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后,两所国内一流学府为了各自状元的录取数量大打口水战,一家说自己囊括了全国九成的理科状元和近三成的文科状元,一家则称将六成以上的状元收归门下。就在此时,湖南一所知名高中的校长却频发感触:“耶鲁大学的面试官真厉害,几个问题就将我们心目中最好的学生全部挑走,这些学生如果参加国内的高考则多半考不上清华北大。”
大家都知道,高考是考学生,高考后是考家长,可同时我们却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那便是为何就不能让社会和学生以及家长“考”一下教授考官们以及高校们甚至中国整个的教育制度?
人才成长虽然个人本身的素质以及修炼很重要,优质生源也是高校维持自身良性循环的保证,但既然学生们花了那么多的真金白银学费,耗了最宝贵的青春时光,那么任何一个高校一个导师就有责任发挥其作为一家教育机构或单位以及一位教育者的特殊价值,而不是单凭其麾下那些高考名列前茅的状元们“撑门面”或垫底取胜。事实上,一家垄断性的大学把天下所有高考状元囊括其中而教育出来一流的大学毕业生、得到第一大学的名望,跟一个二流或者三流大学招收的二流或者三流高考生,教育出来二流或者三流大学毕业生,其成就几乎没什么特别之处!
显然,这次一味抢“状元”生源的两所高校是国内当之无愧的一流学府,不过由于历史上的渊源加上如今垄断了相当大的国内教育资源,根据“强者越强”的发展规律以及惯性原理,这两所高校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独占全国高校排名的鳌头,这大多数是和他们百年前不少教育先驱者的功劳分不开的,何况上世纪建国后其长期以来得到了从中央政府到社会得天独厚的大力支持?所以这些年他们保持的“全国高校状元”的头衔有多少是后人自身真刀真枪干来的,我想,任何一个明白人都会心知肚明。
我觉得,高校之间的竞争首先应该是教授之间的竞争,是高校教育水平、人文教育理念以及个性化教育方式方法的竞争,接下来才是对大学生从进门到学习中再到学业结束的个人考察考试,即使如此,其中也有借此来印证学校以及老师们教育实践成功与否的考虑。高校单注重靠录取高考状元“取胜”无疑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
特别是高考状元们未必就是高校所需要的杰出人才教育后备队,追求个性和素质教育的一流高校以及一流高考考官们必须有独具匠心的眼光,慧眼识英才,不唯分数不唯出身论英雄的品质,甚至一味满足抢“状元”的一流高校不是真好高校!一个高校招收的都是二流或者三流高考生却教育出来了一流的大学毕业生,这才叫有本事的一流大学教授和好高校。至于当下“加分”制造三成高考状元的不好现状更加说明了高校招生中迷信分数的不科学。
而从以往高考状元大学生鲜有行业佼佼者的状况,并且总是“考”学生不“考”教授老师以及学校甚至教育制度来看,正说明了我国应试教育的偏颇和失败。于是尽管这次这两所高校在招收“高考状元”上大有一争高下的做法,也是中国国内僵化教育体制下各高校因循守旧的典型表现以及被迫反应,可肩负着振兴、改革和创新民族教育事业并且有着光荣教育历史和传统的一流名校们还是满足于以前的做法,难免让广大教育“粉丝”们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