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也能成才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亲子教育:“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也能成才

2011-07-12 09:04:30     标签:小升初经验

这个夏天,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成功之路》吸引着众多家长和学生的眼球:这本书颠覆了“赢在起跑线”的教育模式,给那些“输在起跑线”的孩子打了一剂强心针,指出一些无法通过考试考量的“软实力”,才是未来职场成功和生活幸福的保证。

“唯分数论”的教育方式正确吗?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唯一的吗?孩子的“软实力”该怎样培养?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人士。

【背景】

从蜗牛到雄鹰:

一位国际化人才成才路线图

本书的主人公于智博,并不是一个从胎教时就抓紧训练的常春藤“英才”,他的成长过程甚至犯了不少教育专家提出的“禁忌”:9岁时父母离异,正是专家们特别强调的心理成长关键期;隔代养育,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输在起跑线上,小学留级,中学倒数……但是,父母却另辟蹊径,培养了他21种考试无法考量的“软实力”,为他今后的成功“蓄力”。

16岁时,智博去了全校只有50人的美国最低级别的乡村高中,毕业时选择了全美最便宜的大学,报读商业管理系。他的想法很简单,因为这所不起眼的大学是他当时的“最佳匹配”。

然而,25岁时,智博考上哈佛最难考的商学院;27岁,毕业后又成为花旗银行“全球领袖计划”成员,成长为500强企业抢手的国际化人才;28岁,为实现按照自己个性设计的人生规划而担任联想集团总裁高级助理……

于智博,这个曾经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究竟是怎样被拯救的?他的成功经历是能被复制的吗?

【点评】

各方专家评说:

哪些“软实力”造就成功?

在教育专家史青星看来,现在不知有多少父母还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痛苦纠结,而智博的故事则使家长们警醒,“未来的成绩决定于你现在迈出的每一步,而不是你曾经在起跑线上的表现。”

本书出版策划人兼编辑张丽红认为:“也许是因升学压力所迫,如今太多的家长用力过猛。其实家长不仅要学习怎么去管孩子,更要学怎么忍住并做到意味深远的‘不管’。智博完全是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榜样,他后来之所以能自行腾飞,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得益于从小没有被‘巧妙地或者强行地’引导到按照家长意愿设计的成功之路上。家长们总是说‘我太想按您讲的方法教育孩子了!可就我的孩子而言,目前最急迫的问题还是考试名次和即将面临的择校,太痛苦了!’我很庆幸,智博的父母并不是焦心地逼他考高分和名校,而是培养了他最终走向成功的21种‘软实力’,由于这类实力无法用考试测度,所以,更需要通过家庭和课外来培养。如果父母们花尽钱财和时间,却培养了一个无用之人,那将是很可悲的。”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教育面对面》主持人延红表示:“从智博身上可以看到,早期在体育精神、道德感、公益心、吃苦能力、个人心态塑造等方面的引导,为他后劲十足的成才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合作者周奕针对家长和孩子如何复制于智博的成功,给予了指导:“应避免单纯地效仿,应学习于智博那样寻找自己的最佳匹配,按照自己的个性和特征规划人生,应学习于智博的体育精神、坚韧、顽强、自信、智慧、苦中作乐的洒脱、勇敢、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软实力’。”

【实例】

让孩子在自由中飞翔

而不是“自由”地飞翔

其实,在我们身边,类似于智博这样没少“走弯路”的孩子不乏其例,剖析他们的成功经验及其父母独特的亲子教育,对当下一些家长不无裨益。

实例A

主人公:符国鹏

出生年月:1985年12月

所受教育: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课程与教学方向在读博士

亲子教育特点:生命贵在体验、结果并不是唯一重要的、随机教育等

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后劲!

“现在国内的孩子从小都把硬能力的训练和学习放在第一位,所谓‘软实力’和素质的培养,似乎都成了锦上添花的摆设,而且一提起素质,好像只有成绩好,又懂些琴棋书画的孩子才是高素质。另外,家长们似乎觉得‘软实力’用处不如硬能力大,觉得‘软实力’等学业完成后再培养也来得及,也只有那时候才用得上。”符国鹏说,“家应该是一座港湾,是在暴风雨中航行到筋疲力尽之后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的地方。而安全感则是亲子教育的起点,真正和孩子建立起交流的必要前提。我很庆幸,父母给了我这样温暖的感觉。”

什么是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知道,即使告诉父母“我不爱英语,我爱唱歌跳舞”,他们也不会责备和歇斯底里,而是会了解和倾听;安全感是即使孩子是留级生,是年级最后一名,父母仍能告诉他“我相信你内心有颗优秀的种子”;安全感是孩子明白“我可以对父母敞开心扉”。要为孩子建立安全感,就要从尊重、倾听开始,放下“权威”的成人身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象他所面对的困难、困惑和痛苦。”符国鹏说,“中学我曾年级排名300名,高考(微博)也没考好,那时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真难以想象,也许自暴自弃是最轻松的选择。我很庆幸,父母并没有对我的失败冷嘲热讽,而是和我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大学时我想上个好学校换个专业,可国内跨学校又跨专业太难,就决定出国,考了4次托福,两次GRE,都考得不怎么好。虽然高中大学成绩比较失败,但失败让我认识到我是很普通的人,很努力有些事都做不到,不努力根本就不行。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后劲!”

这样的亲子教育模式,你能理解吗?

“打扑克、打电子游戏,都是我们让大鹏学着玩儿的。孩子太谨小慎微时,还故意让他接受挫折教育。”符国鹏父亲符振奇的话,把记者雷得目瞪口呆,“我们的教育理念很简单,就是让孩子热爱生命,通过体验和尝试,获得经验和教训。大鹏上小学的时候,电子游戏很流行,我就让他去试试去玩,他开始很抵触,不过很快就上瘾了,后来我们立了规矩,只能周末玩,而且规定了时间,从这件事上大鹏学会了克制欲望和节制。我们也给了他体验音乐的机会,让他接触口琴和小提琴,都是没学多久就放弃了。他不喜欢,你总不能逼他做令他痛苦的事。”

“我们一直对大鹏强调‘结果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对他的教育也没有很刻意,而是很随机,遇事说事。有时候他不听,就让他去碰壁。等大鹏上了高中后,他的事都是由他自己做决定,我和他父亲只是提供‘建议’。”母亲易先辉说,“督促孩子学习是很简单的事情,回馈也是立竿见影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而培养孩子的情商比较难,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效果来,要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父母必须耐下心,沉住气,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和完善自己。让他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同时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

实例B

主人公:张骏

出生年月:1984年9月

所受教育:英国雷丁大学资本市场研究所硕士

就职:某央企总裁秘书

亲子教育特点:懂得感恩、苦中作乐、正确自我定位等

张骏最打动人的,就是他招牌似的微笑和QQ签名上几乎永恒不变的一句:My life is so brilliant(我这光明璀璨的生活)。“哪有生来便注定成功的人呢?这话不过是自我激励罢了,很多时候看似难以克服的困难也使生活变得更具有挑战性,更精彩。”张骏笑道,“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很注重生存方面的培养,用母亲的话说,就是2岁学会滚着大西瓜走,3岁学会拿钱自己出门打酱油,4岁学会捡瓶子卖了给自己买格子本。”

“现在几乎没有家长愿意‘放养’自己的孩子,他们太执著于计划孩子的未来,更容易接受孩子考上好学校这种平稳的成长模式,他们不能给孩子太多的自由,因为他们不愿拿孩子的未来做赌注。我很庆幸,自己的母亲并不是‘虎妈’那样的专制式家长。什么算是成功的亲子教育?怎样去衡量一个人的成功?难道一个母亲逼孩子课业全A、学乐器学到能去卡内基表演,就是成功了吗?”张骏说他是一个“放养”的典型,“我母亲从没有这么要求过我,她只要求我没有不良嗜好,做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男人。”

张骏说最初上学时,父母就对他的课业没太多要求,因为他们充分相信他的自觉性。直到上高二时,他谈恋爱影响了学业,父母才第一次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手段。“成绩一落千丈,高考很糟糕,原本家里考虑让我复读一年,可我坚决不愿意,于是我被安排在河南一所二流大学上了三年编外生。在这三年里,我找到自己想要主攻的专业,准备出国深造。毕业后找工作,我发现和考哈佛一样,成绩只占结果的很小一部分,你需要面对总裁的考量,需要和人力资源部经理对话3个小时,而考量和对话的内容绝不是能在学校和书本上学到的,而这些才真正决定面试者的命运!”

让孩子以最真实的方式成长

“我从没觉得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保持平常心,让孩子以最真实的方式成长是我的教育理念。”张骏的母亲马丽娜说,“我觉得,为孩子建立起自我认同感,拥有自信、爱心以及良好的情商,这些东西虽然无法用成绩衡量,但对于孩子以后的人生却更加重要。孩子需要父母的爱和认同,以便培养自尊。一味贬低孩子,会使他们感觉自己不值得爱与支持,这种痛苦往往会跟随孩子一生。”

马丽娜表示,张骏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所以家人很早着手培养他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如今,儿子快乐、阳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学业上的事,父母不用太过操心,孩子的求知欲是天生的,发现他在哪方面感兴趣了,就支持他去探索,而不是以爱的名义横加干预,甚至推翻孩子一切自发的愿望和喜好。要知道,干预往往起到反效果。父母要做的,是维护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孩子终究会表现出自己在某方面的兴趣爱好和优势的。”

【热议】

父母看重哪些“软实力” ?

亲子教育不能只要求孩子

上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提出了“软实力”概念,一般来说,“硬实力”是达到各种考证考级考试要求所具备的实力,“软实力”则是课堂和各种考证考级都无法涉及和测度的能力。考证考级考试涉及的能力是可复制的,也许很多人都能达到要求,而“软实力”则彰显出你是“不可替代的人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那么,诸多家长更在乎孩子具有哪些“软实力”呢?郑州47中的马歆源老师表示,孩子应有丰厚的心理资产,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方法,来积极应对以后遇到的各种问题,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一种积极能量的释放。网友“甜甜爸爸”则说他推崇三种能力:爱的能力,知道感恩,能够换位思考,能包容和吸取他人的长处;克制惰性,自我管理并逐步形成良好习惯的能力;抗压能力,遇到挫折不消沉,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网友“蒹葭”说:“在亲子教育中,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尽善尽美,而不去检视自己是怎样的父母,亲子教育不能只要求孩子。”

【手记】

客观看待成功的标准

期待“好马蹄自扬”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让数不清的早慧“小超人”被父母抱着冲过起跑线。

随着近年来名校毕业生就业难、升职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软实力”缺失被认为是导致这些“赢在起跑线上”的高材生职场失利的主因。人们逐渐对这种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疑,提出了“第十名现象”,开始考虑在班里排在十名之后的孩子,难道这些孩子因学习不好,就与成功绝缘了吗?

其实不然,文中的两个后劲十足的成功范例,令记者感触最深的是父母对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客观而平常。这两名赢在“软实力”上的青年,都具有创新能力、自我发现能力、转压力为动力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演说能力、个性塑造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

希望家长们不再单纯追求考重点和分数名次,不再单纯注重早期智力开发,而是了解教育最重要的是最佳匹配。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但是,我们可让家成为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用一颗平常心,期待“好马蹄自扬”!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