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青少年体质“现代化迷局”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走出青少年体质“现代化迷局”

2010-08-12 15:23:07     标签:小升初资讯

●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特征的独生子女家庭重智育轻体育,重考试分数轻运动锻炼。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身体健康很重要,但如果锻炼与学业发生冲突,几乎所有家长都会选择牺牲前者。

●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困难和障碍,就必须争取社会资源和家长力量,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让全社会都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共同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摆在笔者案头的是一份最新出炉的《上海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分析报告》,结果不容乐观: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滑坡,“关节硬、肌肉软、耐力不足、动作不协调”现象尚未改观;营养状况令人堪忧,热量、脂肪摄入量过多,膳食结构不合理,致使肥胖率不断上升;成年期疾病日益低龄化和性早熟趋势,使得一些因生理变化引发的心理问题开始显现。

通常的研究表明,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人均GDP3000美元时,发展竞技性体育成为必然选择,此时,金牌代表了一座城市的体育水平。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需求开始显现,全民体育运动的开展必然受到重视。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以上时,体育才会成为生活质量、人格完善、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然而,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的上海,遭遇的却是与通常研究并不相符的“现代化迷局”:生活理念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社会物质财富的跨越式发展,在享受物质生活中忽视了必要的体育锻炼。与此同时,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激烈竞争,迫使青少年过度承载着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以脑力为主体的学习任务,而没有时间和精力投身体育运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生活方式与物质社会之间,青少年个体发展目标与国民体育整体目标之间出现了某种断裂,青少年体育锻炼不够,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深究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下滑的原因,其实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及社会结构的变化等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与独生子女家庭引发教育价值偏差,导致很多家长重智育轻体育。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身心合一,从而限制了自身外在活动的空间。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的心态,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思潮,反作用于学校教师和广大家长,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则被处于边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特征的独生子女家庭重智育轻体育,重考试分数轻运动锻炼。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身体健康很重要,但如果锻炼与学业发生冲突,几乎所有家长都会选择牺牲前者。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她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才能呈现旺盛强大的生命力,才能迸发源源不竭的创造力。学校体育的发展,不仅关系着每个生命个体自身的和谐发展,更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发展与前途。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席给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写信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并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成为重要导向,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对体育工作空前重视。我国学校体育进入辉煌时期,出现了保家卫国、人人锻炼好身体的全民热潮。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发展,重新确立起体育的重要地位。在全国持续展开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也是从那时起确立起长效机制。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前后,应试教育对体育的冲击越来越大,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课时被大量挤压,加上社会生活方式的悄然转变,学生在缺少必要运动的情况下体质健康逐步下降。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推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至此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阶段。

点击显示
上一篇:教育经费达标究竟难还是不难?
下一篇:教育研究不应疏离教育生活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