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小升初择校家长主要看什么?是否有高中部?学校的软件,硬件设施?还是其他?
第一、学校是否只有初中部
对于小升初跨区择校而言,我的建议是,如果孩子的学籍或户籍所在区的好学校不是特别少的话,尽量避免跨区择校。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年小升初,教委为了打压跨区择校现象,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比如推出电子学籍卡、极力压缩小升初择校时间等等,这就意味着家长在为孩子跨区择校时将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我的观点是小升初还是先要求稳,在稳妥的基础上尽量争取好的学校,避免酿成“鸡飞蛋打”的苦果。
此外孩子读完中学三年参加中考后的走向也是需要家长“高瞻远瞩”的。有很多学校中考成绩非常出色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本身没有高中部,中考成了衡量它们办学成绩的唯一指标,所以不免会非常重视,典型实例:北达资源、陈经纶分校和三帆中学。还有一些学校本身既有初中部也有高中部,它们更加注重高考成绩,相对而言中考就不是特别的重视,典型实例:首师大附中和101中学,它们的高考成绩很好,但中考非常一般。所以从这方面考虑,就要求家长对孩子未来的升学之路进行细心规划。
第二、学校的发展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或者是停滞不前、学校的校长是否有进取心、学校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学校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走读还是住校。
刚才在谈分校的时候,其实有这样一所分校我没有提及:由于建校时间较短,我们尚不能通过升学成绩来判断它的实力,但考虑到其背靠北京重点中学中的“武林盟主”这个强大后盾,其发展趋势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人大附中分校。人分最近两年的小升初选拔通过人大附中的强力支持和政策倾斜,拦截了不少非常优秀的生源,再加之人大附中本校师资的支撑,人分的未来的确值得期待。此外东直门中学、三帆中学、八一中学等一批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力量也值得我们关注,也许未来打破目前北京重点中学格局的势力就源于其中。
前一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篇名为《择校看校长》的系列文章,在家长群体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就个人而言,我也非常同意“择校看校长”这一观点。比如当年刘校长接手人大附中的时候,人大附中与四中相比还要差一个档次,就连在海淀区范围内也被北大附中牢牢压制。但是通过刘校长上任后大刀阔斧地改革并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超常儿童培养选拔机制,使人大附中短时间内异军突起,迅速赶超其他一流中学,一跃成为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超一流中学。这是一个校长能力决定学校实力的经典例证。此外十一学校的李校长也是一个教育界的“牛人”,他对十一学校近几年的高速发展也是功不可没的。
另外还需要提及的就是去年刚刚上任的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据说此人能力很强且非常实干,业内很多人都非常看好他。在王校长的带领下加之清华学院派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底蕴,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清华附中的“王者归来”!
学校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也是家长应该注重的因素,毕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校的教学特点和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也应该相匹配。比如人大附中学生间竞争堪称惨烈,适合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强的孩子;北大附中倡导自主学习的风气,课下作业相对轻松,适合自制力较强的孩子;四中强调孩子理论和实践协调发展,适合发展全面、实践能力强的孩子;八一中学学风严谨、管理严格,适合智商较高但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当然不同学校的风格不尽相同,在此不一一列举。家长可以通过与目标校在校学生的家长沟通,获取相关信息。
此外学校离家的远近以及走读还是住校也是家长应该认真考虑的因素。我的原则是在确保学校教学实力的前提下,尽量选择离家比较近的学校,尽量避免让孩子住校。北京市区这么大而且早晚高峰期交通极其不畅,整个三年甚至六年下来,遥远的往返路途会耗费孩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了学校学习和回到家里复习的效果难免会打折扣。此外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尚处在青春期,思想多少有些叛逆,自制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也很弱,所以让孩子住校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第三、学校的硬件设施、食堂条件以及学费等相关费用
剩下的因素相对而言就不算特别重要了,家长可以在确保前两大类因素的基础上将第三梯队的因素适当考虑进来。当然一些民办公助校不菲的学费或共建费对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也是一个考验,也需要家长量力而行。
温馨提示:2010年北京小升初家长在择校操作中切不可生搬硬套、道听途说,要勤打听、勤了解、勤动脑,抱着客观的心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毕竟适合孩子自身特点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