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升初政策将在四月上旬出台,部分区县表示今年仍将沿用去年的“推荐派位”方式。即对小学阶段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推荐入学,对推优学生先进行一次电脑小派位,之后再进行全区大派位。另外,小升初升学方式还将包括文体科技特长生、划片派位、共建生等多种途径。
对于共建生、推荐生等等,王晋堂认为这是都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义务教育阶段把学生分成两种,推荐生和非推荐生,既不科学,同时违法,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你根据什么把学生分成两种?”
他认为,择生和择校,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容许择生就是保护校际间差距,就是保护重点校体制,就是维护择校。
《义务教育法》第22条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但实际上从2006年9月1号实施的《义务教育法》到今天,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取消,只不过有些是挂牌的“重点学校”,有些是大家心目中的“重点学校”。
对此,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易行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凝认为:如果政府提供的东西不平衡,那一定要有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有能力,我挣的钱多,没问题,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则,但教育不是这个规则,至少在义务教育阶段不适用市场经济。
“教育公平的问题是我特别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和北京市教委说过,只要北京义务教育的公平问题不得到有效解决,我会一直提出提案,盯死不放。”刘凝介绍说,他已经连续两年在北京市政协会议上提交关于解决择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提案。刘凝表示,解决义务教育的“择校热”问题,必须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的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才能使公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成为真正“均衡”的教育。
关于择校热产生的原因,一些人说是供求矛盾:短缺的优势教育资源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但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我们的优势教育资源比10年、15年以前增加了不知道多少倍,而我们的学龄人口比10年、15年以前大大降低了,怎么能够说供求关系越来越紧张了呢?除了一种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原因外,显然有特定的制度性原因,即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我们为用倾斜的方式打造少数的名牌学校,人为地制造学校差距。”
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海燕还指出:除了楼房、操场、试验设备这些硬件外,更重要的是重点学校集中了大量的“好校长、好师资”这样的软件,这才是使得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变得更大的关键所在。
有一种观点认为,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比如师资、文化氛围等,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如果取消重点校的话,势必会让学校趋同化,从而使特色学校减少。对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峡则认为,重点校和特色校不能混为一谈,很多人说,办重点校就是办特色校,实际上不是。重点校可以有特色,非重点校也可以办出特色来。只是重点校在投资上、在资源配备上占据了更多的优势,它占据了更多纳税人的钱,促进这样所谓一些学校的特色建设,客观上就造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均衡发展,这本身是不合理的。
而提到“特色教育”,北京市崇文小学校长白淑兰也有话要说。她认为,去年温总理在接见优秀教师代表的时候,曾谈到教育必须办有特色,但这个特色应该是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所以说均衡发展不是一刀切,而是要求学校里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
全文阅读:
“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的小升初之路可行吗?
小升初‘占坑’花了五六万,作用有多大?
今年小升初,“重点中学”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