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小升初就近入学 别只喊得响亮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评论文章:小升初就近入学 别只喊得响亮

2014-01-27 14:12:42     标签:小升初资讯

教育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解读时表示,学生小学毕业后可升入该小学对口划片的初中。

免试就近入学,公众并不陌生。早在1986年,《义务教育法》第九条就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也就是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不仅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更是一项法律规定。

公众同样不陌生的,还有择校以及择校费。不夸张地说,很多家长可能就是择校现象的亲身经历者。在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上小学,还是升初中,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不得收取择校费,但择校现象仍以半公开的形式大行其道,让人徒叹奈何。对此,教育部门通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校不亦乐乎地搞创收,家长只能是愿打愿挨。

从现实情况看,“免试就近入学”基本上是一条从未被尊重过的法律规定。值得一提的是,在20多年前其实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而在今天,择校则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项集体参与的“全民运动”。可以说,择校问题愈演愈烈,严重挤压了免试就近入学的空间。对于法律而言,这无异于一种莫大的讽刺。

此次教育部再次印发相关《实施意见》,并且强调“进一步做好”,可看出其不满乃至自责之意。问题在于,以前没做好,现在就能做好吗?所谓的“进一步”,进的又到底是哪一步?结果让人很难乐观。

有一句话叫“尾大不掉”。正如人体长了一个恶性肿瘤,并不是切割之后就可以万事大吉,一种不良的现象或事物一旦形成一定的规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这个问题本身了。

免试就近入学当然是一件公众乐见其成的好事,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但好事要想办好,首先得创造适宜其成长的制度土壤。均衡教育资源,破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排名意识,确切地说就是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削峰填谷”,尽快缩小校际差距,公众才不会耗费巨大的成本去择校。否则,免试就近入学只是一句最可笑的空话。

点击显示
上一篇:特别的三轮解题法
下一篇:郑州一中实验初中学校开始退费啦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