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牛牛不止一次问我:“妈妈,你生气的时候还爱我吗?”起先我向他解释:“妈妈生气的时候也是爱你的,生气只是对你的行为不满意。”他似懂非懂。当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我提出同样的问题时,我感到疑惑:是什么在阻止着我和儿子在两个不同的频道中,无法交集?
我开始有意识地翻阅有关书籍,终于有所醒悟。我为自己不自觉地时常流露着的不满情绪与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深感后悔。
不能拿“不高兴”来管教孩子
专家说,生气对他人的自尊心有强烈杀伤力,是控制他人的无形武器,是非常不健康的情绪。亲子之爱是无条件的,而生气带来惧怕,生气就是在扼杀爱。这就难怪儿子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疑问,其实是他的忧虑:“妈妈,你生气的时候还爱我吗?”现在回想,当我生气的时候,儿子意识到的是对即将失去爱的恐惧。
据专家介绍,对六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最要不得,孩子会形成消极的负面个性:自卑、内向、忧郁。我闻之愕然,不断提醒自己:今后一定要努力克制和防范生气这一不良情绪的产生。
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仔细想来,牛牛引发我生气的很大部分原因,是我的期望与孩子的现状之间存在距离。
在每周一次的围棋课上,我发现,除了老师与他对弈时和复盘时,他能专心之外,其它小朋友下棋或复盘时,他很少能静下来专心听讲,常常心不在焉。每当我看到孩子上课调皮时,就开始急躁。于是儿子不时看到脸上写满“生气”两字的妈妈。
孩子的成长有着他自然的生命节律,但很多时候,我都是不自觉地站在一个成人的角度,用一个大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来看待和判定孩子的行为。既然找到了这生气背后的原因,我想自己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作出改变:首先是努力调整心态,育儿不能急躁。其次要提高对儿童成长规律的了解和认识,儿童的生命密码需要妈妈用爱心和智慧去破译。
要给予孩子建设性的教导
按照专家的意见:要淡化无伤大雅的不良行为。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大人要装作不知道,让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因家长的关注而强化,让不良小毛病自行消失,因为孩子都有向善能力的。但作为妈妈的我好像事无巨细什么都管,一些非原则性的错误,也实施严打,常常用“不高兴”或“生气”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以管束与制约孩子。但从最终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
另外,面对孩子不良行为时的做法,很多时候只是制止,但没有给出建设性的指导:“你不该这么做,因为……,你应该……”专家认为,在掌握有效的自我约束之前,我们的孩子确实需要我们用温柔而坚决的语气告诉他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但是,具体的理由,不应该是“不然,我就生气了。”
最后,我要感谢儿子。“妈妈,你生气的时候还爱我吗?”他用不间断的提问适时地警醒了我。我深切地感到,育儿的过程,也是妈妈自我成长的过程。我感受到了与孩子一样的成长疼痛,我相信只有经历了这种疼痛,我的爱才能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