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父母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如何做父母

2011-06-28 10:51:59     标签:小升初经验

编者按:如何做好父母,是家长们都会问的问题,本文中整理了记者与当代教育家卢勤的谈话,现在请大家听听卢勤怎样谈做好父母。

卢勤,中国首席一线实战教育专家,著名的“知心姐姐”,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原总编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她以亲切、平易、认真、深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是上亿家长及儿童最喜爱、最信任的权威教育专家。

卢勤所著的《写给年轻妈妈》获得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告诉孩子,你真棒!》销售量突破100万册。

父母应明白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

记者:《长大不容易》这本书倡导的家庭教育理念是什么?

卢勤:在我这本新书要出版之前,朋友们都问我给新书起了什么名字,我告诉他们是“长大不容易”,大家都说这个书名真是说到他们心里去了。的确,“长大不容易”,这正是养育过孩子的父母共同的感慨。

俗话说“第一个孩子翻书养,第二个孩子当猪养”,这虽是玩笑话,但也说明成长规律的重要。年轻爸爸妈妈第一次养育孩子,除了欣喜与惊奇,更多的是焦虑和郁闷。不知孩子的表现是正常还是反常?是必然还是偶然?只有经历了,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变化,心才放下了。

做了三十多年的“知心姐姐”,我接触过无数焦虑的父母。我写这本书,就是想告诉父母朋友们:“长大不容易,成长有规律。”在《长大不容易》这本书中,我总结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成长期要特别关注的点滴问题,与大家一起分享。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家长们不必焦虑,但是,我们需要学习孩子的成长规律,该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来培养他。

中国家庭的普遍问题是父母太强势

记者:您接触过这么多实际的案例,请问现在中国家长惯用的教育方式是什么?合理吗?

卢勤:在生活中,我们的家长常常忽略不同年龄孩子的成长特点,习惯用成人的思维看待孩子,不把孩子当孩子来看待。而中国家庭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父母太强势,什么都管,事事干涉。

由于家长的干涉太多,许多孩子渐渐地没有了主见,自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这也是如今很多独生子女难以自立的原因。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来看,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五大冲突:过高的期望导致无望、过度的溺爱导致孩子无情、过度的保护导致孩子无能、过度的干预导致孩子无奈、过多的职责导致孩子无策,而这些都是年轻父母尤其需要注意并且杜绝的。

记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什么事情需要干预,什么事情不需要干预?

卢勤:许多父母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对孩子说“不”,我的原则是,安全问题是绝对要干预的,例如,不要让孩子碰电门、煤气,不能玩火,这时候无论孩子说什么,家长都不能同意。但是,对于孩子的正常需求,父母应该尽力去满足。

“该吃手就吃手!”这是我对年轻父母的忠告。因为“吃手”是婴儿期获得满足的最佳、最主要的途径,如果吮吸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他的身心发展,长大以后,很容易出现咬指甲、吸烟等不良习惯,甚至容易产生脾气暴躁、心理焦虑、对人产生信任危机等不良现象,有的还会产生早恋倾向。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对孩子施加压力,过度干预,往往会适得其反。

记者:很多父母有困惑,育儿书的指导方法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不见效果,但是自己又没有很好的办法,这时候他们应该怎么办呢?

卢勤:中国的父母渴望孩子“成龙”、“成凤”是人之常情,可是,大家想没想过,“龙生九子,子子不同”。

龙妈妈的方法叫: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培养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孩子都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兴趣。

做家长的,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要观察孩子,发现他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有什么天赋,然后去培养他的专注能力。我们应该做的,是尊重每个孩子的天性,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培养每个孩子的兴趣,帮助每个孩子确定好人生的目标,让他们成为知识渊博的人、心胸开阔的人、兴趣广泛的人、敢于创新的人。

溺爱带给孩子的只有懦弱和无能

记者:现在一个家庭六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可能很多人意识不到溺爱的产生。

卢勤:溺爱的“溺”字,就是把孩子泡在水里,他就“弱”了。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代替型”,每天,孩子的书包,妈妈代替收拾;孩子的铅笔,妈妈代替削尖;老师告诉孩子的事,妈妈全替孩子想着。有一天,一位二年级班主任批评几个没带齐用具的学生,几个孩子都埋怨起来。这个说:“都怪妈妈没给我装上!”那个叫:“都怪爸爸没给我收拾好!”好像一切过错都是妈妈爸爸的,他们什么责任也没有。代替带来了孩子的懒惰与无能,也带来了父母的悲哀和失望。

第二种溺爱是“满足型”,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许多忙于工作的父母觉得用钱可以弥补自己不能关心帮助孩子的歉意,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无度地给孩子钱,是在害孩子,不是爱孩子。

第三种溺爱是“看管型”,这是典型的“老母鸡”式的教育。孩子是需要照看和管教的,但不是要我们寸步不离地“看着”,事无巨细,什么都管。许多爸爸妈妈自己劳累一天,还要看着孩子写作业,看着孩子洗脸洗脚,看着孩子穿衣吃饭……看孩子这不顺眼,那不顺眼,于是整天唠叨个没完。看得孩子很烦,看得自己很累。

溺爱带给孩子的只有懦弱和无能,面对竞争激烈的未来世界,等待孩子的只能是失败。那么,每一位爱孩子的父母都应该认真地想一想,什么是爱,什么是害。

记者:孩子是焦点,就会受到过度保护,您认为怎样才能避免过度保护给孩子带来的不利?

卢勤:“只知怜惜孩子,不舍得使用孩子”,这是当今父母的爱的误区。所以,爱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我在《长大不容易》中就呼吁年轻的父母们:“舍得用,孩子才能成大器”。

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和使用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一个孩子被大人使用和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伟大,进而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并且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舍得用,孩子很容易体会到他的价值所在,这会让他的自信心大大增强。

那么,父母该如何使用孩子呢?我在许多书中都表达了感受:享受儿子,对儿子说,“有儿子就是不一样”。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儿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给孩子一点爱他人的机会。让儿子做高山,儿子就会长成山;让儿子当大伞,儿子就能顶天立地!

使用女儿,我也有一句话:欣赏你的女儿,对女儿说,“有个女儿真好”。这是父母对女儿的欣赏,也是对女儿最大的鼓励,它能使女儿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充满乐观与自信,学会善良与关爱。

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对“问题父母”

记者:最近一条新闻是一位留学生在机场刀捅母亲,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怎样才能不让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卢勤:出现这种悲痛的事情,让许多家长开始反思对孩子的教育。本身这个家庭是很困难的,孩子父亲在国外打工,孩子母亲在上海打工,非常辛苦。每年支付高昂的学费,让孩子出国留学,然而孩子却对父母不领情,因为他不能理解父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是赤裸裸的“交易”关系———你让我学习,你就要给我钱,所以听说母亲无法凑齐学费,就用刀子刺伤了母亲。这件事是非常值得我们父母深思的。

我经常在许多场合对父母们说:“要把孩子培养成财富,不要把财富留给孩子!”只把财富留给孩子,不把孩子培养成人,那么孩子长大了,便会只认钱,不认父母,到头来,只能是人财两空。同样,只把财富留给孩子,不鼓励孩子自己成才,孩子不会成富翁,倒有可能成为乞丐。

记者:另外还有沉溺网络、初中生自杀等极端问题出现,这些孩子最大的问题出在哪儿?

卢勤:越来越多的“问题孩子”出现,不禁让我们冷静地思考,今天我们的家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今天,人人都希望“少年强”,问题是少年怎样强?是父母逼着少年强,还是让少年自强?是给少年施以强大的压力,还是给予他们成长的“推动力”,调动他们的“内动力”?

没有不对的孩子,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对“问题父母”。在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孩子成长却出现了“三大三小”的现象,即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房屋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把给予孩子的自由看作是对孩子的施舍,那便是对孩子心灵的摧残。因为从小在压抑和施舍中长大的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自由,还有人的尊严。

看完这篇访谈,相信家长们知道以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该注意什么,该如何做了。

点击显示
上一篇:十种不良教育方法
下一篇:运用自然惩罚法教育孩子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