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曾经是教师与家长、学生沟通的重要方式,架起了家校联系的“桥梁”。然而现在,家访似乎变得陌生起来。
教师家访,过时了吗?有人说,信息时代不需要传统形式的家访,“家校沟通”的方式早已多样化;也有人说,教师不能把家访的传统丢了。
家长:教师家访成了奢望
记者日前走进昆明市一家中学采访了十几名学生,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经历过家访,有的甚至不知家访为何物。“从我上学以来,老师从没有来过我家,只是完不成作业的时候,班主任会给我爸妈打个电话……这算是家访吗?”高一学生陈梅很疑惑。
新学期伊始,小学生蒋子重的父亲接到一条短信,是儿子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发的:“请各位家长务必在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字,以证明孩子作业的真实性。”看到这些短信后,他告诉记者:“在我手机里,收到类似来自学校老师‘命令式’的短信不下100条。这样让人略感冷漠的联系方式,肯定不能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沟通。”
记者采访到的不少家长也有类似感触:“我们小时候习以为常的教师家访,在现在几乎成了一种奢望。”
“我儿子从上幼儿园到现在读小学4年级,从来没有一名老师到我家家访过,倒是我和他爸经常主动找老师。班主任不知道我家住哪个区,我对她家门牌号却很熟。”学生家长孙女士说。
孙女士的孩子上小学后换过2个班主任,都是孙女士主动上门拜访,向班主任介绍自己孩子的情况,希望班主任能对孩子有个好印象。平时孩子学习情绪不稳定时,她也会主动联系班主任,希望班主任能帮忙分析原因。“可能因为孩子成绩还可以,老师从来不主动和我谈孩子的情况。”对此,她略感失望。[]
教师:家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在家长感叹教师家访变成奢望的同时,不少教师却认为,家访其实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家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还颇有些难度。
“哪有家访的时间啊?全班60多名学生,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一家一户地家访要浪费多长时间,一学期能访到几名家长?家访费力、费时间,效果也不一定好。”昆明市一名小学女教师这样说。
与此同时,“家庭隐私”也成为造成家访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教师在家访过程中,经常遇到闭门谢客的尴尬,很多“再婚”“离异”“单身”家长不想让教师知道自己家中的环境,即使教师来访,也很容易变成“在茶馆里坐坐”。
也有很多教师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家访已经不能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早已过时了。信息时代的家校沟通,应更趋向于实用性和快捷性。
昆明一所中学的年轻教师杨逸琪不久前开通了自己的博客,洋洋洒洒几十篇博文,记载了她从教的心得体会。前来阅读的网友很多,一些博文还备受网友关注。
“来我博客做客的多数是家长和学生,学生们有什么困难、疑惑都可以跟我讲‘悄悄话’,家长们则会在我的文章后边留下评论,或是建议。”杨老师说,“除了博客,我还通过电话、短信等与家长互动交流。打开电脑和家长们一起聊天,效果不比家访差。”[]
专家:教师家访的功效很难替代
虽然在信息时代,教师家访越来越少,但教育专家依然对家访持肯定态度。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后陶云认为:“过去教师家访较多,主要是因为家长为了生计到处奔波,教育意识薄弱,没有时间顾及孩子,那时候是老师主动关注、了解学生,向家长灌输教育理念。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已经远远超过教师,教育意识也相当成熟,家长们已经等不及老师联系他们了,转而主动地联系老师,所以,教师家访就逐渐变成了家长探访教师。”
“但是,新形势下我们依然要提倡家访。”陶云说,“众所周知,老师理解学生是教好书的前提条件,而对学生的了解,不仅局限于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还包括学生的社会化表现。家庭最接近社会,如果要了解社会中的学生,就必须通过家访,家访依然是了解学生最有效的途径。”
年届五旬的云南省华坪县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曾获得“全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用她自己的话说,几十年的从教生涯,是用一次次家访串接起来的。
张桂梅表示:“家访的好处真是说不尽。首先,学生看到老师来看自己,会感觉老师心中装着他,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学习会更努力、更用功;其次,家访容易争取到家长的配合,对学生的教育更及时、更有效;另外,老师通过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帮助孩子成长。”她认为,家访的功效很难替代,不管工作多忙,老师都应该尽可能地安排时间家访,走出办公室,走进学生的家。
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老师能来家里坐一坐,面对面、平等地交流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学生家长李蔚青说:“尽管现在通讯方式很便捷,但什么样的通讯,都不如面对面地交流真实,我们期待着老师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