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1日,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主办的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开幕式在上海科技馆举行。正值新春,杨浦区建设小学民乐队带来的一曲合奏《金色的季节》将节日的气氛烘托得分外浓烈。
台下,从事了近40年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该校民乐队指导教师祝国泉老师颇为感慨。他告诉记者,从事民乐普及工作整整10年了,从当初劝家长送孩子来学民乐,到如今各年级民乐班名额日益抢手,艺术教育给孩子和学校带来的变化,简直太大了。
学音乐让孩子更优秀
说起10年前学校决定初创民乐特色时遇到的阻力,祝老师记忆犹新。根据设想,学校希望有兴趣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民乐,到三年级时,选择学有特长的孩子组成校民乐队。然而,第一次选苗苗,老师好说歹说才劝服了20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的琴房,还有家长看到孩子学了几次,觉得浪费了做卷子的时间,拖着孩子就走。
然而,老师们没有放弃。学校请来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的专业老师,每周五下午手把手从听音练耳开始教起;学校申请成为杨浦区民族文化培训基地学校,杨浦区少年宫老师也定期来校组织排练。每天7时30分,学校音乐教师则组织民乐队的孩子们练习一个小时,渐渐的,这成了孩子们自觉的习惯。
奇妙的变化发生了。老师和家长惊喜地发现,每个年级特设的一个民乐班,都逐渐成了全年级各方面表现最优秀的班级。民乐班招生,成了学校最热门的一件大事儿。五年级女孩张璐凭借出色的扬琴技艺,曾获得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小小音乐家评选一等奖,也是学校的大队委员。"音乐让我快乐,还让我学习了思维方法",说起音乐给予的财富,她随口就能说出一大串--先读谱,再弹奏让她学会了做事前,先理清自己的思路;繁忙的练琴和演出,逼着她提高效率。而在她看来,最美的时光,当属在音乐中沉醉。
二胡在乐队中起到穿针引线的引领作用,但把每个音都拉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每次练习,二胡声部的同学们重复听音、练耳、拉音阶,要约20分钟。"能坚持学音乐,肯定能让孩子终身受益",祝老师发现,不少原先的"皮大王",在捧起了乐器之后,变得"坐得定"了。更有一些困难家庭的孩子,用悠扬的乐声,和自信的神情,让一个曾经灰暗的家庭,重新变得笑声朗朗。祝老师说,学校已经为好几名这样的孩子全权埋单,支付孩子学琴之路上的一切费用,帮他们继续音乐梦想。
拨专款为艺术插翅膀
和建设小学的孩子们一样,正有越来越多的上海孩子,插上艺术的翅膀飞翔。
根据统计,目前艺术教育课程在沪上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开设率达到100%,高中阶段为95%。不少学校还自编校本教材,将舞蹈、陶艺、京昆、沪剧、评弹、话剧等引进教室。上海各高等学校,也都开设了艺术类选修课。而在中专职教系统,艺术欣赏课也已被列入10门基础性必修课程之中。
从2005年起,市教委每年拨专款1000万元,用于开展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迄今已有近20万学生受益。这一培训不仅包括京昆戏曲、民族工艺、中国书画、民族歌舞、诗词吟诵等10个主要项目,还为金山农民画、南汇锣鼓书、彩豆画、奉贤滚灯、花泥画、烙铁画等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培养了年轻的继承人。不仅是正常孩子,一批残疾孩子也在艺术中,发现了自身的力量。在奉贤区特殊学校--慧敏学校,孩子们通过参与利用民间工艺创编活动,用精巧的作品,为自己赢得了喝彩。
与此同时,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音乐厅等艺术专业场所一次又一次打开大门,承担起艺术普及教育的新职能。上海大剧院的"艺术课堂",开办至今已有超过百家机构和社会团体在此举办公益性艺术教育赏析讲座、普及型演出,学生观众超近3万人次。100多位文艺界、教育界的老专家则受市教委邀请加盟"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关心下一代专家指导团"。尚长荣、秦怡、茅善玉、黄豆豆、郎朗、卞祖善……这不再是孩子们仰望的名字,而是一位位能面对面的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