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是孩子成长阶梯 正确引导可助能力培养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挫折教育是孩子成长阶梯 正确引导可助能力培养

2011-06-14 16:59:17     标签:小升初资讯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家里的每个大人总希望能竭尽自己所能,为孩子铺垫一条平坦的大路,没有崎岖,不会摔跤。不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越是没有经历过挫折,长大后的生活应变能力就会越差,从小无微不至的呵护,反倒可能成为未来的隐患。

A遭遇挫折,孩子会有哪些反应

不同孩子面对挫折的反应亦不相同,所以认识孩子的各种反应很重要,同一套处理模式,不见得适用于每个孩子,“因材施教”才是关键,爸爸妈妈要仔细观察,针对孩子的特性,给予适合的帮忙。

争强好胜型

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对于胜负特别执着。结果不尽如人意时,比一般人更难承认自己的失败,认为失败的原因不在自己,而是其他问题造成的。

害羞胆怯型

除了本身就害羞的孩子,一连串的挫折会使原本外向的孩子也变得胆怯,面对挑战会逃避,没有尝试便放弃,认为自己表现太糟,没人喜欢等。

闷不吭声型

比较懂事或年龄稍长的孩子,面对挫折可能倾向于自我反省,他知道吵闹无济于事,或担心别人觉得他不够优秀,又怕造成别人的负担。

争相推过型

和争强好胜型有些相似,鬼灵精怪的他们失败时,喜欢把过错推到别人身上,借此摆脱责任,免于被责怪,不努力寻求解决,缺乏正面思考。

B挫折教育,到底需不需要

【正方】需要

川川妈:很多父母会担心如果孩子遇到了挫折,对他的自信心是否会有影响?但是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孩子的挫折是他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孩子是需要鼓励,可是如果鼓励过头就没有动力了,这不就是物极必反了吗?所以我一般不回避孩子的挫折,而是教会孩子或者让孩子去体验如何面对生活的挫折。

其实在川川成长的过程中,挫折是很多的,比如满1岁刚开始自己吃饭的时候,勺子总是喂不到嘴里,但是我们没有因此而阻止他自己吃饭,而是让他自己去探索。虽然在初期他会掉很多饭粒在衣服上、地上,甚至有时候因为勺子送进嘴里的方法不正确,而把碗给扔了。但是慢慢的,他就会自己吃了,不需要我们帮他,他也能很好地把勺子喂进嘴里。

孩子自己体验到的比我们大人手把手教给他的可能要宝贵得多,但我们要注意保护好孩子的自信,挫折不能太多,适当就可以了。如果挫折过多,孩子就真的变成没有自信了。

袁园长:从小接受挫折教育是小朋友认同自我的途径之一,让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受受挫是应该的。例如,在幼儿园小班做游戏时,有些小朋友输了就哭,我们老师会解释给他知道,这里不是在家,不是只有他一位小朋友。又如,有小朋友会抢玩具,作为老师就应该适时给予“批评”,告诉他这样做是错的,用讲道理的形式慢慢引导他,为什么这样会给老师“批评”。

在家中,家长不忍心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但在幼儿园,小朋友是过群体生活的,这就涉及到公平竞争,老师会在不知不觉间给小朋友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让孩子接受输赢的观念。

【反方】 没必要

李伯伯(孙子3岁):我们就这么一个孙子,我们一直带他,直到现在上幼儿园还有些舍不得。我们觉得他在幼儿园可能会有不高兴的时候,所以回到家里,基本上我们都会宠着他。最主要的还是不想他哭,他一哭,奶奶就特别紧张和心疼,所以在家玩什么大家都会迁就他。一次,孙子回来哭着说,在幼儿园里做游戏输了,其实让他赢一回就是了。我们想孩子毕竟还小,读小学以后再受挫也不迟嘛。

刘女士(女儿4岁):我和丈夫的工作都必须经常出差,没什么时间陪孩子,基本上都是外公外婆帮忙带的。所以平常在家,我们都以陪孩子为主,她要玩什么、要买什么也就随她,可以说也是我们经常不在家的一种补偿吧。孩子只有一个,做父母的都想给她最好的。

女儿参加幼儿园里的比赛,回来说拿不到第一名,拿不到自己想要的奖品,哭着要我们买那玩具给她,后来我们也就买了。我们认为孩子接受挫折教育不是不好,但用不着这么早,毕竟孩子太小,而且又不是什么大事,迁就一下算了。

C挫折教育按年龄段进行

【0-1岁】 培养责任感

家长无条件地保护孩子,会让孩子觉得他在家庭中是第一位的,这对于以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非常不利。应该让孩子感受到他与其他的家庭成员是平等的,慢慢培养一种家庭责任感。

【1-3岁】 培养自理能力

当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不要总是抱着或者帮他迈步等,动作发展的同时也是心理的不断发展完善。孩子稍大后,让他试着料理自己的生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3-5岁】 培养心理独立性

平时我们总会主动帮助孩子做些事情,然而有些事情是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此时给予过多帮助的话,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事情就应该鼓励他独立去做。

【5-6岁】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步入课堂后,除了日常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的求知欲,培养他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正确引导孩子迎接和挑战挫折

创造挫折情境是挫折教育的一种方法,但是屡屡的挫折又会让孩子失去自信,所以,重要的是,还要正确引导孩子如何去面对挫折,培养孩子受挫后的恢复能力和自信心。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当面对挫折时,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

【准备篇】

适当吃点苦

要在孩子玩得最高兴的时候,或日常生活中,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吃苦教育不可过分,应该是孩子努努力就可以承受的。对于父母来说,一方面不能表现出心疼和不高兴,另一方面也不能后悔自己的行为。要舍得让孩子吃苦。

学会等待

从孩子七八个月开始,就需要让孩子学会在有要求时要“等待”,如喝奶要等凉了才喝;吃糖要自己耐心剥皮等。学会等待是对付逆境的一大能力。要训练宝宝的忍耐力,在等待中学习克制。

不轻易满足要求

不要因为孩子委屈、哭闹,而心疼得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要让孩子明白,想得到一个东西,必须自己付出。只有经过自己努力获得的东西,才是最好的,最值得珍惜的。

乐观向上最重要

面对挫折应该是一种痛并快乐的状态,让孩子以乐观情绪坚强地挑战挫折,不消极地看问题。当孩子不能面对挫折时,父母应以乐观的情绪感染孩子。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用爱激发宝宝乐观本质。

【挑战篇】

正面失败

孩子因失败而沮丧时,父母不要说“我认为你是最好的”,孩子会认为自己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把失败归在裁判或他人身上。这时应积极引导孩子正视失败,告诉他“找到失败的原因并继续努力,也许下一次就会成功的”。教孩子能够正确的对待失败。

欣赏胜利者

不要为了安慰孩子而贬低其他孩子,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对方取胜的原因,教孩子从内心欣赏对方。这样,当孩子长大后才能在竞争中从容面对,并欣赏对手,这也是人格完善、个人魅力的体现。

提高自己

遇到挫折,应该根据孩子的状况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弱点,让孩子知道今后该如何提高自己。在锻炼孩子竞争意识的同时,能够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加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争取下次胜利

鼓励和信任是孩子在经历挫折之后最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孩子在竞争中即便失败,也得到了大人对他所付出努力的赞赏,要让孩子从心底里愿意再接受下一次的挑战,争取下一次的胜利。

E包办代替

父母希望给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这是不现实的。不要孩子受了点委屈,就千方百计地哄他或忙着帮他解决困难,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不帮孩子总结败因

孩子输了比赛哭是种自然发泄,也是要求上进的表现,家长不能说“输就输吧,没关系”,否则会助长他无所谓的心态,而应帮他分析失败原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经验,遭遇挫折是难免的。大人不应嘲笑孩子,或责怪孩子这错那错,而是应该平时多注意培养孩子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过度预期孩子的能力

不要说“你肯定是第一名”、“我最喜欢你考一百分”等,不要让他觉得只有第一名,爸妈才会喜欢,如果做不到,就不喜欢他了,这会使他不愿意面对挫折和失败。

针尖对麦芒

挫折教育不是针尖对麦芒,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过度的挫折感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剥夺孩子尝试的机会

不要因为怕宝宝失败,就不让他试,小时候的失败经验能让宝宝了解失败没什么大不了,否则长大后,小挫折也可能会变成大石头,让宝宝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移开。 (良玉)

国外的挫折教育

日本:让孩子从小吃“苦”

在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每到冬天,他们就让幼儿赤身裸体地在风雪中摸爬滚打。天寒地冻,北风怒吼,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父母们则站在一旁,置之不理。日本还提倡“穷留学之风”,让富裕的大城市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瑞士: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瑞士虽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瑞士的父母们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他们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十五六岁的女孩,初中毕业后,就要到别人家做一年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男孩到一定的年龄也要参加劳动,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以免长大后成为不能独立生活的无能之辈。

美国:认识劳动的价值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能毕业。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多么富有,孩子一般12岁以后就得给家里做家务,如剪草、送报等,当然,家长也要相应付给自家的孩子“劳务报酬”,体现按劳取酬。美国的父母们常说,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值得。14岁的詹尼佛每周礼拜六要去餐馆打工,虽然她也可以选择在家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但詹尼佛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理能力。

德国:让子女学习应该做的事

德国的父母们从来不包办孩子的事情,他们将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子女学习作为独立的人应该做的事情。简单来说,一岁的时候父母就会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还会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父母再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更难的事情。这样,当他们走入社会时,在别人的眼里就不会成为低能的“废物”。不仅父母们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法律也有这样的要求。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了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德国人常说,自己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要对自己负责。

俄罗斯: 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漫步在俄罗斯的街头和广场,无论是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还是在海参崴,都难得见到大人抱孩子或背孩子。在大街上,在台阶下,经常见到一些两三岁的小娃娃走不稳摔倒了,甚至跌得眼泪汪汪。而他们的父母亲,却连拉都不拉一把,只是停下脚步,鼓励他们自己爬起来,继续往前走。小孩子在一起玩,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中跌破了皮、流出了血,疼得流眼泪。父母亲看见了,常常也只是察看一下伤痕,轻轻擦几下,然后就让他们站起来继续玩,仿佛摔跤破皮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于孩子要做的,父母亲一般不加干涉,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

点击显示
上一篇:郑州市2011年小升初动态及扩招计划
下一篇:最热门小学入学测试家长也要考 本质是拼爹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