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酷热,多喝水防中风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高温酷热,多喝水防中风

2010-08-19 11:01:23     标签:小升初资讯

夏季的酷暑高温,是摆在年老体弱者面前的一道“坎”。这些天,上海各大医院的急诊室、抢救间里来了很多“中风”病人,他们有的病情危重,有的半边身体出现麻痹,数量最多的则是最普通的症状——头昏。神经内科医生曹立说:“在最近收治的病人里,很多属于脑供血不足,气候的变幻不定、高温酷热,的确增加了老年人的健康风险。”

一年之中,中风发病的高峰期为寒冷季节,但在盛夏季节,中风发病也不少见。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每年入夏后,中风病人就会明显增多,死亡率也呈急剧上升的趋势。

酷热给了心脏更多压力

前天上午,瑞金医院急诊神经内科的诊室里,感到头昏、脚高脚低的病人一波一波地涌入: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妇互相搀扶着走进来,老先生的肩头披着小毯子,老太太担心地告诉医生:“他就坐在沙发上,突然什么也不知道了,所幸过一会儿,自己醒过来了。”说着话,白发苍苍的老太突然下意识地扶住了老伴的肩膀,面部表情定格。

医生给出的诊断是,老人在那一刻出现了脑缺血症状。在高温酷热阶段,这是神经内科急诊常见的病,而病情如果严重些,就会出现中风。

78岁的马先生躺在瑞金医院抢救室已经数天,他在7月18日曾经发生过脑梗死,导致右侧肢体功能不全。当40℃高温来袭时,他再次被疾病击倒,陷入昏迷状态。

瑞金医院神经内科傅毅副教授进一步解释了其中的发病原因——夏日高温燥热,湿度较高,而人体的体温调节则主要依靠汗液蒸发来保持恒定。于是,人体每天需要排出5000毫升或更多的汗液。可老年人心脏功能大多下降,需要倍加努力地做功,才能排出足够量的汗水。这不仅会使血压升高,增加出血性中风的风险;也会因水分未及时补充,引起血容量不足或者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诱发脑血栓形成,最终出现脑梗死。

不渴也要常喝水

在神经内科的诊室内,记者发现,医生对每个病人都重复说着一句话:“多喝水,一定要喝水,不要渴了再喝。”

傅毅说,补充水分是防止血液浓缩导致血栓形成的好办法。人们需要做到“不渴时也常喝水”。最佳方案是,清晨起床饮一杯水,每天至少要喝1000毫升以上的白开水或淡茶水,排尿量应保持在1000毫升以上。

曹立发现,现在有一些人非常不喜欢喝水,即便喝水也选择饮料。但医生的观点是,最好还是喝得淡些,不要加重身体代谢的负担。

老年人不要将室内的空调温度调得太低,房间内外温差过大,出入时忽冷忽热,脑血管容易收缩。“气温的急剧变化才是中风最危险的诱发因素。”曹立说。医生认为,最适宜的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7℃左右,室内外温差最好不超过7℃。

此外,在夏天洗澡的时候,浴室里的温度或水温不宜过高,否则也会引起皮肤血管的扩张,大脑血流量的骤减。高温天,老人还需要戒棋牌、戒麻将,让自己的血流速度尽量减慢。更值得注意的是,饭后不要马上入睡,因为此时全身的血液正流向消化道,容易造成大脑供血不足。

医生说,如果你发现家里的老人忽然出现轻微头痛、头晕、半身麻木、频频打哈欠等症状,不要误以为是“睡眠不好”或“过度劳累”,很可能这是发生中风的先兆。酷热时节,与老人分开住的子女应该每天给家人打一次电话。

莫轻易放过中风信号

神经内科医生还提醒一些特殊的人群,现在应该“一级戒备”,以防被疾病“偷袭”。这些特殊的人群包括: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中年人,有过一次中风史的病人。

中年人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应酬频繁,再加上吸烟、酗酒和运动明显减少,身体功能开始逐渐退化。在夏天,中年人应注意劳逸结合,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充足的睡眠,多吃能软化血管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野茶油等),避免吃油腻的点心和高脂肪的肉、动物肝脏。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降糖药和调脂药。

发生过缺血性中风者,复发的危险大大提高。研究显示:初次中风后2年的复发率为15%,是普通人群发病率的15倍;中风5年后,复发率高达20%-47.7%。同时,有后遗症的中风患者抵抗力差,非常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肺炎、尿路感染、褥疮等。因此,有中风病史者在夏天应“高度戒备”,在正确用药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各种容易诱发中风的危险因素,同时密切注意自己的症状变化。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一旦家人发生中风,家属切勿随意搬动、喊叫,以免加重病情;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不要擅自给患者使用止血剂、安宫牛黄丸或其他药物。”傅毅说。

点击显示
上一篇:文具“玩具化”“高档化”值得关注
下一篇:坚定科学管理:让制度产生活力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