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这挂在中小学家长们口头上的一句话,与“能否上个好学校”划上了等号。似乎,只有择校,才能对得起可怜的天下父母心。
新年伊始,一则“浙江义务教育中小学开始推行‘阳光招生’”的消息搅得众家长的心情晴雨相伴。
公办中小学择校率要降到5%以下。
取消择校费,公办学校在核定班额内,如有多余学额,一律通过摇号确定招生名单!
公布被录取学生的户籍关系、家长姓名、家庭地址等内容,加强监督。
……
这条消息中的每一点信息,都足以掀起一场飓风似地大讨论。
杭网议事厅2月民生恳谈,关注“浙江取消择校费”,为您拨开迷雾,理清重磅政策后的信息谜团。
也许,在这之后,您纠结的内心,能因为一句点醒,而舒展开来。
受邀嘉宾:
杭州市教育局初教处处长蒋锋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博士后李涛
家长代表沈晓霞
具体细则会在今年中小学招生季时公布
浙江省教育厅要求,要将择校率降到5%以下。面对这个数字,家长们提出质疑:择校空间的微缩,会否提高了择校门槛,反而造成新的不公平?
蒋锋对此进行了解释——“5%这个数据并不是出现在政策当中,而是刘厅长(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讲话中提到的。”
“刘厅长可能考虑到目前有些学校择校的比例还是有点高,一下子做不到完全杜绝,才提出的一个降到5%以下的目标,而不是说允许学校收取这样一个比例的择校生。”
蒋峰认为,本次省教育厅出台政策,最终的目的是消灭择校现象,而目前各地市进行调研后将要出台的操作政策,也都是围绕着“取消择校费”而制定的。
据蒋锋透露,2月底前,各地市要将控制择校的方案上报省里,而具体的细则,争取在今年中小学招生时对外公布。
“从往年的招生情况来看,杭州的情况比较复杂,能不能制定一个可操作细则,对‘取消择校’的顺利推进非常关键。”蒋锋说。
怎样保护学生家庭信息的安全?
政策出台,择校就真的能取消吗?这是很多人的疑问,社会监督必不可少。省教育厅政策中提出:公布学生户籍关系、家长姓名、家庭地址等内容的监管方法。但随即就有很多人认为,这会不会涉及泄露隐私?
李涛认为,招生工作既然要做到公平、透明、公开,公布学生以及家庭信息是必然的,不然操作层面会陷入暗箱和黑幕当中,但是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性的手段,可以使信息在公布时,家长的隐私不至于大面积地泄露。
“比如在学校的组织下,选择一定的时间段,针对所有要求进这所学校的家庭进行公布,既体现公平、透明、公开,又适度保护家长的隐私,这样有限的公开还是可以操作的。”李涛说。
蒋锋表示,杭州市所有的学生信息都在学籍信息库中,除了公安等部门特殊需要之外,不向任何部门和个人提供学生的各种信息。针对文件提出的要求公布各种信息,操作政策中将会做更多技术上的考虑,既能公开监督又不泄露学生隐私。
杭州学校不大可能出现多余学额
想摇号估计要更改招生政策
蒋锋说,按照杭州目前的招生模式,公办学校采取按住、户关系排序的原则录取,即先满足住、户一致的“一表学生”,这之后如果还有空额,接着就是“二表”、“三表”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杭州很多热点学校‘一表生’基本上都招满了,不太可能出现有空余名额要摇号。”
蒋锋认为,摇号的可能性只有两个,一是有空的名额,二是很多学生想进来。“可这两种情况同时出现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除非打破原有的招生方式,重新划定录取标准。”
蒋锋举例说,假如一个学校有“一表生”120名,而招生计划是150名,那么剩余30个人就可以拿出来参加摇号。可如果摇号,又会剥夺原来的“二表生”、“三表生”被录取的机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引发一系列更多问题。
蒋锋个人并不建议对现有的招生政策做大的变动,但需要将现有的操作办法进行完善,来保证整个招生过程公开、透明。
对急于为孩子买学区房的家长,他建议大家要提前了解学校的招生政策。“不同学校对‘住户一致’要求的年限不同,或者学区外是否有另外的房产,都有可能决定录取的排序。”
均衡教育资源让老师也“择校”
产生择校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网友“侠之大者”认为,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老师也“择校”,以城区为单位,每个学校的老师三年一周期进行交换,也采用摇号的办法,摇到哪个学校就去哪个学校任教,让优质的师资进行流动,从而杜绝择校。
针对网友的建议,三位嘉宾给出各自的看法。
蒋锋介绍,杭州一直在积极推进名校集团化,在一定范围内促进教师的均衡。“但不是将好的学校拉下来,而是让弱校提上去,要让所有孩子享受优质的均衡。”
李涛认为,教师的流动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定量。两三年并不是一个教育周期,并不能保证带出一个队伍,形成一种氛围,需要更长的时间。而如何能够保证教师在离开名校进入弱校时,原有的进修、培训机会不流失,也是教师向弱校流动的保证。
沈晓霞则倾向于“换老师不如换校长”。“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校长才拥有强校一脉相承的优质资源。”
当我们在择校道路上挤得头破血流的时候
还有一些人,他们在这样做……
家长焦虑孩子的前途,孩子焦虑自己的成绩,整个城市焦虑未来怎么走……我们是不是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步?
在访谈最后,李涛讲了三位家长与孩子的故事,让我们长期捆绑了应试教育枷锁的心,吸进了一些新鲜的空气。
“我的一个朋友,他的孩子由于一些小问题,成绩一直不好,在学校里每每考试倒数前5名。朋友没有责罚他,而是每天鼓励:‘不用担心,你是最优秀的。’如今,这个孩子不再接受学校教育,而由朋友自己培养。每到假期,父子俩外出游历、爬山远足,这个孩子的勇气,他的成熟度,他对社会的认识,对动物的热爱,都让我非常感动。”
“我的一个同事,他的孩子本来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但他主动把家搬到郊区,在一个小镇里的小学接受教育。他说,这里空气很好,活动场所很大,孩子每天都在操场上奔跑,很快乐。”
“军人出身的中青年作家麦家,把孩子放在老家富阳的一个乡下小学。他说,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在乡村生活过的经历,如果没有与自然、动物接触的经历,他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当我们都在择校的狭窄道路上挤得头破血流的时候,还有一些人,他们在这样做。他们的选择未必不正确,十多年后,再回过头来看时,会有不同的评价。”李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