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5月开始,伴随着“奥运宝宝”、“金猪宝宝”入学难等问题,一个新的词汇成为杭州家长们关注的焦点——“积分入学”。这一方式何时落地?是否会成为缓解当前入学压力的一剂良方?
杭州市人大代表、学军小学原校长杨一青透露,“积分入学”的方案已经进入审议阶段,滨江区将成为率先试点的城区。
市教育局:积分入学方案预计今年能落地滨江区率先试点。目前,杭州市的积分入学方案正在拟请省人大审议,如果顺利的话,今年内将落地试行,而试点地区将放在滨江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
多项积分标准有“积点”也有“扣点”
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套“积分入学”的方法,将主要涵盖杭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积分入学”的标准是什么呢?不同的群体有什么不同的标准?
第一,考察在杭居住时间、社保缴纳情况和工作年限;
第二,考察对城市的贡献程度如何,这其中也包括缴税情况;
第三,看本人的学历、获奖情况及各方面的荣誉;
最后,志愿者工作、义务献血、见义勇为等情况也将纳入考核;
有“积点”,也有“扣点”,凡是有违法等相关情况的,都将扣除一定的积分。
“积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单是入学问题
目前,城市流动人口迅速增多,“积分”制度试图解决的问题,涉及流动人口的方方面面,包括公租房、迁户、医保等社会公共服务。而这套模式,与当前国家正在推进的户籍制度改革紧密联系。
“城乡二元结构打破之后,流动人口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享受城市的资源和服务?”这是“积分”制度所考虑的问题。
透露着人性化的“积分”环卫工人、家政人员等一样有加分政策
通过积分标准,可以发现,对城市的“贡献度”是重要的参考标准之一,但是这样会不会产生一个导向:学历高的、能力强的人,得到的机会愈多,而没有学历,生活平凡的普通劳动者,会不会被这一套模式排除在外呢?
相关负责人为我们解除了这种担忧:“需要明确的是,这套积分的办法,目的不是设立一个门槛,也不是提高门槛把人挡在外面,而是为了引导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强调的是一个导向作用。”
“一些一线劳动者,比如环卫工人、家政人员、公车司机等,我们将实行单独的加分政策。”该负责人说,“这些人虽然学历低,但是对城市的贡献依然很大,是城市所不能或缺的劳动者。”
从“三个一年”到“积分入学”
杭州市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有一个递进更迭的过程。2008年以后,杭州市出台了“三个一年”的准入制度,即“在杭州居住一年,工作一年,缴纳社保一年。”这套方法施行的7年后,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大的外来人口压力,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引用一组西湖区和江干区的数据:去年10月的户籍孩子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西湖区适龄入学的户籍小学新生达到7300多,比去年同期多了1000多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3000人,今年西湖区小学新生人数超过1万人。
江干区的情况:根据今年3月户籍儿童摸底调查数据统计,江干区一年级适龄户籍儿童人数为4278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50人。今年人数比去年增加千余人。
“积分入学”的施行是否会一帆风顺?也不尽然。
该负责人预测,政策实施的头几年,可能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原先有一批人是符合“三个一年”的入学标准的,但是新的积分体系之下,可能就不符合了。同样,也会有一批人原先不符合,但是在新的体系下,他们的孩子就能顺利入学。
这些问题,都仰赖于滨江区在试点过程中发现和寻找解决方案。
积分入学的标准不是钱不是位
省教育厅学生处相关负责人就“积分入学”的话题表示:这样一套模式,总体上强调的是正面导向。目前我国的情况,地区差异较大,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需要制定一定的准入规则,这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
这种规则,目的不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者,而是为了考察社会的容纳程度,不是为了排斥特定人群,而是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有序,使鼓励外来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从长远来看,这对城市的综合治理、人才引进、社会治安等都有好的推动作用。“积分入学”所具体参照的“标准”,必然不是钱、也不是位。
对于这一政策,从长远来看,必然是有益于杭州的经济发展和义务教育的发展,但是肯定也会爆发出很多实际的问题,尤其是前期执行阶段,肯定会面临很多具体的问题,公平性就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将来的实施效果还需要时间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