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应该是充满乐趣的。从前牛顿、莱布尼兹时代,学习(study,研究)大抵是贵族的专享,不料到今日中国,成为被望子成龙的苦役。因此,如果想培养孩子,父母的第一要务是不要让孩子将学习当做负担。
我孩子从小喜欢车,也喜欢坐车。当时钱少,所以拿着公交月票陪孩子一站一站坐着玩,一路让孩子记住站牌上的字,记住路上的来来往往的各种车标,然后给我们讲解。等到上小学,孩子认识的字已经足以阅读报纸。现在很多家长,一上来就让孩子认读背诵唐诗宋词,不是说不好,关键是要有趣。比如农历十五让月光照进房间,让孩子记诵床前明月光,某天登高望远,让孩子记诵白日依山尽,等等。有情有景,孩子自然容易记住。
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则是循序渐进,留有余地。一方面要照顾孩子的生理发育特点,比如加减乘除的算术相对抽象,就不应该太早让孩子接触。另一方面不要过量,像游戏一关一关过,时刻有即时反馈的成就感,并且允许孩子自己停下来。家长只要引导孩子去关注某些未知即可,让孩子问问题,向孩子问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并不容易引发兴趣,但是孩子看到家长有兴趣,他也会有兴趣。随着未知变成半知不知,如果家长愿意与孩子问答互动,兴趣就会加深,甚至变成热爱。到了热爱的状态,就没有家长啥事了。你见过孩子玩游戏请教家长的吗?
现在有一些父母,特别是妈妈,见不得孩子有空闲,当孩子做完学校的作业,马上就给他布置课外的练习。孩子加减乘除尚未熟练,马上让他学习奥数。没有什么比这种方式更能够扼杀孩子兴趣的了。不光没有兴趣,而且会越来越磨蹭,因为学习已经成为苦役。反正一项苦役提前结束只不过换来更多的苦役,不如玩玩铅笔橡皮,慢慢磨蹭到睡觉的时间。再强调一遍,兴趣是通过引导并即时奖惩建立的,如果孩子把兴趣转化为热爱,那是家长的福气,即使没有变成热爱,也不要变成苦海无边。
虽然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学习的方法也非常重要。比如我当初学习高中的数学和物理,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推导公式。死记硬背公式是很痛苦的,来回推导几次,不仅记得牢,而且概念也很清楚。别人靠题海战术应对高考,我就是概念清晰+融会贯通,也没有花费很多时间,真心觉得高考试卷小菜一碟。再比如英语学习,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花费了无数时间,但因为不是母语,如果方法不对,再努力效果也未必很好。我孩子很关心时事,特别是那些遥远的巴勒斯坦、达尔富尔问题,我就引导他听美国之音的新闻,当然开始是SpecialEnglish的新闻,这个节目很好,词汇量大致1500个左右,当然还有一些人名地名不算在内。因为词汇量不大,5分钟慢速新闻的单词总量也不大,所以我给他找了一个非常好的网站,叫做普特英语,这个网站可以提交听写稿,如果当天第一个交稿,还会有志愿者帮助修改,我就鼓励孩子听写,并争取第一个交稿。仅仅是为了第一个交稿,孩子坚持听写了三个月(这绝对是很努力,但就像打游戏一样,有过关斩将的乐趣),由于听写正确率越来越高,结果被网站邀请做版主!当时他只是一个初一的学生。有了听写的基本功,后来他的英语就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有趣。原版杂志、小说、电影统统成为他的课余消遣,高一TOFEL就考了113/120,大二就翻译出版了一本近80万字(16开本500多页)的图书。
因此,作为家长,不一定挖空心思找各种辅导班,把孩子课余时间排得密不透风,但咨询一下各科目的名师和学霸,看看这些科目有什么特点,怎么学才能融会贯通,这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的另一个要素,排在最后但却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努力。如何努力,我就没啥可说的了。任何领域的天才,如果不花费时间,那么结果跟蠢材也不会有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