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教育学者杨东平接受本报专访,回应“择校”话题
本版11月25日发表《治理择校明年动真格?》一文之后,不仅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回应,也得到了国内知名教育专家的回应。12月5日,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广州“择校”改革之路。
本栏文/图:记者邓仲谋通讯员李国强
中考制度改革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最近报道的铜陵,把重点高中的70%招生名额均衡分配到普通初中,缓解各校之间的应试竞争压力。
学位分配的反对者来自重点高中,他们觉得降低生源质量了,担心高考的升学率会不会受到影响。杨东平表示,“安徽铜陵的事实已经做了回答,他们已经做了一轮,结果对高考成绩没有影响,道理很简单,初中生可塑性很强,中考差个十分八分,并不说明学生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在学位分配方面,广州重点高中分配到各个初中的比例多少为宜?“我想比例先小点,先30%,试点,每年增加10%,达到60%,但不能百分之百,因为高中是一个选拔性的教育,应该有30%~40%是面向优秀学生,是中考进去的。”
学校布局:
要随人口变迁重新划分
在广州明年拟实行的“择校改革”方案中,学校合并被视为重要的举措。杨东平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是没有重点的,这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公立学校的基本面貌。中国在义务教育以前,实行的是重点学校制度,所以事实上还存在重点学校,或变相的重点学校。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难点。
在解决的途径上,有人说“削峰填谷”,就是要把重点学校这个峰“削”掉,但也有人建议要“保峰填谷”,也就是所有的学校都达到重点学校一样的峰。杨东平认为,能达到后者当然好,“随着原住居民大量迁到城乡接合部,教育资源紧缺的都是城郊新开发的楼盘,而原先的老学校就近入学的生源又非常少。”杨东平主张,义务教育的就近入学应该根据人口变动重新来划定范围,至少应该保证70%~80%是就近入学。
“名校办民校”:
转为公办保留办学自主权
解决“择校问题”,绕不开“名校办民校”。据了解,教育部早在2005年就要求对此进行清理整顿,北京用三年时间来清理整顿改制学校,上海和天津等城市都较早完成转制。广州的教育界人士也指出,“名校办民校”的出路,要么变为公校,要么变为民校。
“我个人一直呼吁,在转制学校的过程中,在公和民之外,应该有一个第三条道路。”杨东平建议,“对一些有活力有特色的学校转制为公办以后,仍保留它的自主权。采取类似像特许学校的模式,跟它签一个协议,虽然由政府全额拨款,不许高收费,但自主权还给它,这样话,仍成为学校自主创新的一个生长点,不至于千篇一律。”
教师流动:
分学区、城区、城乡三步走
择校的目的不在于校园,而是师资。所以促进学校均衡的一个核心因素是均衡教师资源,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教师流动。杨东平认为,教师和校长流动,需要创造一些条件,尤其是在经济待遇方面,如校长流动,首先要建立一个校长年薪制,你在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收入是一样的,这样就好流动了。促进教师流动这个概念,教育规划也体现出来了,被认为是基本的措施。
“我不主张一开始大规划,跨地区的流动,这样操作的难度会比较大。最好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学区内的流动,老师资源可以共享,骨干教师由‘校有’改为‘学区共有’,包括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体育场所等共享。第二步做到城区内的流动,城乡之间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