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全球大择校”背景下的学校选择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小升初:“全球大择校”背景下的学校选择

2010-03-25 09:13:11     标签:小升初择校

我是昨天刚来这坛子里的,满眼的标题,都与分数有关。广州是一个开放的城市,是改革最前沿的城市,看到这里也还在以一把尺子量人,心里,确实有点不舒服,为孩子们感到悲哀。

我来广州七年了,从事教育行业十一年,一直都没有离开教学的第一线。我深知,学校教育的实质。

那天,听一节公开课,那老师的一句话,把我惊了一跳。她说:“某某老师的女儿考上了研究生,真是成功。”我不确定,她所说这成功的指向,是指向那老师,还是指向他的女儿。然而,我被惊着了,确是事实。在我的价值观里,从来都不觉着考上了研究生,就是成功。当然,我也由此看出,中国教育,事实上,是把人的眼光都变得短浅了。试问:经过了漫长的24年学习,考上研究生,也还只是在求学的阶段,先不说所学的,能不能用,求学到了一个阶段,就评定其是成功的,那真正的成功是什么呢?

说到底,那还只是一个学生,连基本的经济独立都还没有呢,也就是说,还得依赖父母的供给才能生活,算得成功么?我个人觉得,做为一个人,最初的成功,就是在经济上能够完成独立,并且有够独立地生活。连独立的生活都还不能够,我们就判定一个人的成功,是不是早了点儿呢?

再说说知识,在学校里,我们所学的,被定义为知识。然而在生活中,我们所学的,就不是知识了?知识定义的狭隘化,事实上,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我见过许多的家长,没有受过多少年的学校教育,但是,知识丰富,而且,对文化的理解,也比较深。什么是文化?文化是生活方式的总和。而事实上,学校教育出来的,更多的是,有知识没文化。

当代中国教育,其评价标准,还是老蒋时期定下来的,以分数来评定孩子,确定录取,是1936年的事儿。而以分数评价孩子被宣传为最公平的方式,然而,就是这样的最拙劣的借口,却假“公平”的名义而得到了父母们的认可,也见出了我们做父母的实在太好骗了。想一想,就会知道,官员们的惰性有多大,能力有多强?国外“教育评价”作为一门科学在被有识之人不断地研究。而中国呢?想一想,多少年过去了?这评价标准,与时代相差了多少?

事实上,眼下的评价标准,是最不用动脑子的一种方式,而且是行政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想一想,一把尺子量尽天下苍生,对于大家来说,就一定公平的了吗?对于那些被埋没的,公平吗?

基础教育为大学,是其唯一的目的,但却不应该成为唯一的目的。

对学校教育,评价标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之后,我们再来看选择。

分数的背后

父母们在坛子里关注最多的,就是分数。而且,择校时,分数成为最主要的指标。而我的建议是:我们不仅要看分数,而且要看,学校的分数是如何取得的。一千张试卷的重复训练和一百张试卷训练所取提的成绩,应如何去评价呢?牺牲学生们的假期时间,补课、上补习班取得的成绩,高了那么两分,又能说明什么呢?可是,这两分的优势,又让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什么呢?是啊,一切的所以,都有因为。事实上,这个时候,我们忘记了去比较。而对比,是可以把我们的一些感觉放大的。

我们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会考虑成本,比较之后,再做出选择。孩子多了那么几分,付出的成本是什么?我们考虑过吗?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一点,我们必须得承认。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适应眼下的教育体制。而我们做父母的,首先要做好的,就是给自己的孩子提供资源,不能让其无路可走。能够适应的,就想办法,让其创造力、学习的热情不被扼杀。具体情况,具体对等。

一对广州名校学生的父母,其儿子,若用全力学习书本知识,据说考个北大,清华不成问题。然而,他就把目标定为中大。若学校补课,这对父母就给孩子请假,带孩子去行走,做喜欢做的事儿。老师痛心疾首了。孩子说:“我也知道我努力学就可以考得更好,我证明自己能行,但是,我不想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这些无用的知识上,这个社会,还有太多的有用的知识等着我去学呢。”老师说:“这孩子,无可救要了。”

是无可救要了吗?不是,是孩子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这是一次名师的讲座时,那名师举的一个真实的例子,我为这对父母的做法叫好!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看这分数,是怎样的起点。比如说提前批录取的名校,他们选取的,本来就是全省智力水平最好的一群孩子,平均分不名列前矛,说得过去吗?

所以,不仅关注分数,更要关注这分数是怎样的起点获得的,更要关注,这分数,是如何取得的。

关注学校的软件

学校的教育,是如何的教育理念?这是首先要关注的内容。因为,理念,是做事的行为准则,会影响到学校方方面面的事情。一个明确的办学理念都不能提出来的学校,一个一线教师都不知道自己学校办学理念的学校,是不能去选择的。想一想,没有明确的目标,又如何把事情做好呢?尤其是树人的事业?

老师的素质,是最要关注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否高超?对孩子是不是有耐心、有爱心、有责任心?太关键了。动不动找家长的,定然是专业技能不过关的主儿。那不能称之为一个教师,顶多是一个书架。和所有人一样,教师的角色与身份是多元的。作为一个生命的人,他应该生机勃发、意趣盎然,而非精神萎顿、情感苍白;作为一个文化的人,教师负有传承文明的特殊使命,他应该学养丰富、德品高企,而非捉襟见肘、人格庸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全力奉献社会,同时得到社会的承认——物质和精神的承认;作为一个职业的人,他应该勤奋、敬业、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而非敷衍塞责、不思进取。这就构成了教师发展的四个维度:生命;文化;社会;职业。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活力萎顿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健康流畅的生命;视野狭窄的教师,不可能带出纵横捭阖的学生;不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教师,不可能刻意培植学生的主体意识;无法实现自身专业化成长的教师,不可能真正赋予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我们必须选择全面发展的教师,如此,方可期待真正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的出现。

一个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教师,是自私的。因为此时,孩子,只是他的工具,用得不顺手的工具,总是要受到谴责的,而且,会想办法丢掉。一个合格的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我觉得致少要做到十个知晓:

1、知晓孩子的姓名含义

。之所以要知晓孩子的姓名含义,关键是从这名字里能看得出这个孩子的家庭对这个孩子的期望值,透过名字,从某一个方面去了解孩子的家庭,从而能更好地与家长沟通。知道孩子姓名的含义,可以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2、知晓孩子的生活习惯

。所谓生活习惯,是指一个孩子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进行各种活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知晓孩子的生活习惯,您就可以针对他的不足给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实施教育行为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也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师生间的冲突,使勾通更顺利。

3、知晓孩子的个性特点

。孩子的经历不同,所处家庭环境不同,所受教育经历不同,在这些不同影响下,孩子形成比较固定的特性。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的存在,是相对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孩子的个性特征把握往往比较模糊,也很少真正地了解一个孩子的个性,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教师的对话中得知:这个孩子的个性太强了,不好管。其实个性不同是有其显性特征的。我们了解孩子的个性,分析显性特征,就可以对孩子的个性进行引导,引导的价值指向人类普适性价值。

4、知晓孩子的行为方式

。行为方式,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同一问题提出后,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而这些行为都是受到思维的支配,这种思维有时是显性的有意为之,有时是一种潜意识的直接反映。了解孩子的行为方式,就会避免一些误解,从而使师生相处与交流更为融洽。比如说:有些孩子表达亲近的方式是把手搭在你的背上,而有些孩子的方式是挽着你的胳膊走一段路,而有的孩子的表达方式则是跟你聊天……

5、知晓孩子的思维方法。思维,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孩子的思维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解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比如说考试成绩不理想,孩子的思维方法就会程现出不同,有些是采取改变分数来骗家长,有些是打算把真相告诉家长,并准备接受惩罚等不一而足,知晓孩子的思维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孩子的行为动向,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冲突。

6、知晓孩子的爱好兴趣

。爱好举是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喜好的情绪,了解孩子的爱好兴趣,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并对孩子正确(人类普适性价值)的爱好兴趣给予鼓励,对孩子不正确的爱好兴趣进行引导。

7、知晓孩子的困难疑惑。

在孩子困难疑惑处给予他正确的指导和帮助,那才是真正地教育。

8、知晓孩子的情感渴盼

。情感是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如喜欢、厌恶等,孩子在接受外界刺激的时候,其情感很多时候是受感性支配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孩子的情感渴盼,就可对其情感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说,孩子在进入青春期之后,厌恶大人包括家长和教师打听他们的一切事情,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情感渴盼,诚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有自己的隐私,但由于经验不足,往往会走许多弯路吃许多亏,而大人把握了孩子的情感渴盼则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让他意识到这种情感渴盼可能产生的后果,久而久之则会达到一种心理的认同。

9、知晓孩子的家庭情况

。知晓孩子的家庭情况,因为家庭是孩子的最重要影响者,每一个孩子身上都会深深地印着家庭的烙印。了解孩子的家庭就会找到许多孩子思维、行为产生的原因,发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会进一步拉近家长、学生、教师之间的距离,让教师做出正确的反应去构架一座沟通的桥梁。

10、知晓孩子的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指人的生存和生活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说实在话,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没有人生目标的,我们知道,人生如果没有目标,就会失去奋斗的动力与方向。我在电视里看一台实事采访节目,有一个孩子说自己将来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做一个成功的小偷的头儿,这种人生目标显然是不符合人类普适性价值的,只会助长了投机取巧之风气,是要及时地引导的。

但愿,这些,能为还在选择学校的父母们,能有所帮助!

点击显示
上一篇:小升初:择校要理性,应先考虑学生能力
下一篇:“小升初”如何择校?办学特色比分数重要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