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成都私立学校小升初招生考试录取结束,公立学校默默择校开启,现在已经有一部分2016成都小升初考生成功上岸啦。2016成都小升初尘埃落定时,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升初择校路上的那些事吧。【本文为连载文章,敬请持续关注】
【两代人的小升初择校考试】
2009年春夏之交的某一天,我陪大姐去为她女儿报名参加小升初考试,当时绝对没有想到7年以后的今天(2016年),我会清晰地回忆起我自己参加小升初考试的情景。
那是1983年,我从最后一届5年制小学毕业,已经考上某个乡的初级中学的尖子班(现在一般叫实验班、基地班、网班这些比较含蓄而不刺激人的名字)。刚好这一年另外一个乡的高中开始招第一届初中生,这个乡高中在当地还是很有名气的,在当时、当地,相当于成都市的7中,每年能够考上100多名的大学生。于是乎,我和我同班同学,也是我母亲单位的孩子,一人带着几元钱、1斤四川省粮票和2张黑白标准照去报考这个名牌中学。
考试前的下午,先花了3毛2坐了半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再步行20余分钟来到学校。报名、领取准考证一气呵成,然后就和同学分手了,他自己去吃晚饭找旅社,而我则去寻找一位一年也见不到一面的高中学生--他是我母亲原来同事的孩子。当时学校正在上课,问了几个教室后,终于找到他了,安排我吃了晚饭以后,他去上晚自习,我就在他床上睡觉。第一次睡上下铺,迷迷糊糊中掉了下来,嘛事没有,爬上去继续睡觉。
第二天上午考语文,只记得作文是要求大家写一个关于曹冲称象的故事。吃完午饭,同学说附近有一个大水塘,可以游泳,于是乎就和一群同来参加考试互不认识的孩子游泳去了,当然是资格的裸泳哈。游啊游,发现水塘里没有几个人了,赶紧穿上衣服、挎上军挎,跑步回到学校去考试,当然是迟到了,当然是没有考上。同去的同学考上了,后来问他为什么没有叫我,他说他喊了我的,但是我没有听见,他也找了我的,但是没有找到我。我当然是相信他的解释的,自己的错误不能怪别人没有提醒嘛。
如果不是因为今年自己孩子的2016成都小升初,我是不会回忆起这个11岁时的小升初故事的。回忆起这些,突然发现自己和同学当时特别能干,能够独立去解决交通、报名、吃饭、住宿这些事情,现在的孩子是绝对做不到,或者家长是绝对不会让孩子去做的。但是仔细回忆一下,当时去参加考试的孩子不都是这样的吗?
本来,我想再讲一下我母亲50年代由初小升高小和由高小升女中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都是她很早以前告诉我的,我已经记得不确切了。比较确切的是,她13岁才开始启蒙,报名时由于个子太高,老师直接安排她读三年级。最初的一年,她每天只能上半天学,因为下午要帮我年迈的外婆做农活。就这样,她最后还能考上初中、高中和大学,是即幸运又值得敬佩的人。
讲以上的事情,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小升初通过考试的方式来确定学校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而这个传统大概是在本世纪的某个时间发生了改变,公立学校变为随机安排初中学位为主、择校为辅,少量进行艺体特长生进行考试招生的方式。这个是为了响应广大人民群众关于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呼声而做出的重大改变。这样的改变说通俗点就是:你能够读哪个公立初中,与你的学习成绩没有直接关系,只与你的运气有关系。当然,也不绝对如此,在各区教育局的默许下,一些很好的学校会主要参考(甚至只参考)华赛成绩和奥赛录取少量的择校学生,并专门组成网班、基地班、科创班这些我们小时候叫做尖子班的特殊班级,既解决了部分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问题,又可以收到不菲的择校费,还可以在中考中为学校取得好的成绩以巩固学校所谓的名牌学校的地位,的确是一件多全其美的事情。
当私有经济从补充或者配角的地位变成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私立学校也蓬勃发展,从交钱就能上的学校到录取率低至百分之十的学校应有尽有,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成都的私立学校在2014年及以前,是可以进行小升初的招生考试的,但是2015年,成都市教育局下达行政命令,规定任何私立学校不得进行笔试,也不得委托其他机构为其举行笔试招生。这个行政命令是否与民办教育促进法是否抵触,我们没有必要进行探讨,但是,这个命令对成都市的小升初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于是乎,到今年的2016年小升初就各种怪相丛生,学校和家长也各村有各村的高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