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升初择校是公平还是祸害的演讲内容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关于小升初择校是公平还是祸害的演讲内容

2016-07-19 11:34:18     标签:小升初经验

2016年成都小升初择校结束了,但是社会各界对小升初择校的关注热度并没有减退,对于中小学择校,是公平还是祸害,一起来看看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杨东平教授的演讲吧。

我今天讲的是关于择校问题。应试教育和择校是多年来久治不愈的问题,甚至在某些地方愈演愈烈,很多人认为好象这是中国教育的不治之症,而且应试教育和择校这两件事可以是一对孪生兄弟,互为捆绑,互为推进,择校越激烈的地方就越搞严酷的应试教育。

近年来很多机构对择校热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结论大致有几个因素,独生子女,望子成龙,高考竞争,就业压力等等,基本都断定不可改变、难以改变。所以大家更倾向于说教育的问题主要不在教育外部,是在教育内部等等。但我并不认为这个问题是无解的。把基础教育的问题全部归为高考制度,我认为也是不准确的。高考制度对高中教育有直接影响,但是对初中教育、小学教育、幼儿园教育没有直接影响,影响初中的是中考制度,影响小学的是小升初制度,影响幼儿园的是幼升小制度。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改革中考制度、小学制度设置几道防火墙,至少首先保护小学生、幼儿的教育,这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而不是说高考制度不改小升初制度就没法改。

关于择校竞争的问题,最为流行的是另外一种说法,是由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短缺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矛盾。他们认为优质教育资源永远是短缺的,而希望进入这些学校的人越来越多,这是根本问题。这里还有人把学校竞争归为一种资源的供求关系,或者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上理解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准确的。这里只需要做一个简单事实判断:在中小学的义务教育阶段,我们的学龄儿童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和5年、10年、15年前相比,我们的教育资源是极大地增加,上海、北京这样的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都占到40%、50%、60%,学龄儿童大幅度减少,只有十几年以前的一半左右,怎么会出现供求关系越来越紧张的局面呢?显然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解释。比如一些家长的所谓从众心理,比如虎妈狼爸等等都是伴随着另外一些制度产生的,这就是我们的小升初制度,我们的义务教育入学制度。事实上情况很明显,制度原因要比外在的所谓社会性原因、文化性原因更为直接、更为重要,这是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人为地制造和不断地加大学校差距,打造了一小批豪华的名牌学校、示范学校、重点学校,由于这种巨大的学校差距造成了家长不得不择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以大规模地收取择校费,甚至可以不收就近入学和片区入学的学生。小升初入学政策已经把义务教育所规定的免费、免试、就近入学这三个原则大幅度地颠覆了,以钱择校是交费生,以权择校是交换生,以优择校是特长生,这些概念都是与义务教育免费、免试、就近入学准则相违背的。

我们考试制度改革应该从这些核心的制度本身入手,改变小升初制度。比如说首先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收取择校费。择校收费这个制度是从高中开始,高中是非义务教育,所以国家规定了收费标准,可是现在蔓延到小学、初中。现在江苏、上海、浙江都已经宣布明年开始高中取消择校制度,现在政府已经不缺钱了,不是为了收这三万块钱把学校搞得很糟糕,没必要,现在的确政府不缺钱,所以还要在义务教育收取高昂择校费,于情于理于法都是不合理的。这里面最困难的一个问题是以优择校的问题,比如说北京开放了很多培优、特长生和典招,即考试录取,尽管考试录取是违法的,但是很多家长还是认同靠奥数优秀来入学的做法。

这是一个公平和优秀的问题,提倡教育公平和培养优秀人才之间的问题。在小升初制度的设计当中怎么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我们现在知道有一批传统的重点学校、民办学校正在这个概念上继续维持自己的合法性,说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批学校要承担这个使命,所以我要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提前拔尖等等,成为这些学校维持这种不正当招生特权的理由。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各个国家的情况差距很大,是需要探讨的。但我觉得有一个基本的概念,第一个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都应该依法办学,政府也应该依法行政。今年1月份教育部出了八条意见,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90%必须招收免试就近入学的学生。如果按这个概念来衡量的话,恐怕北京的这些民办学校90%都要反驳,能够收20%、30%的片区生就很伟大了。

第二个重要概念是,义务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保障性的教育,它不具有培养优秀人才的拔尖的功能。高中阶段可以提创造创新人才,但义务教育阶段不宜提这种口号,而且优秀人才怎么样培养出来的,绝对不是靠提前拔尖、提前定向的方法来培养。

在这个小升初和基础教育的制度设计当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政府释疑,政府作为教育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这个角色,政府在这方面无所作为,或者是暗中勾结,推波助澜,不是站在义务教育法的立场上,而是站在少数特殊利益阶层、少数重点学生的立场上。我想这是改革真正的难处所在。这其中没有什么很玄奥、很复杂的理论,必须要打破这种格局。

作者简介: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点击显示
上一篇:2016深圳小升初考试中要避免的“低级错误”
下一篇:备战2017上海小升初:学区查询答疑解惑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