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孩子们从各种渠道耳闻目睹了一些地方发生的泥石流、洪涝等严重自然灾害。专家指出,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大国,应“趁热打铁”加强防灾教育,让防灾课成为“新学期的第一课”,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刘西拉说,防灾教育的成效往往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但是所有的学校都应该重视它,并立刻行动起来。“防灾教育大抵包括防灾知识的宣传、防灾能力的培养、防灾习惯的养成3个方面。”他说。
如何做好新学期的防灾知识宣传?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副所长、同济大学教授罗奇峰给学校支招:“应该第一时间让孩子们了解灾害事件是怎么形成的,让他们对自然灾害有一个清醒而理性的认识,不要过于害怕。”
刘西拉教授则表示,在对灾害发生原因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还应该掌握灾害来临时的一些环境反应。“比如地震来时,如果感觉到的是水平震动,那说明震中比较远,不用太慌张;如果是上下震动,则说明震中比较近,必须马上设法逃离。”
谈到加强防灾能力的培养,罗奇峰教授说:“学校应该设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预案,使突发灾害来临时,大家都有方法可依、有所准备。”刘西拉教授举例说,发生火灾时教师要站在容易发生踩踏的楼梯拐角处,保障学生顺利撤离;学生应该知道在教室内可以做什么、往什么方向跑、如何减少烟雾的吸入。“这种自救能力并不是什么专业技能,而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罗奇峰表示,开学后,学校不妨组织孩子们参与一些防灾抗灾主题展览和活动,亲身体验一下模拟的灾难现场。“例如,日本抗震博物馆内的模拟灭火试验,台湾‘9·21’地震教育园区内的现场演示等,都令人印象深刻。”
学生防灾习惯的养成更应该成为新学期学校教育的重点。“只有在不断的防灾演习当中,孩子们才会逐渐养成安全、有序的逃生习惯,否则校园里的那些安全通道、温馨指示牌、逃生路线图都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罗奇峰教授说。
“此外,学生也需养成熟悉、辨别甚至携带常用自救物品的习惯。”罗奇峰对记者说,“比如创可贴、手电筒、纸巾等应该随身带;有条件的话,每个教室都配上急救包和安全锤;家长可以把移动电话缝在小朋友的书包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