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不用升学考试就能上优质初中!每年春季,即将小学毕业的孩子和家长都会面临小升初的升学压力。然而今年,河东区的3000多名小学毕业生,将在全市率先全部告别“考试择优”的升学压力,也就是说,不管你就读于哪一所小学,都有可能免试升入区内的优质初中。
实际上,市教委从2007年开始就采取推荐保送或招生指标定向分配等方式,逐步取代单纯考试选拔择优,希望通过取消小升初考试压力、均衡初中生源等方式,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缓解日益升温的“择校热”。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天津市优质教育资源尚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家长对“重点校”依旧趋之若鹜,势必使得孩子们从小学起就背上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升学压力。
今年,河东区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小升初招生制度改革,率先将全区所有优质初中招生名额100%分配到全区小学。没有了升学考试的“指挥棒”,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能否减下来?昨天(3月23日),城市记者报采访了天津市在创新小升初招生制度方面“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河东区教育局局长郑庆东。
今年我们拿出全部优质高中初中部的招生指标,在保证均衡基础上,兼顾每所小学毕业班的基数,按一定比例定向分配,也就是说,你在任何一所小学被推荐进入优质初中的几率是一样的,这样既缓解了孩子小升初的竞争压力,也让家长扎堆儿热门小学的择校热降温。
A关于考试
并非要取消所有考试,但一定要把小学生过重的负担减下去
记者:有人认为,“优质高中初中部指标100%定向分配”就等于“完全取消考试”,您是否认为取消考试就能减轻学生的负担?
郑庆东:首先,我们并不是要取消考试。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对监测教师教学情况、学校教学任务执行情况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考试也是目前评价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和相对公平的手段,但绝不是唯一的。目前从全市范围来看,义务教育资源还不够均衡,以往优质高中初中部的招生,是在全区范围内通过考试的单一形式层层筛选,优中择优,这种招生办法弊端很多,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增加了学生负担,必须改变。我们把优质高中初中部指标100%分配下去,就是为了改革招生“指挥棒”导向,减轻学生负担、均衡初中生源,进而引导义务教育朝着更均衡的方向发展。
其次,一定要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习负担,但绝不是没有负担,招生制度改革必须以保证教育质量为前提。因此我们更关注考试的性质和内容。义务教育阶段,我们绝不用考试来选拔学生,比如初中招生就取消了升学考试环节;但在小学阶段每年还是有期末考试和各学科的考查,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教学进度,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同时我们严控考试的次数和难度,比如小学各年级每学期只有一次期末考试,属于合格水平考试,难度绝不超过课标要求,杜绝偏题怪题。
B关于评价
推荐必须依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公开透明建立监督机制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没有考试,优质高中初中部指标如何分配到每一所小学,小学又是如何完成推荐过程的?推荐中如何保证公平、公正?
郑庆东:第一,今年我们拿出全部优质高中初中部的招生指标,在保证均衡基础上,兼顾每所小学毕业班的基数,按一定比例定向分配,也就是说,你在任何一所小学被推荐进入优质初中的几率是一样的,这样既缓解了孩子小升初的竞争压力,也让家长扎堆儿热门小学的择校热降温。
第二,没有考试又如何推荐呢?任何一项改革的出炉,都会听到各种声音。有人认为只有统考最公平,但是这样选拔学生有违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我们主张的是综合素质评价,并不是不要考试,除了学业考试,我们还要实行多元评价,改变以考试成绩简单相加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2006年前后,我们已经逐步建立起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表现全部纳入其中,考查项目不打分数,而是以等级形式呈现,这就避免学生为了分数高低而增加竞争压力。这里面包括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个孩子只盯学科成绩,但不好好上体育课,身体素质很差,也不能称之为一个优秀的小学毕业生。
第三,在初中招生工作中,我们要建立诚信机制和必要的监督机制。推荐步骤全部公开透明,经得起社会和家长的监督,让学生和家长心悦诚服。
C关于均衡
教育均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动态中实现整体水平的提高
记者:河东区在小升初招生制度改革上可谓先人一步,您认为这离完全杜绝择校,实现真正的教育高水平均衡,还有多远?
郑庆东:在我看来,教育均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个长期的、发展性的课题,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的。因为我们的教育质量、资源是动态的,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需求也是动态的,教育均衡绝不是简单的“平均化”,而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实现整体水平的提高。
我们此次招生制度改革只是实现教育均衡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希望通过招生“指挥棒”均衡初中生源、促进公平,进而完善制度和评价体系,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同时在加强教育资源配置,一方面“办好每一所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工程实现软硬件整体提升;一方面“教好每一个学生”,下大力度培养一批名校长、名教师,提升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