长性
小升初适应的成长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小升初适应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信号。
小升初这一过程,发生在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极为迅速的时间阶段,适应过程中的每个表现都带着鲜明的年龄和阶段特色,因此,我们可以从小升初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去发现其未来成长的若干个性特点,便于我们了解孩子,并进一步引导孩子成长。
2.小升初识应是引导学生成长的契机。
正如前面所言,小升初识应对于整个人生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可以把这一阶段看作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加以锻炼,加以引导。
3.小升初识应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助推力量。
小升初的适应,可以帮助学生应对变化,学会思考和学会适应,如果在适应的过程中对孩子加深了解,改善引导,就能有助于今后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也能有助于孩子能有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去应对今后更多的成长变化。
四,小升初适应的共同性
从心理学来说,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要保持内心的平衡,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学生更不例外。
小升初的学生在适应的过程中,经历着极大的变化,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这个时候的他们特别需要来自外界极大的支持的,主要是来自家庭和来自朋友的支持。
从家庭而言,父母在小升初的孩子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承担着平复孩子情绪,引导孩子思考,加深孩子体悟,帮助孩子脱困的重要责任,这一过程中,父母要充任孩子的同盟军,支持者的角色,帮助孩子平稳度过小升初适应的关键期。
针对孩子的小升初适应,家长还要敢于让孩子在跟朋友的交流中共同完成这种适应。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长要逐步放手让孩子参与一些群体性活动,鼓励孩子自主自制的学会交往和交流。这样的群体关系和伙伴关系,对于孩子平稳顺利实现小升初的过渡是很重要的。
上述正常性、重要性、成长性和共同性等内容,是基于对小升初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而作出,是帮助和引导学生顺利实现入学适应的指导思想。
在实践中,有必要将这些指导思想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这就是我们在帮助学生进行适应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原则一:帮助而不是代替
帮助孩子去适应,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办。这个过程中,有必要同孩子一起去分析当前遇到的环境变化,去发现探索解决和应对的方法。
原则二:接纳而不是指责
小升初的适应是一个过程,学生们会有很多特别的表现,比如说厌学、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此刻,作为家长,要敢于面对这种情况,而不是一味指责和教训孩子不努力。
原则三:分析而不是指正
把帮助孩子适应小升初的变化当成教育孩子的机会,同孩子一起去分析问题,借以提高孩子的分析能力,而不要在面对事情的时候直接给出答案,这会妨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
其实,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随时的过程,每个时刻都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强调小升初适应的理念和原则,只是希望帮助家长朋友们能修正有状况再教育的教育方式,能够从细小处关注学生成长,并引导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