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新课改在一些地方缘何仍步履维艰?笔者认为,关键是推动课改的“主体”力量——教师鲜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革故转“新”的决心。教育的希望在“新”教师,不在“旧”教师。
“新”教师不甘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二传手”地位,尽可能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他欣赏生命个体对知识的别样解读;他不是“总抱怨体制和机制”;他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心灵;他和学生一起成长;他敢于进行“自我进化”;他有教育信仰,眼里不仅仅有知识……
诚然,作为“旧”教师,我们已用经验的双脚走出了一条路,有些老师还收获颇丰,半路折回,无疑是痛苦的。但新课改的“新”,不是课本的“新”,而是老师的 “新”;新课改的“改”,不是课程标准(大纲)的“改”,而是教师的“改”。假如我们不率先转“新”,新课改难推行的原因归咎于我们也不是没有道理!
唯有“新”教师才会有新学校,才会有新课堂,有了新课堂才会有新学生,有了新学生才会有新人类。可见,改的全部希望就在于一个“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