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0年不可回避地,儿子即将要小升初了。连儿子自己都感到了压力,有了自己的感慨:“要是能永远不长大就好了!” 可谁能阻挡成长呢?不能阻挡成长,也就不能阻挡小升初。记得鲁迅曾经提到过一句话:“人生痛苦识字始”。难道这是不能逃避的命运?
关系到独生儿子一生的命运,我最近自然经常上网了解关于小生初的情况。但是了解得越透彻,越是明白这么一个很难改变的事实:尽管我们住在名校林立的北京市海淀区,儿子还是要么花钱上名校的“影子”,要么就认命上非名校了。
原因很简单,作为北京初中的名校早已经不是“义务教育”了,而是精英教育,甚至是贵族教育了。看看吧,如果公立名校办有4个班的话,那么交费的民办的名校的影子却办有 10个班。这个比例在海淀区不说是铁的定律,也起码大致如此。而就那些公立名校的4个班的优质资源而言,即使非常公正地分配给区内小学,据估计必须是在班上前5名的孩子才有戏。而为了“抑制”择校风,也为了安慰那些住得距离名校远的家长们,教育部和区教委一再宣称要把那些公立名校的4个班的优质资源分配到全市去。而这项“德政”也不过给群众一些心理安慰而已,因为即使把这些名额在全市“公平”分配,也必须是在班上前1、2名的孩子才有戏,所以影响的比例很小。对于绝大多数的象我儿子那样在班里是在前5名之外的孩子,上述“德政”都是毫无影响的。
那么,“不允许考试录取学生”的“德政”好吗?乍一看来很好,可事实可能恰恰相反。“不允许考试”的行政命令下了之后,人家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考试只需100元的报名费,而那些培训班的报名费可以是很昂贵的。透露一点不愿说的事情,在这个短短的寒假中,我儿子已经交纳各种培训班的费用接近8000元了。遗憾的是现在还没有嗅到一星半点名校的气味。而如果你不去上这些培训班,不是已经自动放弃了那点上名校的可怜的机会了吗?
当然,现在网上有报道说教育主管部门又在强调不允许办那些培训班了。不过这项“德政”好象同样没有落到实处,因为我所知道的那些培训班还在办,更没有听说过他们受到过了什么批评或处分。
现在回顾一下政府关于“减负”的德政及所谓“教育专家”们关于“减负”的理论。应该说,直到现在我也是支持这种理论和这项德政的。即使我在过去的6年没有强压儿子争取班里的前几名,因而如今要上名校很难,但我也不后悔。但是,我知道很大一批家长是后悔了的。他们大呼上了那些所谓“教育专家”们的当。在这里,我倒想向那些不可一世“教育专家”们提一条建议,何不利用他们的学术影响力推政府赶快把那些民办的名校“影子”受回,改为公办呢?这样才真正增添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才真正利国利民。应该说,9年义务教育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因而也是政府的义务。我相信,每一个花钱才能小生初的家长都是很无奈的。对于那些出得起钱的家长,他们会觉得很不公平,因为他们也是纳税人,而作为纳税人却的不到宪法规定的权利。对于那些出不起钱的家长而言,他们得到上名校的公平待遇的机会更加渺茫,因而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对于我自己而言,这篇文章写晚了。因为儿子今年就要小升初了,我们的社会决不会在一夜之间改变。但我仍然希望它尽快改变得好一些,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公平,让我们的后辈更加幸福!
注:以上观点来自网友,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