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如果你有一对翅膀,可以飞,你会打算去做什么事情?” 、“如果有来世,你想当哪种动物,马、狮子、大象、猫还是狗?” 、“请用三个词来形容一下你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的模范是谁?为什么?” ……
这些八怪七喇的标题问题,出现在了上周末本市部分民办初中的招生面谈中。一位家长感叹,如今的小升初,比找工作还复杂,比高考还闹心!
上周末,是市教委规定的全市60余所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面谈的日子。本年,上海初中新生人数预计为14万,比去年增加近2万人,这使得一些热门学校的录取比达到6:1。
面谈形式1:上课
一堂课上了60分钟
上周六,沪上西南片某知名民办初中举行面谈。面谈从早上8点开始,但7点不到,就有家长带着孩子赶到学校。一位家住宝山杨行的家长说,他带着孩子早晨坐头班公交车,再转地铁1号线,再打出租车赶来参加面谈。“我们只收到面谈通知,说是什么也不消带,我们也不知道怎么谈,谈什么。”家长们“如临大敌”,忐忑地把孩子送进校。
一个小时后,首批走出学校的孩子大都神情轻松,有的孩子还面带微笑。一位姓陆的女生告诉,一个小时里,主要就是在听老师上课。一位老师朗诵了一篇文章《灰尘》,让学生举手抢答灰尘的好处和坏处,了解大家对环境掩护的认识以及反应能力。还有一位老师让大家用英语介绍和讲述父母的职业和本身对未来职业的期望。“老师很亲切,气氛也蛮好的。因为班上有几十个小伴侣,所以一点没有紧张的感觉。”多位学生反映,上课时老师没有考查本身原有的知识储备,上课内容也和平时所学毫无关系。只是,教室里还别的站着几位老师,似乎在观察大家的课堂体现。
老师解读:
延长课时,观察课堂体现
学校相关负责人透露,学校希望通过上课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从中挑选学生。此外,学生上了60分钟的课,不但可以学到东西,还可以了解初中课堂是怎么一回事,为接下来的初中阶段学习做好准备。
“一般小学生一节课的上课时间是35分钟,我们有意识让孩子在课堂里坐60分钟,通过延长时间,老师可以观察出学生能否连结一个好的学习状态。”这位负责人说,有的学生第一个20分钟能静下心来,到了第三个20分钟可能就坐不住了,所以一个小时的上课时间,可以观察、了解到很多东西。
按照校方摆设,每场面谈摆设25个孩子在一起上课,教室里有5位老师,其中3位老师轮流上课,不上课的4位老师则各有分工,观察学生的课堂体现,好比有的看合作能力、有的看行为习惯、有的看语言表达能力、有的看课堂的接受度等。课堂中间还会穿插一些分组讨论活动,最后5位老师按照学生体现进行综合打分。“当然,不是说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就是好的,哪怕是学生不发言,从他的眼神里、听课的状态,老师也可以感受到他上课时的专注度。”该负责人说,学校摆设的老师都是学校最有经验的班主任。
这位负责人坦言,他们的学校变得热门之后,冲着学校而来的学生往往都会去社会培训机构接受应试操练,因此靠做题挑选不出他们学校真正想要的学生。他们希望挑选到真正全面发展、有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因为这样的学生才有后续发展的潜力。用上课的方式,学生无法提前准备,想脱颖而出必需看现场接受能力、是否乐于交流等,这样的面谈方式是最自然,最真实的。
面谈形式2:看视频做活动答问题
家长凭短信进校后填问卷
上周六上午9点多,在西北片某民办初中的校外,送孩子来面谈的车辆在周边的马路排起了长龙。校方有关负责人介绍,学校本年共招收6个班,每个班级40个人,共计240人。1000多名孩子被通知来面谈,周六一天分批完成。最早的一批,8点就已开始。
9点56分,第二批面谈的孩子和其一名家长凭学校发到手机上的短信进入校园。看到,每位孩子和家长都被发到一个号牌。过来人说,这个号牌既是为了便于识别,也为校方提供了一个观察的机会,好比一些孩子在活动结束后,本身的号牌都找不到,这袒露了自我办理能力的不足。
在学校门口等待的高先生告诉,女儿非常聪明,反应很快,属于“一点就通”的孩子,英语和语文是强项。12点,面谈结束的孩子鱼贯而出。高先生的女儿和妈妈一起出来,心情很淡定。了解到,陪孩子进去的家长,进校后和孩子分开,在另一处被要求填写一份2页纸的问卷,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好比“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你或你的配偶会怎样资助他?”“当遇到孩子不肯接受家长意见时,你会怎样处理?”“你认为孩子最大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学生回忆:
学长领头做活动
高先生的女儿非常有个性,坚决不参加课外辅导。直到前天接到面谈通知,高先生才请了一位教数学的副教授给她上了1个半小时的课。尽管佛脚抱得仓促,但小姑娘看起来自信满满:“我们先被带到机房,看了一段有关PM2.5的视频,然后回答一些问题,好比,PM2.5是头发丝的几分之几。”“你答出来了吗?”一旁的高先生迫不及待。“当然啦,二十分之一,视频里有谈到,我都记得!”女儿回答。
“然后我们被带到一个房间,一位老师用英文和我对话,先做自我介绍,还问我觉得本身哪门功课最好,成绩大约排在第几名……
最后还有学长带我们做活动,问我们最崇拜人是谁或者用三个词来形容一下本身是什么样的人。还有一个问题最有趣,说如果有来世,你想要做哪种动物,选项有马、狮子、大象、猫、狗……”
“你选了哪个?”父亲很好奇。“我选了狗。”女儿回答。父女俩都很纳闷,这个问题的意图是什么。
参加本市东北片的某民办初中面谈的小管说,老师问了8个问题,她大都能轻松对答,好比“自我介绍”、“说一说对校园的印象”之类。有个问题小管觉得挺有趣,“老师问,如果我有一对翅膀,可以飞,我会有什么感觉,会打算去做什么事情。”
据小管回忆,她没有答出来的阿谁问题,是根据面试老师给出的一段提示性的文字,说出文字所描述的人物是《水浒》中的哪一位。“其实四大名著我都看过的。”对于没能回答出这个问题,小管感到多少有些惋惜。
面谈形式3:游戏式考察
面谈很像知识问答节目
两天四场面谈,上周六上午,在市中心某外国语学校门外,黄女士把女儿小越送入了小升初面谈的第一站。
黄女士说,女儿兴趣面广泛,性格活泼,语数外平均分90分,不爱做题,但是对于知识类的电视栏目和书籍倒是很热衷。大约过了1个半小时摆布,小越兴奋地走出来,大呼“面谈很像‘一站到底’(一档知识问答类的电视节目)!很有趣!”这让黄女士生出几分惊喜。
随后,小越在本市西区的另一所学校进行的面谈,这次面谈是她喜欢的游戏类型。老师让她抽取了3张卡片——
英文题卡片是“小蚂蚁搬饼干”的图片,两个孩子组成一组,按照图片进行描述,小越说:“本身讲了几句,但是她的小搭档很紧张,一句话也讲不出来,弄得本身有点无话可接。”
语文题卡片是“请你讲述一本名著的故事简介。”
数学题卡片是“要量出10升的啤酒,有1升、2升和0.5升的瓶子,每个瓶子最多用三次,你如何量?”
这些标题问题没有难倒小越,她反而表现:“这样动脑筋很开心!”
学生解读:
考察注意力记忆力等
小越回忆说,市中心某外国语学校的面谈考察的标题问题包罗选择题、图形题、数字题、体育测试,应该是别离考察注意力、记忆力、协调能力等。好比数字题就是一组数字看几秒后消失,然后写下看到的数字,小越觉得有点像电视里的“梦立方”记忆角逐。
“这两个学校的面谈像做游戏,我很喜欢。”小越说。黄女士也认为,这样的面谈不折腾孩子,对孩子的考察也很全面。
部分小升初面谈标题问题
选择题: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谁、斯诺克台球的东方之星是谁、中国第一艘可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是什么;
图形题:有一幅动物图案,遮掉一角,然后回忆这一角的图案里有什么;体育题:现场跳绳;英文面谈题:用英文回答“今天谁送你来的、你是怎么来的、在你眼中你的爸爸妈妈是怎样的、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
中文面谈题:你的模范是谁?为什么?
PM2.5是头发丝的几分之几;要量出10升的啤酒,有1升、2升和0.5升的瓶子,每个瓶子最多用三次,你如何量?
如果有来世,你想当哪种动物。
[手记]面目模糊的小升初
读者在读这篇报道时,可能心存很大的疑问,怎么都是某某学校、某某家长,就不克不及指名道姓吗?
的确,这有损报道的公信力,但每所被采访的学校,要么不肯接受采访,要么坚持报道不克不及涉及校名。似乎,在小升初的面谈中,有很多不克不及言说的东西。
在某民办初中校门外,听到一群等待孩子面谈的家长的对话,很能反映家长焦虑的心态。
A说:“(小升初)赶紧结束吧,比高考闹心多了!高考大家心里都有数,但这个小升初,每个学校考什么、考出了什么成绩、最后凭什么尺度选拔,统统不知道,家长只能带着孩子折腾!”
B接过话茬:“是啊,你说什么样的孩子在学校的眼里才算厉害的?不知道!所以很多家长只能让孩子多学点、超前学点,这样参与竞争心里才有底。”
一旁的C也加入了讨论:“你还别说考什么不知道,甚至到最后是否录取你,多数学校也是不给通知的。我们家长只能在网上打听消息,如果有人说,某某学校已经开始发通知了,这时你没接到通知才知道,本来本身落选了。这个过程真够煎熬的,听说有的家长每天看手机无数次,上厕所、睡觉也机不离身,生怕错过一个学校的来电。”
“是啊,择校累啊,但是还是得择。我孩子小学就近读的公办,因为我觉得小学阶段孩子还小,家长的教育很关键,但是进入初中,孩子有了自主意识,和同伴、群体的关系更加密切,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他来说就特别重要。择校就是为了给他择一群好的同学和伴侣,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孩子就成长为什么样的人!”A显然对这个让她备受煎熬的择校问题进行过理性的思考,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加入进来。
上海在1997年取消了小学升学考试,实行“公办学校就近入学,择校找民办”的入学政策,目的是为了把孩子从繁重的课业压力中解放出来。但如何让孩子在择校的过程中脱颖而出,家长们始终都在琢磨。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招生过程中的不得看各类获奖证书、不得举行文化课测试,这在必然程度上遏制了奥数热、考证热,但也让民办初中的选拔更加模糊起来。
这不禁让人想起高校自主招生考。曾经,自主招生改革被寄予打破“一考定终身”厚望,但实行10多年来,它给学生、家长带来不少负担,如今饱受争议,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能否回到高考”的论调。这样的论调,在小升初的家长中同样听到。
如果不走回老路,是否还有更好的措施,让选拔的机制更加科学,这是值得教育部门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