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北京奥数网讯 李睿,人称“麦肯李”,因为喜欢吃麦当劳和肯德基获名。查字典培优、查字典网校、智康1对1老师。专注研究教学,现任好未来教育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李睿老师在论坛发表了关于导致孩子之间学习差别的缘由之十五——学习中的语言和生活中的语言。
想要参与此话题的讨论,点击进入: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之间学习的差别
我们经常听到有家长说,孩子的记忆力不行,怎么提高记忆力,于是各种“记忆力培训班”之类的东西就很火。每次看到家长这样说孩子,我似乎都看到了另外一个场面:三国杀的牌里有那么多牌那么多武将,孩子对每一个武将的技能都记得非常清楚,更不要说纷繁复杂的动画片和电视剧里的人物。孩子记忆力差么?逻辑理解能力差么?非也!那为什么我们发现孩子在记忆课内的一些东西就很慢,而对于那些我们认为“不务正业”的东西记忆力就很强?
其中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好奇心和兴趣,这个维度我们在之前文章中已经写了很多了,所以就不再重复写了。其实还有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语言和我们生活用的语言是割裂的。也就是说,我们上课学到的很多内容在生活中根本用不到。而孩子能记下的那些东西,都是用生活中的语言表示的。孩子喜欢游戏,游戏中一般有“血”的概念,所以他们会把卡牌描述写成“三血”或者“四血”,你可以想想,如果三国杀是课程内的内容,而课本上定义是“表示武将的剩余生命值”,那么“剩余生命值”这个概念,就不太容易被记住。所以,在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注重“学懂”和“趣味”,是可以在生活中尽可能多用到教学中的语言,同时也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到生活上的语言,你会发现,孩子的记忆力一点都不差,理解能力一点都不差。
我给大家举几个有趣的例子,比如文言文是很多孩子的痛。在文言文中,有一种现象,叫做“状语后置”,这个词就是“教学词汇”,在课堂上出现。什么是“状语后置”?就是把状语放在后面。按照逻辑,要弄懂这个概念,就得知道什么是状语,以及后置的方式,然后再看课文中怎么用的。比如《鸿门宴》中的出现的“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这里面的“河北”和“河南”是状语,翻译出来就是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其中”在河北“就是状语,放在了”作战“的后面。这个讲解是一个标准的讲解,为什么学生不容易记住?因为这些内容在生活中是用不到的。我们用了一个教学语言,却没有用生活语言。所以孩子在生活中感受不到这东西的具象化存在。其实我们生活中就没有状语后置吗?有的!比如”你走先!”,貌似是周星驰电影中的一句话,这就是典型的状语后置啊!你看,状语后置在生活中还是用得到的。这时候就可以鼓励孩子去想想看,其他文言文的语法现象在生活中遇得到么?如果最后大家的对话都是“你走先”这个风格,何愁状语后置记不住啊!
再比如说,数学题中有很多“或“和”与“,用集合解释就是交集和并集,在生活中遇得到么?其实可以遇到的!比如说,这次期末考试结束有一个小礼品,这个礼品可以在礼品1和礼品2中任选一个。这时候怎么描述这件事情更加精确?数学上的”或“和生活中的”或“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见到一个学生描述的是1 或 2,其实这样描述在数学上是有问题的,在数学上1或2是包括1和2同时获得的情况的。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描述,他说,这样写下来,回头两个都买了,也是符合奖励条件的~~我觉得,他是真懂了。
化学上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高中化学讲一个mol(摩尔)的概念,这个概念很多老师都会讲,只能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为什么?因为mol这个单位太大了,1mol=6.02*10^23,如果是1mol桔子,估计堆起来比地球都大,所以用这么大的单位描述是没意义的。但是这时候,你会发现mol可以在修辞上作为一个夸张的手法,比如说今天老师布置了1mol作业。这个句子就是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示作业很多。如果一个孩子这样说了,我们应该认可他的幽默感和把课堂知识用在生活中的能力。
其实,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语言和教学中的语言能够联系起来,把科学概念用通俗的语言理解,也会把生活中的通俗语言用科学语言解释。比如说,三个人约吃饭,要找一个离三个人都不远的地方,这就是生活语言。这个可以用科学语言吗?以三个人所在地为圆心,一个合理的R为半径画圆,三个圆的公共部分,就是寻找聚餐地点的候选区域。学究?无聊?其实不是。当我们能够自由切换生活语汇和学习语汇的时候,我想,记忆力、逻辑分析和理解都不是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