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儿
北京市东城、西城、海淀三区初步确定今年小升初政策。海淀区计划将推优指标量化为分数,推优比例计划增至13%。其中,学生干部一项大队委4分,中队委和班委2分。(4月19日《新京报》)
对比去年“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进行推优的做法,海淀此次标准具体了许多,但是,具体并不意味着就符合实际,更不意味着就一定公正。似乎为了继续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海淀标准”里有一条荣誉称号的分值竟高达30分,此外学生干部还要加2-4分。且不说仅靠一两项荣誉称号并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即使荣誉称号和班干部的产生程序也难免有失公允。
我们知道,小学生荣誉称号评选中猫腻很多:首先标准不清晰,基本是“说你行你就行”;其次是程序不公正,名义上是同学推选,其实大多是老师引导、推荐甚至指定,以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很难提出什么质疑,更不会去要求真正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其次,学生干部加分的条款在莫名别扭中透出一股“官本位”的气息,当小干部不仅加分,而且职务越高加的越多。学生干部只是为同学服务的,让谁当小干部不是因为谁优秀而是因为其适合做这些事情,当小干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一种锻炼的机会,而不是获利的手段。此外,班干部多由老师指定,非常随意而缺乏监督,老师一个不经意的干部人选指定或许就有所意图,这怎样让人信服又如何保证公平?更关键的是,学生干部所拥有加分“特权”,必然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误导。
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优质初中校对于学生、家长而言,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在以前实行考试,有分数这一“硬”指标“卡”着,还竞争激烈,“热”得烫手。现在取消了入学考试,如果再没有过硬的衡量指标,没有公正合理的择优标准,没有严格的推荐程序,把学生的“命运”交给一套定义模糊的“软程序”,又没有配套的惩戒条款来制约,就等于为暗箱操作、钱权交易、“关系”疏通预留了生存发展的空间,拿什么来实现推荐过程的公开透明?凭什么让学生、家长相信推荐结果的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