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是一道比高考都还要难迈过的坎儿,几乎所有在小升初获得巨大成功的孩子,其本人和家庭都经过多年的准备。因为家长未雨绸缪的坚守,因为家长对教育和成长务实的作为,因为家长激励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到位,孩子才有可能在小升初这场战争中昂然胜出。
但孩子小升初了,并不意味着家长的心态、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就小升初了。也不意味着孩子的学习方法、知识观和精神品质也就小升初了。
有个朋友的孩子小升初以特等奖身份考入初中,举家欢庆,家长在朋友面前也觉得光彩,在中国社会,孩子的成功往往比我们自己的成功都令人高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嘛。孩子的成功,就意味着良好家风的延续,意味着事业后继有人,意味着孩子将可能走上一条幸福的人生路。但这位朋友的高兴劲儿还没有过去,孩子就已经变成为了令老师甚至同学都头痛的学生了。教育是最怕在既有的光环中度日的事情,教育是最最危机四伏的事情,孩子的成长是最需要精心呵护的事情。
于是想起陶渊明的一个故事。有少年向陶渊明求教如何学习,陶渊明带着少年来到农田边,问少年说:“你看这禾苗是不是在长高?”少年看了半天,茫然摇头。陶渊明又说:“那春天的禾苗是怎么变得这么高的呢?”一边说话,一边把少年拉到磨石跟前问少年说说:“这磨石为什么会凹下去呢?”少年说:“那是磨的。”陶渊明又问:“你可曾见过是哪一下被磨损成这样的呢?”少年一脸茫然。
这时候,陶渊明对少年说:“禾苗每时每刻都在生长,磨石磨损成凹也非一日之功。读书学习便是这个道理,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虽然不易察觉,持之以恒,就能积少成多。”少年大悟,叩首拜师,陶渊明挥笔写道: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习惯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品质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古话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退,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习惯和品德。
从小学过渡到初中是一个坎儿,这个坎儿如果走得不顺,孩子将失去学习成绩的优势,甚至失去自信,失去自我。下面,请允许我们从传统文化,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与朋友们做一个交流。
一、学习方法的过渡
(一)国学中的成功学习之道:
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经典启示:日新月异。
2、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译文】从最基本的事物延伸开去,用最普通的原则去解释发挥,这样,天地间一切变化都可以概括无遗了。原文反映了从阴阳两爻发展为八卦,再从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象微天地万物及其变化。
心得: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即是由这里的“触类”一词,和“干”卦中的“六爻发挥,旁通情也”里的“旁通”一词连缀合成,也就是说接触了某一事物或知识后,就可以由此及彼,了解类似的事物或知识。孔子曾言“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何举一反三呢,那也就是触类旁通了。
经典启示:触类旁通。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倦怠而无所得。”
心得: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成长,而一个没有学会思想的人,是悲哀的。
经典启示:学思结合。
(二)结合现实的思考:
从学习内容看,小学和初中有很大的不同的,小学阶段的学习科目少,一般以数学、语文为主,学习内容浅显、容量小、难度低,教学注重直观形象思维模式的训练,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许能轻而易举地拿出理想的成绩。
初中一开始就面临语、数、英、政、史、地、生七门学科,明显地存在“七多一少”。“七多”指的是书多、课多、自习多、实验多、活动多、老师多、教学方法多。“一少”指的“老师盯得少。”教学重点注重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实验能力、记忆能力等综合能力。思维方法则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记忆方法从机械记忆转向理解记忆。解题方法更是提倡“一题多解”。一个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都是正确的,有独到的见解更值得称赞。
一些同学适应不了其间的跨度,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不知所云,茫然应对,结果第一次考试成绩叫学生家长大吃一惊,紧接着惶惶不安。
这种现象一点也不足为奇,关健是我们要做好迎接这一挑战的心理准备。不要着急,也不能乱了阵脚,静心反省,学会学习。
无数事实证明,只要同学们学会听课,学会课前预习、学会课后复习、学会归纳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一定能跟上中学的学习步伐。
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学思结合、触类旁通、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