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孩子做好中小学衔接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如何帮孩子做好中小学衔接

2011-06-14 09:42:14     标签:小升初衔接

积极准备,迎接初一新生活

“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正如作家柳青所说,人生最关键的只有几步,每一步都比别人强一点点,那么几步下来,你的优势将十分明显。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孩子们在一步步成长,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如何在这关键几步迈好步伐,显得尤为重要。3所名校的老师就此给了孩子及其家长一些提示,以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初中一年级:迈好中学第一步

从小学升入初中,是中学阶段的第一个重要转型期,由于自身生理心理上的明显变化和客观环境的改变,以及主观条件不适应客观环境,接踵而来的问题往往会令刚踏进中学大门的同学困惑不解、应接不暇。尤其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令有些学生会感到不适应,影响学业。为此,作为家长和刚升入初衷的同学有必要了解一些转型期常识,查字典助孩子或自己自助迈好中学第一步。

一、小学升入初中,有哪些需要适应的地方?

1.课目增多,分科更细:除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小学已经接触过的学科外,将增加历史、地理、心理健康、生物、校本课程、阅览、综合实践、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学数学学科细分为代数和几何。

2.老师增加,要求不同:随着学科的增加,上课的老师也增多了,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要求,这要求同学们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他们。

3.集体管理,自主自觉:小学都是班主任独当一面的看管式、家长式管理,而初中是教师集体管理加上学生自主管理,被无微不至关心惯了的同学,进入初中,突然会觉得“无依无靠”;习惯了班主任一个人管理的同学,如今面对着七八位任课老师、领导和学生会、班委会的集体管理,或许会感到有点不适应。

4.角色变化,从零开始:一些到了热点学校就读的同学刚开始会沉浸在一种优越感中,甚至有点沾沾自喜,不经意间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或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教育后心理难以承受而从此一蹶不振,或不知不觉中荒废了学业。能到一些热点学校就读的绝大部分同学在小学都是极优秀的学生,有不少都是老师的得意弟子,这么多优秀的同学集中到一起令老师难以顾及到每一位本来是很优秀的同学。而另一些同学因种种原因进不了热点学校就读,到了一般学校甚至有点自卑。

5.活动频繁,正确对待:与小学相比,中学会安排更多的活动,中学生活会更加绚丽多彩,也给每位同学带来崭新的发展平台。

6.热点中学,要求更高:热点中学,面对家长的期望和同学们就读的真正目的,会有许多严格的、具体的要求,让初来乍到的同学或许会有点不适应。

二、小学升入初中,如何才能迅速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

1.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要正确认识到自己是中学生而不是小学生了;自己是少年而不是儿童了;自己班级和自己一样优秀的同学很多,各方面的竞争会更激烈;自己所在的学校是热点中学;自己学习的内容、任务与小学相比不同,自己面临的是一个新的起跑线,要迅速起跑,通过合适的途径展示自己的特长,不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

2.要珍视和发展友谊。相对小学而言,中学生的成长成熟更需要依靠外来的包括友谊的帮助。中学生对友谊的需要更强烈,理解更深刻,要求也更高。但缺少的是正确的交往、沟通技巧,容易伤害师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与父母长辈之间的亲情;辨别能力尚欠,朋友之间造成的误解不易识别,不小心会交上“损友”;自制力不够易冲动,容易破坏友谊等。

3.更加严格地要求约束自己,由他律变为自律。对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乐于帮助别人,不做有损他人、班级、学校的事,做一名有高雅情趣的、健康快乐的、勤奋刻苦的中学生。

4.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他人交往。要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参加学校、年级、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特长,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在活动中增进了解,获得友谊。对自己不擅长的内容自己也不要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急于求成而顾此失彼。

5.制定计划,咬定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生活计划和近期、中期、长期目标。理想是前进的动力,要咬定目标不放松。静下心来才能潜心学习,耐下性子才能修身养性,忘却困难,做到刻苦勤奋,自主自觉。

6.正确地处理好人际交往中矛盾冲突。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学会严于律己、善解人意、尊重他人,以诚恳、公平、谦和、宽厚之心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偶尔的过失。忌恨、多疑等不健康的心态,必将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三、中学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中应解决的问题

问题之一是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在小学教学,教师被置于极其崇高的位置,小学教师们既是孩子的授课教师、又是孩子的“保姆”、 “父母’,教师对孩子们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和全面性的教育。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孩子与教师的联系是一种非常紧密的联系,小学班主任、授课教师通常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可以讲是了如指掌。小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智力、能力状况进行补习和有针对性的复习、讲解。由于小学课程单一,分摊到具体科目的时间相对充裕,教师可以较为全面地帮助孩子安排时间学习,预习,复习和补习,收效比较明显;而在中学教育中,孩子与教师的联系明显不象小学教育那样紧密,可以说这种联系是相对松散的。中学里班主任不实行、也没有能力和精力进行包班教育,中学教师们往往按照专长选择授课科目,教师们基本上只管孩子的课内情况,较少或不管课外情况。中学教师也就不能系统、全面地为孩子们进行预习、复习、补习。自然地,中学教师们也就做不到象小学教师那样对孩子们“缺什么,补什么”,他们对孩子的照顾也不象小学教师那样细致周到。因此,家长如不能意识到中小学教育中师生关系转变这一特点,就不能有效的配合学校教育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长与中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的任务更重了。

问题之二是孩子的学习方法要有大转变。小学教育中比较注重“死知识”的讲授,小学生经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小学生往往也能答对问题但却搞不懂为什么应这样回答问题。我分析,不少小学生是通过死记硬背知道答案的。小学生在学习时,很少有目的地预习复习,他们往往是以下问出答案就行。我所了解的不少成绩较好的小学生也都是在作业做不下去、找不到答案时才有意识的翻翻课本,小学生这种缺乏自制力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只围绕教师指挥棒转的坏习惯,很明显不适应以专科授课为主要特征的中学教育。我们知道,中学教育容量大,内容多,差异大,这就要求中学生在学习上深入钻研、独立思考,并还要有较大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善于学习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家长须培养孩子做好如下工作:制订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复习温习、认真作业、解决疑难、深化记忆。

问题之三是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来看,据北京市教育系统主编的《班主任》刊物曾作过统计,90%以上的小学生是为争高分、获乖孩子奖、挂大红花、求教师和班主任夸奖等目的而进行学习,意义非常狭隘。至于学习与建设“四个现代化”、为振兴中华民族的关系等,小学生没有将二者联系起来思考的能力,他们认识不到学习的社会意义。在初中,这种只考虑学习成绩与学习活动而不考虑学习动机的单向思维,仍会持续一段时间。我们作了大量的观察后发现,一般说来,初中二年级以后,伴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大多数学生逐渐超越单向思维,开始把自己的学习情况与国家、民族兴衰联系起来考虑,他们的学习行为也就自觉地带上了很强的社会意义。应该肯定,这种情况是主流,凡能作到这点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刻苦性非常突出,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在处理成功与挫折方面更容易把握自己。在肯定主流的同时,需要指出不足,那就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未超越学习活动自身的范围,这样的中学生往往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肯下工夫学,学习中一旦得到表扬,就有学习干劲、主观能动性就发挥得好,一遇挫折,他们就易泄气,家长的任务之一是需正确得到这些孩子把自身的学习与崇高的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问题之四是孩子的心理教育亟待加强。小学教育针对小学生重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广泛采用了直观教育法,小学生基本上与现实社会完全隔离,小学生们绝少将形象观察上升为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他们对于小学教师几乎事事依赖,小学教师对社会的评价和看法也就是小学生的看法。而一旦进入中学,孩子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教师们已不再是他们心中无所不能的自尊,他们自己把自己视为“大人”。对于过于生硬的说教,中学生会产生非常强烈的“逆反”心理。从另一个角度讲,中学生的心理又比较脆弱,在市场经济对中学教育的冲击之下,他们对社会问题、人际关系的独立看法往往失之偏颇,过强的甚至是过于偏激的独立性促使他们“明之故犯”,不利于他们扬长避短,改正缺点,这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问题之五孩子们生理的转化。小学生能量代谢小,活动量小,不易接受外界影响,在性萌动方面、结交异性朋友方面较少生理欲望,而一旦升人中学,学生心理、生理也就逐步进人青春时期。这期间,中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活动量大;他们神经系统滞后于身体的发展,身体成长过快,出现了性萌动;他们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有不少中学生开始有结交异性的欲望,为此他们讲究吃穿、追求美观、希望自己成为异性注目的中心。从根本上说,可能确有些中学生这样做是一种无心的“性朦胧”的自然表露,而并非象有人所说的“性意识”。这种情况下,社会上一些阴暗面、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就很有可能对中学生们产生误导。加之中学生自身缺乏自制,对一些事似懂非懂,这就很可能把事情搞糟。假如家长不注意适当引导或对孩子们教育不得法的话,中学生心理、生理上的不足就有可能贻误学习、荒废学业,严重的可能会使孩子们走上邪路。所以,家长要配合学校教育加强对中学生有关社会文明行为的教育与培养。家长应以正面疏导为主,进行适合中学生心理的青春期教育,促进他们缩短性萌发到性成熟的转化过程,培养中学生的自制力,使之终生受益。

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抓好对中学生的家庭、社会教育工作

1、认真加强对中学生的理想教育,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中学时代是孩子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孩子们的理想树立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孩子一生的所作所为。家长应配合学校教育的要求,加强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不是一句空话,而应是实际行动。我们认为,中学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应比小学教育抓得更紧。除正常得学校教育之外,家长可以在家庭中与孩子们对爱国主义进行谈话,形式可多样一些。家长还可与教师一起共同教育孩子,使孩子们从内心深处牢固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得远大理想,进而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此外,家长还应积极支持学校组织的一些以中学生怎样为社会多作贡献的活动。比如义务劳动、帮助残疾人、新老校友联谊活动等,家长不应以占用孩子们的学习时间为由阻止孩子们参加。因为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自觉的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个人融于集体、个人融于祖国的感受中,以加深孩子们对祖国、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另外我觉得家长的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不要不负责任、不加分析地将社会上的消极东西灌输到孩子身上。

2、努力创造条件,使中学生尽快适应中学多学科教学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从前面我们的分析来看,小学向中学转化中的几个问题大多是与学习活动相关的,因此,家长有义务帮助孩子们搞好学习。家长要特别注意对中学生思维的训练工作,培养中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带领中学生一点一滴地作好预习、复习等工作,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学生,务求实效。

3、主动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配合教师共同督导中学生学习,帮助中学生进步

中学生尽管与小学生相比较,在心理、生理、行为上有一定进步,但他们仍旧是孩子,远远不能达到自己管理自己的地步。为此,需要家长主动与学校沟通。因为,中学教育也是学校教育,它的教育也只能局限在特定的时点之内,若对中学生放任自流,教育效果就会大大地打折扣。如果家长经常与教师沟通,那么无论在校内校外,中学生都有人督促、管理,这就可以引导孩子们强化学习,加强教育效果。

4、充分体现中学生主体地位,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带领中学生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认为,可以在家长的支持、指导下,让中学生们自己去设计、去组织—些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使中学生提高认识,斗富情感,而且还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增长他们的才干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比如,家长就可以带孩子们多搞一些“小创造”、 “小发明”、 “小制作”,还可以让中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活本领和生产技术。此外,家长还可以结合市场经济、商品学知识,带领中学生去市场上搞一些实践,体会市场经济的运作,提高中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五、对于家长的几点要求

1、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和自身能力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更新和阅历的丰富,家长对孩子们的教育就要有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家长需要不断给自己加码,拓宽自己的视野和志趣,更好的适应自身担任的角色。

2、关心和尊重中学生,建立良好的父子、母子关系

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家长应废除传统的“家长至上”的至尊主义,代之以温情主义。家长不仅要在思想、学业、人品上为孩子们直正作出表率、作出榜样,在生活上,也需对中学生关怀备至。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要作到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在谈话中应用平等协商的语气而不用强迫命令的口气,增强家庭民主气氛;家长还应与孩子们打成一片,通过促膝谈心等方式来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使父子、母子之间产生共鸣,做中学生切实信赖的朋友。

3、开辟中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新途径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教育中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家长应抓住各个教育契机,通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负责”等方式,努力提高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为把孩子们早日培养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当学生从天真的小学时光进入成长的初中阶段,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展现在面前,功课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但心理还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因而表现出种种不适应,阻挠了成长的步伐。所以在中小学衔接时期有的放矢的习惯养成就显得极其重要。养成教育抓得好,学生就适应得快,学业上一马平川,突飞猛进。反之则陷入低谷,一蹶不振。正所谓“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收获一个命运。”

初中阶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是他们从童年走向成熟的年代,是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的时期,是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要办好初中必须从重视初中、小学的衔接工作入手。而要做好中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必须研究学生在这期间的自我意识、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心理定势、应用技能、评价态度和行为习惯与小学不同的心理特征,有哪些发展变化,存在哪些不适应,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进行工作。为了抓好衔接,要适应新的要求,适当改变方法,为学生适应中学学习打下基础。

点击显示
上一篇:暑期临近 小升初衔接开始升温
下一篇:帮孩子做小升初衔接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