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家庭的尴尬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隔代教育家庭的尴尬

2010-09-19 15:02:08     标签:小升初家庭教育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成为父母,越来越多的家庭演变成隔代教养家庭。一方面,隔代教养有着天然的优势,祖辈对孩子有爱心,有经验,有时间;另一方面,隔代教养也暴露出了种种问题,存在着不少弊端。如何让更多的家庭成为优秀的隔代教养家庭,充分发挥隔代教养的优势,避免其不足,这是每个“三代同堂”家庭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让我们一起——

走进29户“三代同堂”之家

这是上海的29户普通家庭,这些家庭中的老人在退休之前都有自己为之努力的工作岗位和理想的职业,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医生,有的是公交公司的调度员,有的是普通工人……自从升级为祖辈,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被一条无形的绳索“套牢”了。当然“套牢”的形式各不相同,从时间的配制与结构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5种。

隔代教养的5种模式

1.早送晚接模式

谢奶奶的小孙子的学校离家有好几站路,谢奶奶的任务是每天早上送孙子进校, 每天下午三时半之前,必须准时等候在学校门口,等待学校放学。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韩外公和他的老伴有两个女儿,两个小外孙只相差六个月。如今,两个小外孙都已上学,但一个住在上海的东北角,一个住在上海的西南角,为了接送“第三代”,两位老人只能“分居”两地,为了儿孙在各自的“岗位”上“早送晚接”。

2.日进夜出模式

金奶奶和儿子住在同一个小区,相隔50米路程,为了支持儿子在事业上打拼,金奶奶开始做起了儿子家的“钟点工”:每天早上七点去儿子家接班,烧早饭、带孩子、打扫房间……晚上七点,全家吃好晚饭,才完成一天的工作,将孙子“交接”给儿媳,带着疲惫下班回家,几乎每天都是“七出七进”。

3.明确分工模式

郭爷爷是大学教授,是全家学历最高的知识分子,他的孙子已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全家两代人为了第三代有明确分工:奶奶分管孙子的饮食营养,孩子的妈分管孩子一年四季的服饰添置,孩子的爸则负责带领儿子外出活动,星期日让儿子去业余学校弹钢琴、学英语。郭爷爷每天负责放学后的“陪读”,检查孙子的作业,保证他的考试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4.完全取代模式

万爷爷的儿媳生了一对双胞胎,两个孩子自从满月之日起就“一分为二”,老大由爷爷奶奶带,住在浦东;老二由外公外婆带,住在宝山,每月节假日才“团圆”一次。从此以后,万爷爷开始替代他的儿子,充当宝宝的爸爸,他的老伴,成了宝宝的妈妈。万爷爷的亲家同样也进入孩子爸妈的角色,他们说:“自己好比又多生了一个女儿。”

5.轮流上岗模式

翁外婆和她的亲家都已退休,大家都愿意为第三代发挥余热,他们的子女为了“端平一碗水”,轮流享受“天伦之乐”。于是,两亲家隔周去子女家上岗,从家务料理到孩子的教与养,孩子面对的是来自两个家庭的文化,一个是严格要求,一个是放任自流。不同的期望目标,不同的教育观念,在孩子的小脑袋中碰撞、冲突……

隔代教养的6大类型

这29户家庭是一个缩影,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有着相似的幸福的家庭生活,然而当走进他们每个家庭的“孙辈教育”,却可谓天壤之别。

1.冲突碰撞型

主要表现:祖辈与父辈之间,教育观念上冲突,培养目标上不同,教育要求上有差异,管教方法上不统一,教育效果上自然大打折扣,甚至相互抵消。

杨奶奶和儿媳为了小孙子经常会“干仗”:在孩子的习惯问题上,孩子爸妈认为原则问题不能让步,底线不能突破。比如吃饭之前必须洗手,不能偏食,鱼和肉要吃,蔬菜也要吃,晚上九时前必须睡觉。杨奶奶则认为孩子还小,大起来自然会好。她常说:“我的5个孩子都这样养的,不是都挺有出息?”一次,为了要求孩子吃青菜,儿媳说:“不吃青菜,什么也别吃,饿一顿尝尝饥饿的味道!”杨奶奶马上“保驾护航”:“算了,算了,饿出了胃病咋办?”

2.自有一套型

主要表现:祖辈与父辈之间,祖辈之间,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教育方法,虽然也许不发生正面的冲突和碰撞,但投射到孩子身上,却是背道而驰的。这是一种隐性的冲突,带给孩子是迷茫和无所适从。

小玲今年七岁,活泼可爱,她的爷爷奶奶和她住在同一小区,但他不喜欢到爷爷奶奶家去,因为爷爷奶奶要对她管头管脚,事事都严格要求。一次她把一张废纸从窗外扔到小区的绿地,爷爷非要她下楼捡起来,扔到废物箱。她喜欢外婆,尽管外婆住得很远,但每星期日,她都会嚷着去外婆家,因为外婆特别喜欢她,每次去总会给她买很多零食,还给她零用钱。

3.错位越位型

主要表现:孩子对祖辈的依恋超越对其父母的依恋。由于祖孙之间过度依恋,成为亲子之间沟通交流的障碍。祖辈时时处处干预父辈对其子女的教育,以教育者自居,甚至在孩子面前树立自己的个人权威,使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和安全感受到削弱,从而成为亲子关系中的依恋障碍。

王爷爷认为自己的儿子对孙子管教太死,比如每天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按照王爷爷的观点,看电视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于是,王爷爷成了小孙子的“坚强后盾”,他对小孙子说:“爸爸不让你看电视,爷爷给你看;爸爸如果要打你,爷爷就打他!”

4.互学沟通型

主要表现:祖辈与父辈之间相互学习,沟通交流,在沟通互动中,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逐步走向统一。在孩子面前,不管是父辈还是祖辈,都是孩子的指导者、引领者,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的榜样。两代人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跨越代沟、共同成长的过程。

马外婆每次在外面上完老年培训班回家,都会把新学的内容与女儿、女婿共同分享,什么“加德纳多元智能的理论”“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及九个敏感期”、“自我调节心态的三支温度计”……在马外婆带领下,全家重视学习,以科学理性精神去控制对子女的情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5.优势互补型

主要表现:祖辈与父辈在教育下一代上各有优势,相互补充,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其中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上互补,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互补,在教育的效果上更趋优化。

李爷爷退休之前,是中学数学教师,他的老伴是幼儿园教师。他们俩为了第三代和谐均衡发展,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李爷爷偏重于开发孩子的智力,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他的老伴则每天和他一起开展亲子活动,拍皮球、跳绳、踢毡子、打羽毛球……让孩子的“视、听、动”均衡发展,健康成长。

6.一元化领导型

主要表现: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只允许一种价值观、一种声音、一个权威,那就是孩子的父母。祖辈家长在教养孙辈过程中只是代理监护人,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但决策权是孩子的父母,要听从孩子父母的决定。就是说,孩子的父母是核心家庭这所家庭学校的法人代表。

“孩子发热38.5度前,不吃退热片;为防止到医院交叉感染,用退热药后尽量不去医院;血象化验后尽可能不用抗菌素输液。”这是孩子父母对孩子健康问题的一个原则,不管是谁都严格遵守。唐外婆每次看到孙子发烧,真心疼啊,多么希望早点“药到病除”。然而,唐外婆对媳妇的原则绝对服从,做到“说一不二”。5年来,她已习惯宁可每隔十分钟给孙子量一次体温,不超过警戒线绝对不“轻举妄动”。

点击显示
上一篇:理财教育从生活细节开始
下一篇: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