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的体会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谈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的体会

2010-07-08 11:27:46     标签:小升初经验

也许是我对写作方面的爱好,茶余饭后,朋友和我闲谈起对孩子作文辅导的困惑。现在五六年级乃至初中的一些学生对作文写作没有兴趣,以至于害怕写作。尤其是当今电脑的运用和网络的飞速发展,更有一些学生在写作上依赖于电脑网络,进行拼凑。再有,就是对课外书籍的阅读不得要领,不知道如何积累写作素材。一时间,我心血来潮,搜肠刮肚捡回中学时语文老师指导我写作的零碎记忆。在此,谈谈我的点滴体会,虽有班门弄斧之嫌,但冀抛砖引玉之功!

一、引导学生模仿入路,熟而生巧,提高“拿来”和“消化”能力。

作文写作要和讲读课文紧密结合,有的课文比较容易结合,但有的课文就很难结合或者不能结合。这就造成了读写脱节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一定量的课外阅读。这就要提供多样易学的范文让学生模仿,引导学生由模仿入路。

从不爱写作学生的写作实际看。

通病是肚里没货,笔下没词,无论什么样的练习题目,写几句大路边上的话就完,从思想到文字都肤浅得很。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做法,参加作文培训班,认为多写多练就能提高写作能力。我认为这种做法有一定的片面性。其一、对那些肚里没货,笔下没词的学生,单纯地强调多写多练,是事倍功半的做法。这正如学画画,让一个没有基本绘画技能孩子去画人物,他总是把头画成圆圈,用四根直线代表四肢,无论让他怎么样多“画”,也逃不出这个“老一套”。学生闷着头“多”写,也不会有多少提高。其二、在学生没有写作兴趣的时候,每周的写作练习是个苦差,被动为文,交差而已,效果不好。因此,对那些基础很差的学生不应盲目地提倡“多写多练”,而应该让他们从模仿入路。这也正如让儿童临摹人物画,他自然能够摆脱圆圈直线的“老一套”,而进入一个新天地。学生的写作一旦由模仿入了路,写出一两篇像样的、成功的作文,老师及时地加以肯定和鼓励,他们就产生了写作的兴趣。而一旦有了写作兴趣,就会突飞猛进,写一篇有一篇的收获,半年、一年就能看出明显的提高,老师和家长也就喜上眉梢了。

要做到从模仿入路,就必须向学生提供范文。

历来 “文贵创新”、“非他独我”,是对文艺创作说的,对写作能力高的学生也可向这方面引导。但对写作能力弱的学生,不应过早地提倡“创新”、“不落俗套”,而应该让他们先入“套”。先“入套”后创新,这是个规律,这正如书法练习中的先“入贴”后“出贴”。戏剧、武术、书画……哪一种艺术和学问不贵创新?可它们的初学阶段都是强调学一步先象一步,学一家先象一家,学得惟妙惟肖才好。其实,抄袭有什么不可,描红不是抄?写仿影不是抄?临摹不是抄?老师平时不是要求学生读书看报要摘摘抄抄吗?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学生看那篇文章好,自己写不出来,才拿来抄的。抄的过程就学会了写的技能。我在中学时曾经也抄过许多好文章,结果见了效,有了提高。套学别人的文章就更应该允许,不应简单地指责为“变相抄袭”。当然,我说的抄、套,只是为了入路,决非主张一味地抄下去。

要让学生抄,让学生套,也必须向学生提供范文。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习作中的佳作,往往比名家名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心灵和指导学生的写作。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建议老师多向学生提供优秀习作,一类是本校学生中出现的优秀作文;一类是从书店买来的《学生优秀作文选》和《人文读本》(现在这类书籍太多要有选择性)等。

抄写一篇模仿一篇的做法一旦奏效,学生就会渐渐入路,并开始对作文产生兴趣,也就不再害怕写作了。

我观察到,尽管学生目前的观察力还不强,但也并非没有生活的积累,问题在于怎样把这些积累化为写作的素材。有了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大致同他们一样的同学的优秀习作,就可以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诱发出来,化作写作的材料。当年我的一个同学暑假登泰山,本打算观察一下日出的壮观,但因为天气不好未得如愿,于是他觉得这篇作文不好写了。但他读了《中学生练笔选》上的《庐山云雾》一文,便改变了想法,成功地写出了一篇《泰山云雾》。事实证明,学生本来无动于衷的东西,有了范文,就可变成“有动于衷”。我想,观察入手,模仿入路,当是可以尝试的做法。

二、指导学生多积累素材,活学活用,提高议论说理的能力。

写议论文就要摆事实,讲道理。摆不出典型新鲜的事例,说不出切实充足的理由,是当前学生议论文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指导学生收集素材,积累写议论文的资料(包括事例和说理两个方面的),以开拓眼界,获得知识,增长思辨能力,提高议论说理能力。

我们从那些中学生的优秀习作不难发现,习作者运用大量的古今中外的资料,知识面相当宽,在平时积累的素材“堆”里,既能信手拈来,活学活用,妙笔生辉;又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涉笔成趣。这正是写作能力弱的学生所缺少的,因此,每每写起来展不开,深不下,原因就是如此。事是旧事,话是老话,正所谓“胸中淤塞,笔下板滞”。

丰富的知识,新鲜的材料,从哪里来?要靠辛勤的积累,靠不断的搜集和整理。尽管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课外各种培训班很多,时间安排的很紧,但只要稍稍留意,日积月累,搜集一点必备的素材还是可以做到的。

积累的方法有三:一是靠脑子记;二是建立材料手册;从课外阅读中作摘记;三是报纸剪贴。学生的杂记本,往往记些警句、格言、哲人睿语(这些当然需要),却不大注意资料的积累,老师要加以引导,并向学生提供、推荐一些材料和书籍。

总之,老师和家长应该做一个有心人,要做些不不怕麻烦的工作。我认为,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在这些方面下些功夫,要比让学生埋头多写多练收效大得多。

三、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所谓 “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评注式阅读,学会在阅读报刊、杂志、书籍时要勾勾画画、圈圈点点,留下阅读的痕迹,打上记忆的烙印。这样即可强化记忆,又可提高分析鉴赏能力。直到现在,只要看到我从前读过书上的标记或者批注,就立刻能联想起当时阅读的情景,随之其内容也就浮现在脑海里。现在,我要求孩子阅读时,要手不离笔。

读是写的基础,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直接关系到写作能力的提高。如果对一篇好文章品不出味来,读不出妙来,就很难设想他能吸收其中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因此,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的能力,是提高他们写作水平和艺术欣赏水平的必要手段。

课堂上虽然成天分析归纳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段落大意之类,但让学生独立分析一篇短文就有了难度。这是由于平时缺少阅读分析训练的缘故。改变这种状况,就是培养学生评点式阅读法,让他们独立地进行批注评点(哪怕是评点的不确切)。

其一、在自己的书报上边读边划边批注,圈点文章中的词语、生动形象的句子、修辞手法,批注叙述方法上的倒叙、插叙、补叙;表现手法上的景物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结构上的首尾呼应、埋伏照应、承上启下、总领过渡等,评判文章的是非优劣(眉批、总批)。其二、让学生在抄写范文时写出评语,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老师和家长看过之后,对好的加以肯定、赞扬,对不全面的加以点拨,对不准确的加以纠正。这样做,才叫作真正的阅读,对写作也才真正有补益。

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自己的咀嚼、消化,达到了心领神会,逐步学会了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学生对于文艺批评方面的文字,对于各类作文选中的析题、夹注、评语,对于自己作文中老师打的批语,就会格外注意了,作品分析的常用术语也掌握了,也能模仿应用了。

水涨船高。经过一段这样的训练,读出来味了,写出来的文章也越来越有味了。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