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数学“学困生”原因与对策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专家解读:数学“学困生”原因与对策

2010-08-31 13:33:03     标签:小升初经验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

(一)学生方面原因学生个人能力素质的差异,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明显表现出数学的思维障碍,不灵活,效率低,效果差。

(1)理解语句、题意的能力差。数学学困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对于语句的理解能力与同龄人相比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并不能完全理解 老师所说的话,这可能跟现在的老师与父母、长辈或者学前教育时幼儿园老师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有关,也可能是孩子年纪尚小,语言思维模式还不成熟, 这就出现了学生与老师的沟通障碍,这种常常被忽视的沟通障碍往往是孩子成为学困生的罪魁祸首。

(2)思考的表面性。由于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缺乏深刻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也就 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导致思维单一、想象力低下,其思维往往不能在原有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

(3)过分依赖感性认识。学生的思维活动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迁移能力低,没有形成完整、优化的数学认知结构体系,概括水平低,不会多方面探索解 决问题的方法,数学的应用能力低。

(4)思维定势。轻信于解题的经验,轻信于固定的思路,形成思维定势,不能根据新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

(5)运算推理能力差,解题步骤不清晰,不会合情推理,由条件不会发现与之相关的结论,导致解题过程错误。

(6)学习方法不当。许多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数学,没有把握数学对象间的相互关系,对数学对象理解不准确,只知记题型,背公式,因而事 倍功半,知识极易遗忘,且经常与其他数学概念相混淆。

(二)教师方面原因

(1)教师疏于感情投入,忽视学生感情需要,使学生个人情感方面出现障碍,自我感觉数学学习常常失败,有强烈的挫折感,所以不愿学习数学,在心 理上对数学产生惧怕、回避。

(2)强大的数学压力让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感觉数学枯燥无味,学习无目的,不主动,只关心作业完成与否,而不关心学习效果如何。

(3)把对老师的好恶迁移到数学的学习上,一上数学课就从心理上抵触,讨厌数学,导致数学严重偏科。

二、学困生辅导策略

对策一:从纠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教师应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警惕学生不良习惯的形 成,逐步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对策二: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下功夫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说拿鱼给别人,不如教给人家打鱼的方法。由于多数教师只关心 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因而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只重视课本知识中考试内容的掌握,致使最终考试成绩不理想。显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 要。此外还应教给他们多种数学思维方法和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转化”、“假设”、“对应”等思维方法,以及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和做人的道理 ,培养他们灵活的思维,提高他们解题的能力。

课堂上,一定要让学困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能让他们成为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看客,把板演、操作的机会分给他们。我们应不断关注学法、优化教法 ,时刻调控教学节奏,让学困生在课堂上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

对策三:营造适宜学困生进步的环境

(1)平等关爱,消除距离。对学困生教师应投入更多的关爱,因他们的心理更脆弱,教师要用更多爱心去感化他们,感染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灵的碰撞 和沟通,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

(2)家校联系,加强监督。老师与学困生家长的联系应经常化,一方面及时把“学困生”的进步转达给家长;另一方面,老师还要及时掌握学生在家中 的学习、生活情况,把学生在校期间的不良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及时发现问题,合理解决。家长与学校经常交流,不断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促进 学生进步,但是要切避“告状”。

(3)建立网络,营造氛围。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建立“一帮一”、“手拉手”辅助网络。建立“团结向上、互助友好”的班队集体,营造一种积极进取 ,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竞争氛围。

(4)及时鼓励,促进进步。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兴趣。我们在学困生中开展评奖活动,看看谁的进步大,学困生取 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及时给予奖励,使他们在点滴进步中,通过“奖励”这一导火线,帮助他们点燃“渴望进步、渴望成功”的强烈学习欲望,激发学习 数学的兴趣。

对策四:优化对学困生的评价方法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 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总之,转变数学“学困生”, 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感染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沟通,为他们扫平知识缺漏等障碍,使更多 的学生脱离学困生的队伍。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