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下午1:30,2011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录取第一人马赛做客中国经济网“亲子大家谈”节目,与网友分享他的艺考心得。高建伟/摄影。
马赛《北京电影学院2011年招生专业考试准考证》
中国经济网6月30日讯 19岁德国男孩马赛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消息一经发布,引发不少关注。一个长期学理的外国男孩是如何通过中国高考及艺考的层层考验,被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学府录取?“中外合资”家庭的教育方式对他的成长有何帮助?6月29日,马赛及其母亲花映红女士做客中国经济网“亲子大家谈”节目,和网友们进行了交流。【点击看图文实录】
谈及今年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经历,马赛的感受可以用“残忍”、“幸运”、“坚持即胜利”来概括。
■残忍
笔试内容五花八门 突击备考是“不可能的任务”
2011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专业考试共设置了初试、复试、三试、四试、终极面试5道关卡,为期10天。马赛从2655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过五关斩六将”拔得头筹,其备考经验成为网友“取经”的重点。在参加考试前,马赛是否制订了周详的备战计划?
对此,马赛的感受是考题涉及面极广,对综合知识、表演能力、艺术感悟力等进行了全方位考量,绝非考前“临时抱佛脚”所能应对的。尤其是初试进行的笔试,马赛用了“残忍”一词来形容,题目囊括体育、政治、中国历史、外国历史、社会时事等各方面,甚至考前一个星期发生的新闻事件,譬如俄罗斯机场事件,都被考到。对于这样的考题,临考前突击备考根本不可能,只有靠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见识。
复试和三试都采用了面试的形式。复试题目是让考生在设定的场景下用一个小品表现自己,三试是要在1分钟时间里讲完一个故事,允许考生有1分钟的准备时间。四试则是写一份影片分析。马赛的经验是,表演小品时要表现得自然不做作,讲故事时不妨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这样就能很快构思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幸运
面试题目跳出“应试”窠臼 临场考验剪片技巧
一个“洋考生”为何能够在中国艺考中大放异彩?对此,马赛母亲花映红表示,马赛“幸运”地赶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招生改革的好时机。今年,北电导演系取消了外籍考生特殊招生,实施外国考生艺考与国内考生同时、同场、同卷、同试。在考题设计上,学校摒弃了应试教育的做法,采用了一种“活生生”体验式的考试方法,寻找真正有艺术潜力的苗子。
在写四试的影片分析时,马赛碰到特别复杂的中文名词不知道怎么写,考场又不允许带字典,他就用拼音或偏旁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成绩,因为学校注重的是考查考生对影片的分析能力和思路,而不是单纯的答题格式。
这种开放的考试方式也大大出乎马赛的意料。他曾一度认为中国的考试和西方有很大区别,会比较死板“无聊”,经过实际体验,他发现原来很丰富很有意思。最有意思的是,在终极面试中考官还会临场考剪辑技巧,给考生大约20张邮票大小的图片,像胶片印在A3纸上,让考生剪贴、配台词、选角度,摸索人物定位与素材背景。
■坚持
弃理从文坚持“导演梦”:我知道这条路会很苦
马赛高中学的是理工科,成绩拔尖,按照父母的预期,高中毕业后他应当去德国读大学,继续学习理工科。然而,马赛却选择报考导演专业,并在中国参加高考。
对此,马赛说:“我也知道要是我走导演的路会是很艰苦的,毕竟这不像一般工作稳定,市场变化是有很直接的连接的,我作为导演,还是像是一种梦想。在德国有一个寓言,意思就是说,尝试是在研究之前,你宁愿先试一下,再走。”
做导演一直是暗藏在马赛心中的梦想。中学时,马赛在课文中读到布朗姆巴赫的一首诗,只有四句,凝练而深刻地描写了一个德国少年从出生到幼年、少年和青年时战死沙场的一生。深受触动的他立即组织同学一起拍摄了短片《保尔》。中学艺术课上,马赛还拍摄了一组以“光”主题的照片,用6张照片把光喻作人的生命,讲述一个人遭遇车祸后失去知觉,又恢复意识的过程,这组照片被选入到2010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参展。
考取北电导演系圆了马赛多年的一个梦想,也成为实现其“中国梦”的新起点。马赛表示,愿留在中国,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天地里,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理想而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
■故事
“黑马”母亲现身谈“陪考”:凭真本事说话
在“亲子大家谈”节目现场,马赛的母亲和中经网友分享了她一路“陪考”的感受。她坦言,其实自己和丈夫当初并不支持马赛报考导演专业,“一切完全是个意外”。
今年年初,夫妻俩还预计马赛高中毕业后会朝理工科方面发展,去德国念大学。因为马赛父亲在事业上还算比较成功,走的是技术加管理的道路,因此对孩子的未来展望中,希望他也走技术管理的发展方向。然而,马赛却很坚定地表示要学导演。
对此,花女士并没有很武断地对马赛说:“不,你不可以!”而是背后和丈夫商量该怎么办。她认为,不妨学习德国人的做法,“理性与感性之间剥离”。从感性角度,作为母亲,她肯定不愿意孩子走一条她不看好的路。但从理性角度,她想站在孩子的视角上来思考:他是不是对导演真正感兴趣?有没有这方面的才能?
最后夫妻俩决定,选一个最难考的院校让马赛报考。如果考中了,证明他是这块料儿。如果没考上,他自己就会认识到自己可能不适合走这条路。结果证明,马赛不仅成功通过了考试,而且成绩还不错,被北电导演系第一个录取。
考试结果出来后,花映红特意给学校打了一个电话,询问儿子有没有因为外籍考生的身份享受加分“优待”,并表示如果是受“优待”录取的就坚决不上。 得知孩子的成绩没有半点水分,她才放下心来:看来儿子走导演这条路还是有潜质的。
■启示
当孩子梦想偏离家长预期 该如何处理?
家长心中往往会有一条为孩子设定好的发展道路,如果孩子的愿望跳出家长预期,是简单粗暴的制止还是另寻解决方法?马赛母子的经历对中国家长具有启发意义。在“亲子大家谈”节目现场,两位中国父母畅谈了自己的感想。
刘艳霞是一个4岁孩子的母亲,她认为,和孩子沟通不能限定框框,只要是不侵犯人身安全或有人身危险的,基本上都可以放开。在3岁之前不要给孩子太多限制,3岁以后孩子开始有是非观,这个时候要开始慢慢灌输一些传统或主流的思想。家长对孩子一点期待都没有是不现实的,但要在家长视野所及的范围之内去判断最适合孩子的方向。
张厚为一直是科学育儿的践行者,儿子现在2岁8个月。听完马赛的故事,他感慨颇深: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望子成龙”,所有的家长都有这个愿望和想法,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预想的成功轨迹走下去,但是这个社会是多元化的,“望子成龙”是一定的,但是成哪方面的“龙”,现在大家已经有个共识,就是多方面去发展都是可以的。
“比如像到马赛这个年龄,说‘不’已经不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要在他小的时候就去引导他,让他形成一个健全的心志,让他具备思考能力,这样的话面对他的选择,我们就可以尊重他,支持他,鼓励他。因为有了那个前提,他的选择就是他真的想要的东西。”张厚为总结道。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