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巴掌拍不响,重点中学“择生”是择校的内驱力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一个巴掌拍不响,重点中学“择生”是择校的内驱力

2008-04-03 18:19:34     标签:小升初资讯

从“有教无类”到 “有教有类”

从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到陶夫子(行知)的“爱满天下”,都是不挑学生的。苏霍姆林斯基做巴甫雷什中学校长,也是不挑学生的。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乡村教育。他那“爱满天下”的胸怀,一心要“建立平等互助的世界”,哪里有择生的位置?

世界上一些在教育史上留有芳名的著名学校,从杜威的杜威学校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巴甫雷什中学,又有哪一所学校是以择生著称于世的呢?平等、公平、没有歧视、不排斥弱者,都不是只为了一己的蝇头小利、圄于鼻子尖底下一小块天地甚至不惜以邻为壑、挖别人的墙脚去“择生”。这充分表现了教育家的博大胸怀。

当然,孔夫子没有料想到我们今天的教育是“有教有类”的。校有一二三类,学生就三六九等了。重点校制度其实就是“淘汰制”。初中升高中“淘汰”一批;初中招生也是要“淘汰”那些“差”的小学生。考大学固然是“优胜劣汰”;选拔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近来有的中小学招生要对家长进行“面试”,问清家长的身份(“出身门第”和文化经济、“官宦”背景等等),就差“查三代”了。

人们一直在谴责“择校”。因为“择校”使家长增加了无穷的负担。这负担既有经济上的也有精神上的。由于“择校”,就有“高收费”和“乱收费”,就有“择居”——找与“名校”相近的房子,就中了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的套儿,使“名校”附近的房价飙升,不管是一手房还是二手房还是租房子。

“择校”的背后 是“择生”

然而,一个巴掌拍不响。人们谴责“择校”时,往往忽略了它的同盟军——“择生”。倘若学校不热衷于择生,倘若择生不是得到默许和助长,择校怎么能够热得起来——至少不会像今天这样炙手可热吧!择校现象是在择生的摇篮里“哺育长大”的,择校现象是在择生的土壤和氛围中“茁壮成长”的。为什么择校,一言以蔽之——家长望子成龙。可又为什么择生?因为这才是维持“名校”的生命线。择生还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市场来了呀,挡也挡不住。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一个个十分“聪明”的孩子——拿着各式各样的证书、带着大把大把的钞票,梳妆打扮送上门来。又可以可着劲儿地去挑“好学生”,又可以日进斗金,何乐而不为?

择校与择生,是一对双胞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是互为助产婆?择校为择生提供了市场,择生又为择校推波助澜,加热了择校的温度。没有择校,就没有择生——无须择生也无可择生嘛!没有择生,择校就失去了学校一方的内驱力——一个巴掌拍不响,择校就容易萎缩或制止。一面说要遏制择校,一面却在给择生开口子,这与其说是自相矛盾,还不如说是对择校扬汤止沸!

给择生开口子,就是给择校开绿灯。当“小升初”入学可以有七种八种九种十种十一种“渠道”之多时,遏制择校的大堤早已崩溃。开什么口子呢?办“实验班”、“特长班”就是一个大口子。不管是“数学”的、 “英语”的还是“科技”的还是“文艺”、“体育”的,其直接的或者间接的目的就是让一部分学生跳出“电脑派位”的窠臼。有的“实验班”是“重点班”的变种。何以见得?以一所学校为例,择校入普通班收费3万、入“实验班”则要6万,就是证明。在这里,“因材施教”变成了“因财施教”。

教育评价 不能忽略教育过程

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以上所说,许多现象已经在改变。2008年2月,北京市人大在网上公布了北京市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草案),公开向广大市民征集意见,这是法制民主、政治清明的举措。应该说,这一实施办法(草案)与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原则精神上是基本一致的。当然,也还有一些可以修改补充之处。“北京市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出台,将是困扰首都多年的“择校乱收费”时代的终结,将为首都基础教育首先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无限光明的前景。当然,除了出台必要的行政法规以外,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应该有所更新。其中之一,就是不一定非得“聪明”孩子你才教得;差一点的孩子就得推给别人。

什么是好的教师?好教师是不管什么学生都能教好的教师,不是专门挑了好学生才能教好的教师。有一种观点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学生”,问题是看你会教不会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在学生原有水平上使他提高、教他进步,而不一定非得挑了“好学生”来教。我们的教育评价,不能只评定结果,而忽略了教育过程。在学生原有水平上通过我们的教育使学生提高了多少?这个“增量”的评定才是公正和公平的,才是我们应该鼓励的,才是有利于所有学校的提高和所有孩子的进步的。转化一个“差生”其功盖不在出一个“好生”之下。电脑派位之初,有的“重点校”进了一些“差”学生,你看那个抱怨呀!有的教师说:“这么差的学生怎么教?”好像受了多么大的委曲似的。你也不想想,当你年年教好学生的时候,是那些薄弱校的教师承担了你剩下的摈弃的那些“差”学生,才成全了您的成功!

重温孔夫子“有教无类”的教诲,重复一个“要教好学生而不一定非教好学生”的理念,或许我们的择生大战有可能降点儿温?

参与讨论:

点击显示
上一篇:北京教委:小升初可通过三种途径跨区就读!
下一篇:一个名校狂抢一个狂找名校--两个孩子的小升初之路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