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长沙奥数网讯:家庭教育一直以来应该是家长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关于此的讨论不在少数,好多家长活到老、学到老,那么家长在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过什么呢?下面来看看e度用户“武兴华”发表的日记:积分卡的故事,希望可以给您一些参考。
原文如下:
积分卡的故事
2011年8月26日星期五
为了鼓励孩子们认真听课,做题做作业,学校给老师配了积分卡,积分卡可以用来兑换文具,玩具之类。
原来是小印章,做对一道题,给一个小印章,小学的孩子都很好骗,给个小印章,乐得咧着嘴傻笑一半天。回家给家长炫一下自己的讲义-------题都做完了,小印章盖得满满的,家长也高兴,不管怎么说,老师的鼓励手段确实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后来孩子年龄大了,念初中了,小印章就不大好使了,不实惠。
于是就有了积分卡。积分卡可以兑换诸如软皮本、卡通笔筒、不锈钢保温杯、毛绒玩具的手机座,以至于足球篮球之类。
说实在话,这些东西也不值什么钱,但是对孩子的意义是很不一样的,商店里买来的东西谁都不稀罕,但是打上学校标志的订制的东西,拿出来就很炫了,孩子们之间会相互炫一炫自己的奖品,我这个是一等奖,我这个是最高分才有的奖,我这个是用100张卡换来的,我每次上课都得最少3张卡,一学期上了N门课才得了100多张卡,看这个,你们都没有吧。
其他孩子就以羡慕的目光注视着骄傲的她,或者以沉默和不屑来抚平自己心里的不服气——不要小看了孩子们自我心理调节的小手段,呵呵。
孩子啊,他们的小小心思,你注意观察和体会的话,很有意思。
还有的孩子有集卡的习惯,因为积分卡有不同的号码,不同的版本,图案和内容也不一样———有诗词,谜语,名人名言之类。于是孩子们就以积聚多样的卡片为乐。
尤其一种最早期的积分卡,在孩子们看来非常难得。
因为最早期的积分卡没有标注有效期的,这种卡被孩子们称为无期徒刑卡,因为少,所以也就金贵一些,手里有这种卡的孩子,下巴就抬的比较高,别的孩子要和他换的话,往往要3张,甚至5张普通卡,他才会愿意换一张这种无期徒刑卡给对方。
后来的积分卡是有有效期的,限定必须在某年月日之前使用,过了某年月日就无效了,加之版本要多一些,所以孩子们看花了眼,也就不怎么值钱了,尤其一些发行量大的卡,孩子们谁都有,也就不稀罕了,这种发行量大的卡,往往在小朋友之间换不出去,于是就被当做换礼品的卡出手给学校,不再保存,或者3张5张一起换一张无期徒刑卡。
每次上课前,或者课间,孩子们会相互炫一炫自己手里的卡,并且互通有无,这样就使彼此的卡更多样化。
学校给老师的标配是,每节课,每个孩子两张卡。
坦率的说,两张卡实在是有些少,即便平均分配,也才2张而已,根本不够满足孩子们的胃口。加之孩子之间做题有差距,作业完成也有差距,于是得卡就得的很不平衡,个别孩子一节课下来可能得了7、8张卡,大部分孩子得1到2张卡,甚至有的孩子,可能好几节课下来,也不见得会有几张卡,这样一来就严重挫伤了本来成绩就靠后的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一开始我对这种用卡来鼓励孩子学习的手段是很不认可的,认为这种小伎俩,不是为师之道,功利性太强。比较排斥这种做法,包括小印章在内,我也不认可。
我更多的时候,还是习惯用红对勾来批孩子做的题目或者作业———可见我当时的观念还是停留在我念书的那个年代:那个时候给我的记忆,红对勾就是最大的奖赏,家长看见大大的红对勾,也会非常欣慰。
对于做错的题目,我一般不加判改,和孩子说好,我不打对勾,说明你这道题可能有些粗心了,于是孩子就再改正,之后我再打对勾上去。
只要老师把课讲清楚了,那么孩子们一般来说就很少有不会的题目,做错,往往是由于粗心所致。
而孩子却往往要求红对勾之外,覆之以小印章,尽管我刚开始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小印章的重要性,但孩子们提出来之后,我就意识到了,并且不是一个孩子有这样的要求,对于积分卡,他们的态度也是一样的,比较喜欢要卡。
做完题,就跟街上的小乞丐一样,小手一伸:老师,卡。
于是我就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一节课,每个孩子两张卡,确实是太少了,而班上也有孩子跟我反映,他们班上同学在其他教学点上课的,老师一节课都发十几张卡,所以他们认为,只要跟服务中心要,他们一定会给的,于是就撺掇我去要。
哎呀,这个实在是难为人啊,服务中心给每个老师标配的,确实是每个孩子每节课两张卡啊,我问过的,服务中心的同事口径也一致。
可是孩子应该是不会撒谎的,也确实存在有的班级一节课平均给每个孩子发7、8张甚至十几张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跟其他同事沟通之后,我了解到,不同的老师,能量是不一样的,新面孔往往是在服务中心得不到重视的,要卡也不容易,给标配的是正常的,就是2张卡。
甚至有时候都要欠着老师的卡,老师也就只能欠着孩子的,这样就很不好,孩子会很不满意,老师也会很愧疚。
而一些名师,在一些比较大的教学点,给的卡就富裕得多,一节课下来,孩子平均得个7、8张卡是很常见的。
这些人要么是确实是牛师名师,要么直接就是在总部担任管理职务的老师,他们要想从服务中心拿到更多的卡,只要别太出格,一般还都是比较容易的。
其实大家都不容易,服务中心的人,职务低,也很难做,这些人来头大,他们也是不大敢很得罪的。
这些老师拿到了更多的卡,他的孩子们就很高兴,而其他普通老师或者新老师拿不到卡的,他的孩子们就不高兴了。因为孩子们会相互攀比:我们老师每节课给10张卡,另外的孩子可能会说,我们老师都欠我们3节课的卡没给了,不过也无所谓,因为这三节课加起来,我也才得了一张卡。
呵呵,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并且不少见。
虽然我也在总部任职,要想通过一些非正常渠道得卡,也是可能的,并且我也确实尝试过,但那种感觉是很不好的,一来我性格迂腐,不习惯开口求人,二来这也是一种变相的从其他老师手里夺卡,也就是从其他孩子手里夺卡的行为,这总不是我想要的。
思虑再三,我终于想出了一个下策。
我在金五星、淘宝、卓越、路边摊淘了很多卡通的小玩具,书籍之类——诸如脑袋上能长出草来的小人儿,威龙从军记的笔筒、笔插、手机座、流氓兔系列的烟灰缸、存钱罐、可长出水晶来的许愿精灵、韩国进口的迷你和小号哈姆太郎(大号很贵)等,另外也有一些泥塑的笔杆,造型特异的小橡皮、速记本、自动铅笔、书虫系列的英文读物等等。
说实话,这些东西,大部分花钱不多,也就十几、几十块钱,最贵的大哈姆,也不过才200多块(就买过两个),但是孩子们都很喜欢,因为这些小东西,不管是从造型、还是创意,都是很可爱的。并且确实是我在工余,一件一件淘来的,不常见。
我拿这些东西,换孩子手里的积分卡,然后再把卡发给孩子,这样,每节课我就都有很多卡可以发给他们了。
比如,上课前,我拿一个许愿精灵拍卖,孩子第一次看见许愿精灵的时候,眼睛都绿了,一个孩子不惜以攒了一年半的120张卡,跟我换了许愿精灵---因为她一向瞧不上服务中心那些老掉牙的破礼物,一向不稀得换,这节课她换了许愿精灵之后,我手里的卡一下子多了两倍还多,我可以平均给每个孩子发6、7张卡了,换了东西的孩子,她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其他孩子得到了卡,这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下周再上课的时候,孩子把她种出来的许愿精灵拿给大家看,果然小半球上面长出一层刺刺挠挠的小水晶样的东西来,在彩色顶灯的映衬下,很是好看,小姑娘那种骄傲的眼神和嘴角也着实让大家眼热了一把。
下次课我再拿一些小玩具拍卖、和孩子换卡,再发给大家,大家的卡流动性强了,每个人的礼物也多了。
其实这里边有一个小小的经济学原理,如果我手里有足够多的礼物可以换给他们,那么他们换的越多、他们手里的卡流动的越快,他们从我这里得到的也就越多,而相反的是,我处于一个只出不进的位置,孩子要是联合起来,把他们手里的卡集中到一起的话,那我很快就会变成一个穷光蛋,我的东西越多,我就败得越快。
经济学基础告诉我们,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简单的说,在我和孩子们这个小小的经济圈子里,当流通中的货币量,也就是他们手里的卡的总数,是一个定值的时候,他们手里的卡流通的速度越快,那么对应的商品总额就会越大,我要掏钱买的东西也就越多,因为在这个交换过程中,如果把孩子们看成是一个整体,他们相当于是拿卡换了我的东西,我再把卡无偿的还给他们,他们再拿来换————天下竟有这等好事!
呵呵,可惜,孩子终究是孩子,一部分以前没有得过这么多卡的孩子,穷人乍富,把卡捂得死死的,不肯拿卡和我换东西,这样一来就影响到了卡的总量在他们之间的流通,流通中的货币量少了,我需要付出的东西,相对于极值,也就变得少了。
不过整体上来说,效果是不错的,要卡的孩子卡是越来越多了,不要卡的孩子,小礼物是越来越多了,不过,很多孩子手里卡多了之后,钱多了开始咬手,想要使劲儿花一花,结果跑到服务中心去,才发现原来向往了好久的东西,比起他老师我的东西来,那些玩意儿实在是没有个性,入不了他们的法眼,而我的东西,往往极具特色,灰常的之吸引人,于是他们也就慢慢地加入到我这支拍卖大军中来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是在课讲得好。
卡或者小礼物,或者拍卖、只不过是老师和孩子在课前、课间玩的一种活跃气氛、张弛有度,增进相互了解的小游戏而已。
也仅只是老师用来调节课堂效率的小手段,上课的根本,是在老师的用心备课,清楚讲解,和巧妙引导上。
但一个人在他的工作细节处,如果像这样,用心的处处做到更好的话,那他和别人的差距,可能也就慢慢拉开了。
一个不屑于在薪资涨级和加班之外,对孩子有所关注的老师,我们很难期望他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而一个经常考虑如何备课更充分、讲解更清楚、题目梯度设计更合理,引导更简单易懂的人,那么生活中、教学中、与孩子有关的一切,都会成为他的思虑之所在,这样的老师,应该慢慢会成为好老师的。
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我的孩子们越来越喜欢我了,成绩也越来越好了。
工作能力的差距,不仅在8小时之内,大家都在做的方面,细枝末节处,也会有态度、乃至慢慢积累后的根本改变。
古人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不仅老师是如此,学生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拉开的吧。【查看原帖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