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习惯父母干涉 大学生屈身就业遭家长反对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从小习惯父母干涉 大学生屈身就业遭家长反对

2009-01-13 09:20:48     标签:小升初资讯

一天一个电话,终于把儿子催回北京

“他在外面上了4年大学,我希望他毕业后能够回到我身边,回到北京来。”

“当时找工作,我很想和同学一起去广州那边的船厂锻炼两年,可我妈非把我拉回来。现在回来了,没干半年我就辞职了。”

日前,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举办的“大学生就业难点与出路”对话会上,张女士和儿子赵凯(化名)的发言有些针锋相对。赵凯是土生土长的北京男孩,2008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某高校。半个月前,因为单位休息10天上一天班,基本上处于半停业状态,他辞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我学的是热能与动力工程,这专业在北京本来工作就不好找,当初要不是家里催得紧,我是不会回来的。”赵凯说打从找工作那天起,母亲就开始催他回北京,几乎一天一个电话,“别人接到的电话都是通知去面试,我接到的电话全是我妈打来的”。

面对儿子的埋怨,张女士觉得自己有些委屈,“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上大学这几年我就总惦记,尤其到冬天,就怕冻坏了,所以好不容易毕业再也不能让他去外地了。”张女士称,为了让儿子回北京,她想尽办法托人找关系帮着安排工作,甚至儿子没回北京,自己就先替儿子在北京市的好些招聘会上投简历。

相对暂时找不到工作的着急,那段时间,张女士心中更多的是害怕。“就怕他一冲动跟着几个小同学跑去广州,所以课程一结束我就不停地打电话催他回来。”张女士说,有一次儿子手机欠费,寝室电话打不通,连续两天没联系上,她差点儿买了车票亲自去学校把儿子“押回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张女士这样干涉孩子选择工作地点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有的是家住北京、上海,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有的是不愿意让孩子到农村或艰苦偏远的地方工作。而毕业生们最后几乎都遵从了父母的意志,放弃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和选择。“胳膊拧不过大腿,再说,也不忍心看着亲妈天天为自己操心上火。”赵凯无奈地说。

采访中,不少毕业生表示,正是由于父母这种强烈的地域观念,让自己的求职道路变得狭窄。近日,有媒体报道在上海举办的一个招聘会上,一些上海本地出生的大学生由于“父母强烈反对去外地工作”,宁愿找上海每月1000多元的工作,也不愿要外地月薪5000元的岗位。

“意志坚定的女战士就这样被洗了脑”

许慧(化名)是长春某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大四的学生。2008年12月中旬,她得知重庆市委面向全国招考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消息,了解情况后和朋友约好过完年一起去重庆参加考试,还特地就“如何在广大农村大有作为”和朋友进行了几次激烈探讨。可没过几天,两人就不约而同地变了卦,理由都是“父母不同意”。

“我爸说我思想幼稚,说农村的情况要比我想象的复杂得多,工作很难开展;我爸说到基层服务将来自身发展也很难预料,我爸还说我要是去了农村,他和我妈得惦记得天天睡不好觉!”当好友问起许慧怎么这么快就变卦时,许慧一口一个“我爸说”。

许慧的父亲是老知青,1973年下乡,1977年恢复高考又重新回到城市读书。他认为4年的农村生活经验让他对农村有了很全面的了解,断言那里的环境不适合女儿。许慧也表示,在父亲跟她讲述了一些农村的故事后,自己服务基层的热情就没那么高涨了,她在博客中形容自己:“意志坚定的女战士就这样被洗了脑”。

与许慧相比,同样在找工作时遭到父亲阻挠的王彭,经历似乎更幸运一些。王彭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被无锡的一家国企看中,双方达成初步就业协议。而王彭的父亲知道后却坚决反对,他不明白儿子好不容易考入北京,还是清华大学,毕业后怎么能去无锡呢?

王彭学校的老师将这一情况跟单位进行了沟通,单位后来邀请王彭的父亲去实地考察了一下,父亲觉得条件还不错这才同意让他去无锡工作。

“真的很感谢老师的帮忙,否则我肯定会听从父亲的意思放弃这份工作。”在被记者追问为什么时,王彭反问道:“老爸养了我这么多年,他的话能不听吗?”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和许慧、王彭一样,不少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都背负着父母的意愿,把父母的意见作为主要参考。虽然有些人对此表示很无奈,称“非常郁闷”,但也有些人表示从小习惯了父母的种种干涉,潜意识里对父母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

“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早该改了

现如今,金融危机来袭,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直接面对招聘市场的学生们能够越来越理智地认识就业形势,他们顺势转变观念,很多人愿意“屈身”就业。而家长们却往往由于对孩子所学专业的模糊认识,对就业形势的不够了解等原因坚持自己的保守观点,在不知不觉中反而成了子女就业时的一道坎儿。

对此,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祁金利表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许多行业的人才已经达到饱和,竞争非常激烈,相比之下,二线城市的一些企业很有实力,在人才竞争上也没有那么激烈,学生们去那里工作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家长们应及时改变就业观念,放手让孩子去闯,以拓宽他们的就业道路。

“‘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早该改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家长应尽快抛弃找工作求稳定、求体面的思想,同时把找工作当成是一次锻炼孩子的机会,以此来提高孩子独立选择、独立生活的能力。“像德国就有一个传统,在孩子18岁的时候,父母只提供一点钱,就让他们进行一次独立的远行,哪怕食不果腹,哪怕衣衫褴褛。我们的孩子也需要这样的锻炼,家长不能总怕孩子磕着碰着。”

事实上,除了对现实情况的了解欠缺外,家长在就业观念上趋于保守还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孙云晓说,现在的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甚至读大学都在身边,父母肯定不放心一下子把他们放走。另外,中国自古就有“读书为功名”的说法,家长觉得大学读下来就应该进大机关,怎么能跑去农村工作呢?“转变家长的就业观念是件慢工夫的活儿,需要舆论逐渐引导。”孙云晓呼吁道。

祁金利则建议,对于部分家长,通过简单的社会干预就可以起到一定效果。“比如学校或相关单位多举办一些咨询会、对话会,对父母的就业观念进行引导、疏通,让他们更了解行业趋势和整个就业形势,这样能促使他们在孩子的就业过程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点击显示
上一篇:一周教育大视角:11岁少年报考中大
下一篇:家长别只盯成绩,多给孩子倾诉机会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