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教坏孩子(十)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千万别教坏孩子(十)

2011-09-13 17:06:21     标签:小升初家庭教育

------------

反思流氓现象

------------

谁是流氓我爱谁。现在看来,年轻人的这种观念也许暂时只停留在“流氓”玩具上,但是,谁敢说它不会在某个时候、某个地点集体爆发,向其他领域大举进攻?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历史教训并不少,也并不远。

最近一段时期,以网络明星“流氓兔”玩具为首,市场上开始刮起一股“流氓”风。据媒体报道,在四川成都染房街的玩具礼品市场上,记者发现了大批身着“三点式”泳装的“流氓猪”玩具,它们的造型动作无不与“性”密切相关。比如其中一个的造型是,神情陶醉的猪小弟骑在猪小妹身上,猪小妹双目微闭,表情暧昧。同时,在广州市荔湾广场、一德路国际玩具城、状元坊等玩具批发零售市场上,记者发现的“流氓”玩具系列更加匪夷所思,它们干脆就是用男女生殖器和女性乳房翻版的钥匙扣。据说,这些玩具的流行买主是年轻人,其中又以学生居多。

“流氓兔”学名Mashimaro,源自英语marshmallow(棉花糖),中国人之所以叫它“流氓兔”,是因它一肚子“坏水”,不声不响地做了许多“流氓”事。不过,它被冠以“流氓兔”的名头,是源于一个熊口夺食的“壮举”:当时,为了从熊妈妈那里夺取食物,它操起酒瓶就往自己头上砸。这种敢拿自己开刀的典型“流氓”行为,果然吓住了熊妈妈,最终夺食成功。这个情节从此被视为动漫版的“我是流氓我怕谁”,而“棉花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流氓兔”。至于“流氓猪”,则完全是“色情猪”的克隆。而把玩于学生手中的“流氓钥匙扣”,更是不言自明。

在分析这种“流氓”时尚时,有关人士认为,“流氓兔”大行其道,并非坏事,反而是人们追求个性解放、摆脱传统束缚的象征,等同于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的我行我素;而“流氓猪”和“流氓钥匙扣”在年轻人中的流行,更是对他们进行寓教于玩的早期性教育的绝好手段,它们的出现应是现代文明的表现,表示人可以正视“性交”这种美好的事物,以及自己和他人身体的任一部分。

在此,我并不否认“流氓”时尚对年轻人起的这部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还要指出,它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大。

拿“流氓兔”来说,它在年轻人中迅速走红,与其凡事都爱用流氓手段解决的处世态度密切相关,而有些流氓手段甚至已经越过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如它在屁股上画狗脸诱骗猪警察,然后将猪警察推下悬崖。

这样,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出来了: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对这种处世态度如此热情?他们这样做是否仅仅只是为了追求个性解放、摆脱传统束缚?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干柴不遇烈火不燃,烈火不遇干柴不烧”。在这里,不管我把“流氓”玩具比作“干柴”,把年轻人比作“烈火”,还是相反,都将揭示出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答案:年轻人羡慕或渴望“流氓”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于他们又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恐怕就是一言难尽了。

谁是流氓我爱谁。现在看来,年轻人的这种观念,也许暂时只停留在“流氓”玩具上,但是,谁敢说它不会在某个时候、某个地点集体爆发,向其他领域大举进攻?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历史教训并不少,也并不远。所以,反思并批判“流氓”风的流行,应成为目下我们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上的重要任务。

“流氓”风不止,思想的“沙尘暴”不停,愿我们慎思之。

教育指南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进行性教育的手段,完全可以是科学的、认真的、严肃的;这种通过“流氓玩具”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性启蒙,却是很不足取,而且是有害的。因为,这种所谓的性启蒙,完全是建立在色情的、直接的“性交”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对性的全面科学认知上。这种基于“性交”的性启蒙,只会使孩子在性问题上迷失。更重要的是,“流氓风”的盛行,会从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文明素质上,对孩子造成全方位的伤害。这一点,是最为可怕的。对此,家长、老师以及整个社会,都必须高度警惕。因为一旦“流氓”作风在孩子身上埋下了种子,那就很可能会毁灭掉孩子一生的美好前程。

这样一来,作为家长,你就应该时时处处留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一旦发现孩子有这方面的动向,就要及时纠正,并且引导他向好的方向发展。比如,在看动画片或者动画图书时,如果孩子流露出对“流氓”作风的欣赏态度,你就应该及时与孩子交流,明确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只可以作为艺术夸张付之一笑的。

不过,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你的思想观念,不能太过陈旧。比如,在性的问题上,你就不能武断地把性认为是坏东西,否则,就可能会使孩子对性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这同样会害了孩子。在这个时候,你就要告诉孩子,性虽然并不是坏东西,但是,它对未成年人来说,却是不适宜接触的。不但如此,你还要教育孩子,在性这个方面,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作为老师,你一样需要像家长这样,注意学生这方面的动向,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看待类似“流氓兔”这样的行为。比如,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中,逐渐理解为什么流氓行为是不可取的,但是,它又为什么会受到一些青少年的喜爱。事实上,辩论这种形式,是最好的教育手段之一,因为它既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看待一个问题,又可以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形式,更深地理解一些问题;同时,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与辩论能力。这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

不要让孩子成了透明人

------------

一旦成为“透明人”,个人的所有隐私都将面临被曝光的可能。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人的精神压力常常很大,哪怕是个人的鸡毛蒜皮事,都有可能会被闹得满城风雨。对此,作为家长,应该有一个最起码的警醒。

2003年10月份,“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使无数中国人特别自豪,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酒馆茶肆,人们谈论最多的是飞天故事。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也随之一夜成名天下知。中国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书写了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国人激动不已是难免的,杨利伟成为无数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也是必然的。我们巴不得杨利伟这样的人多些再多些。

然而,《京华时报》2003年10月16日的一篇报道,却使我对“杨利伟热”的另一种表现担了心。该报道说:“昨天,中关村一小整个校园沸腾了。对全校师生来说,‘神五’的成功发射还有着一种更为亲切的自豪感,航天员杨利伟8岁的儿子杨宁康就是该校三年级四班学生。小宁康顿时成为同学们的偶像,有学生家长给他送来祝福的玫瑰花。”在新闻导语后,杨宁康“做事很快,写作业老是第一个交,班上布置什么任务他也总是争着抢着干”等“事迹”被详尽报道。

在中央电视台报道“神五”时,曾提到杨利伟在太空中对妻子和儿子说的话,话虽简短,却很感人。杨利伟对妻子说,在太空感觉很好,太空的景色非常美;对儿子说,好儿子,我看到我们美丽的家了!我把我看到的都记录下来了。

那一刻,我曾想:生为中国首位宇航员的妻儿,真是幸福。可当杨宁康的“事迹”大篇幅出现在媒体上后,我却觉得,此举可能不但不会给杨利伟的家庭带来幸福,反而会使它因高度透明化而陷入“玻璃罩困境”。这对杨宁康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众所周知,在当今热点新闻人物中,绝大多数人不愿让自己的“灿烂星光”普照家人,特别是未成年的孩子。为此,他们常常会给新闻媒体划定报道界限,敢于越界者,惟法律是问。其理由很简单:怕孩子也像自己一样变成“玻璃罩”下的“透明人”。要知道,一旦成为“透明人”,个人的所有隐私都将面临被曝光的可能。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人的精神压力常常很大,因为对“玻璃人”来说,哪怕是个人的鸡毛蒜皮事,都有可能会被闹得满城风雨。这种背离常态的生活,即便成年人也常会感到难以忍受,何况心理承受能力本就有限的孩子?对此,作为家长,应该有一个最起码的警醒。

杨宁康是位好孩子,他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同龄人看齐,但对他进行表扬与鼓励的范围,却不可借杨利伟的名气任意扩大。否则,就会对这个孩子造成许多意想不到的伤害。毕竟,小小年纪的他,承受不起那份本来就与他个人的努力关系甚微的巨大荣誉。

我以为,如果我们真想对杨利伟表达尊敬与爱护之情,那么,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让他的工作由于我们的热情支持而更加出色,让他的家庭因为我们的审慎关注而依旧平凡,让他的孩子在我们的悉心呵护下默默成长。

教育指南

身为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事迹当然属于特例,这一点应该是无人质疑的。然而,出现在他的儿子杨宁康身上的“事迹”现象,却并非特例;事实上,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甚至在你的孩子身上,就有类似事情发生。

比如,如果你在工作单位拥有一定的职位,或者,你在社会上拥有一定的地位,那么,在你的孩子身上,就会出现一些看似平常,实则十分奇怪的现象:

在别的孩子面前,他会因为你的成就,而有意表现得格外骄傲,有的时候甚至是“狐假虎威”,经常把一些炫耀性的话挂在嘴边,或者会做出一些炫耀性的事情,像大手大脚地花钱等;

还有的时候,他会借助于你的优势,而有意无意地蔑视甚至欺负一些家长地位不如他的孩子,回到家里,他还会自豪地告诉你,自己在这些孩子面前,做了多少让他感到高兴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大部分建立在别的孩子痛苦之上;

更有些时候,连作为家长的你自己,也会有意无意地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家庭地位不如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然后,对这些孩子做出一些带有歧视性甚至蔑视性的评判,你这样做的目的,也许只是为了告诉孩子,要好好上进……

也不排除一些时候,身为“名人”的你,会故意夸耀自己孩子身上的种种优点,并且有意隐瞒孩子的一些缺点,让孩子也沾上一些自己身为“名人”的光,你之所以这样做,也许只是为了给孩子一种幸福感、一种快乐感……

然而,你也许并不知道,作为孩子,他们更需要为通过自己的奋斗而取得的成功而自豪,哪怕这种成功只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寄所有的自豪、骄傲、快乐、幸福等,在身为家长的你的身上,那么,这种想法就是危险的,它会给孩子造成致命的伤害。

关于这一点,在现代文明较为发达的国家里,体现得最为明显。在这些国家里,无论家长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总是告诉孩子,这些东西只是属于家长,而与孩子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孩子也想为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骄傲,那么,惟一的途径,就是你自己去努力获得。事实上,即便家长逝去时,也往往把绝大部分遗产,捐赠给慈善和公益事业,而并不像我们这样,惟恐给孩子留下的财产少。

他们这样做,看似是对孩子“没有感情”,有点儿“冷血”,但实际上,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热爱、最大的珍惜。理由很简单,他们怕孩子因为不劳而获而养成好逸恶劳的品质,从而坐吃山空,害己甚至害人。毕竟,只有孩子自己具备了创造幸福的能力,这样的幸福才是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对照他们,我们的一些家长,是不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呢?当然,需要反省的,并不只是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整个社会,也都需要认真思考一下:对待孩子,我们是不是需要“狠”一点儿心,让他们多吃些拼搏的苦?

------------

别让孩子在官声一片中醉倒

------------

可以想像,一旦所有的孩子都为当官而痴迷,而且这种官并非是出于为民众服务的目的,那么,我们今天的校园、我们明天的社会,又将会出现一幅怎样的景象;而我们的孩子,将来长大之后,又将会面临怎样一个庸俗不堪,甚至于危险四伏的人生前景。

“学而优则仕”,历来是大多数中国人不变的求学情结。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诸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等思想,遂成为大家心中的金玉良言和追求的人生理想。时代发展到新的世纪,这种情结非但没有随着专制制度的消亡而湮灭,反而越发生机盎然。

最近,因为河南先锋学校推出了给“学生官”发工资的所谓教学改革,不少媒体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关于“学生官”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无论是赞成学生当官且有工资可挣多多益善,还是认定坏处大大,其最终的出发点及目的地都无外乎:好当官、当官好、当好官三种。这样,思路实际上已在不知不觉中异曲同工,即完全醉倒在了“官”上,在实质上遂表现为大家的官性奇强,而民性甚弱。

在官为主子、为父母、为天地,而民为奴仆、为孙子、为草芥的专制社会中,人人因当官好而好当官,自在情与理之中。然而,时至民众心智已开,兼人性独立的新时代,在官为公仆、为儿女、为马牛,而民为主人、为父母、为天地的社会背景下,人人依然循惯性运动,热情不减地好当官,就显得可悲可哀可怕了。

因为它一则说明现在的某些官清白有问题,多少有“吃夜草”的嫌疑;二则说明现在的某些民思想有问题,朦朦胧胧有想“吃夜草”的心理;三则说明我们整个的社会文化有缺陷,给“吃夜草”和想“吃夜草”者提供了机会。如此一来,从社会波及到校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朝一处使,千方百计追官、求官、羡慕官,所谓的“讨论”,实际上早已变成表面热火朝天,内里死水一潭的黑色幽默。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幅漫画:一群绵羊以一头老虎为首领,而另一群老虎则以一头绵羊为首领,当两军对垒时,以老虎为首领的绵羊群奋勇冲锋,竟吓得以绵羊为首领的老虎群四散而逃。

在漫画家以为,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群众,所以老虎式的领导即便率领的是一群绵羊,也可以击败绵羊式的领导率领的一群老虎。在这里,漫画家的思想,依然停留在非常肤浅的层面上,他并不知道假如真有这样的对垒,失败的绝不是老虎群而恰恰是绵羊群。要知道,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构成什么样的社会基础,什么样的群众组织成什么样的政府,而绝非与此相反。

这样,当某些文化背景依然在专制思想的阴影控制之下时,社会基础无疑就会成为病菌的温床;当群众素质停留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层面上时,某些政府官员自然就津津于“治人”,而处在“治于人”地位上的群众也就以官为宗了。而以官为宗,却正是民主思想严重缺失的重要表现形式。

由此说来,在当今时代,我们缺少的不是领袖群伦的个别之官,无论他昏庸或清廉、英雄或混蛋,而是个性解放、人格独立,既乐于服从,又敢于斗争,既能与众同醉,又绝不盲从的群众。有了这样高素质的群众基础,官们就会“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就会“涅在白沙,与之俱洁”,甚至昏庸变高明,混蛋成英雄。

具体到“学生官”,自然就是思考如何教育孩子当好学生的问题,而不是醉倒官声一片了。可以想像,一旦所有的孩子都为了当官而痴迷,而且这种官并非是出于为民众服务的目的,那么,我们今天的校园、我们明天的社会,又将会出现一幅怎样的景象?而我们的孩子,将来长大之后,又将会面临怎样一个庸俗不堪,甚至于危险四伏的人生前景?毕竟,我们已经在逐步进入一个法治的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是不允许官们为所欲为的。

教育指南

让孩子在学校里当“官”好不好?好。这一点没什么可说的。为什么呢?一个最简单的原因是,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待人接物的能力。比如,因为“学生官”要配合老师做一些工作,所以,可以培养孩子的组织能力、演讲能力、协调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同时,因为当“学生官”有一种荣誉感,所以,也会从另一个侧面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对学习的热情。

因此,如果孩子有当“学生官”的愿望,就不妨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作为家长,要积极鼓励。但是,也要记住一点,家长不要试图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帮助孩子当“学生官”。一来,这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暗示,让他从小埋下靠不正当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危险思想;二来,即便孩子通过这样的手段当成了“学生官”,也很难服众,结果反而会害了孩子,使他在同伴面前难堪。

实际上,孩子之所以想当“官”,他们的目的与成年人所想的完全不同,他们并不在意是否会有“工资”,是否会得到多少额外的好处,而主要是可以通过当“官”,显示自己的才干。然而,当成年人的世界被严重污染以后,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对孩子的教育。河南先锋学校的做法之所以会受到争议,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在客观上使当“官”与“金钱”划上了等号。这等于是把成年人世界的污水,导向了孩子的纯洁世界。

而要想让孩子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当“官”价值观,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必须首先认清“官”在现代民主社会中的正确含义: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官”的准确定位,其实应该是“服务”。而这服务,体现在社会上,就是为民众谋利益;体现在校园里,就是为同伴做好事。假如不是这样,而只是像过去的专制时代那样,一心一意为自己谋私利,那么,终有一天,会身入牢狱。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不主张校园里“官声一片”。这样只会害了孩子。所以,如果是反思,那么,真正该反思的,并不是争着当“官”的孩子,而是我们这些把当“官”与谋取个人私利划上等号的家长和老师。

------------

学会感恩

------------

国人一向主张施恩不图报。国人以为,一旦图报,就有了图谋私利的因素在内,至少不那么光明磊落。这种文化心理固然弥足珍贵,但它只是对施恩者言,而绝非对受恩者语。

最近,全国不少地方的新闻媒体,又在大造帮助贫寒学子圆大学梦的声势,有的在报纸显要位置开辟专栏,有的在黄金时段发布公益广告,还有的与有关单位合作举办活动,旨在通过这些形式,激发人们恤贫济弱的感情,使人们尽可能多地献爱心。

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风尚,既反映了新闻媒体高尚的操守与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与此相应,“受人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这句有着誓言风格的民谚,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知恩必报的传统美德。两相对照,所有受到了帮助的贫寒学子都应该扪心自问:今后,我拿什么做回报?

对这个问题,可能所有人都会立即毫不犹豫地作出回答,有的甚至还会说些豪言壮语。假如把这个问题设计成高考作文题,我相信所有的作文者都不会无话可说,更不用说交“白卷”了,至于能写满分者,恐怕也决不会少。然而,书面的考试并不是生活的现实,也许你能在书面考试中得满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可能会交“白卷”。

在我的剪贴本中,就有多份这样的“白卷”。其中的一份来自《中国青年报》:哈尔滨市有一位靠拉板车为生的七旬老人,老人家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十几年来,先后用挣来的钱资助了二十多名大学生。然而,让老人寒心的是,不但这些大学生从未看望过他,甚至在他们毕业后,也没人再与老人有任何联系,更不用说寄片言只语的问候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老人悲愤地说,虽然他并不要求这些大学生知恩图报,但至少总该礼节性地表示感谢吧?可是,连这点最起码的礼节都没人向他表示。

记得我在刚读到这份“白卷”时,也曾像老人一样悲愤,大有抓住这二十多名大学生一一狠揍其耳光的气慨,但冷静下来后,却又大泄气了:一则根本不可能抓住他们;二则即使真的抓住了,又有何资格揍人家;三则这般忘恩负义之人揍了也白揍,干脆不揍;四则凡事并非一顿拳脚所能解决的,要促其猛醒,还需从心入手。

然而,每读到社会组织和民众向考上却上不起大学的贫寒学子献爱心的新闻时,我又总会在脑子里转这么一个圈:怎样让这些接受爱心帮助的贫寒学子更好地利用那一笔笔来之不易的财富,并将其化作培养他们高尚操守与文明素养的精神之源,使他们更加健康、文明地成长?

我认为,要使接受帮助的贫寒学子们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知恩必报的思想。我这么说,也许不太符合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因为对这类事情,善良的国人一向主张施恩不图报。国人以为,一旦图报,就有了图谋私利的因素在内,至少不那么光明磊落。这种文化心理固然弥足珍贵,但它只是对施恩者言,而绝非对受恩者语。施恩不图报,是施恩者的良善,而受恩不回报,却是受恩者的耻辱与不道义。

故此,即便在今天,知恩图报的思想和行为,依然代表了人的基本道德操守与文明素养,而绝非某些人认为的,它是落后的封建思想的一种。

当然,在接受帮助的众多贫寒学子中,愿意以涌泉之水,回报滴水之恩的毕竟是绝大多数,那种忘恩负义者毕竟很少,而且他们也必定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越来越重地受到逐渐觉悟的良知的谴责。

与忘恩负义者背负的沉重的心灵之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知恩图报者却将会因自己如涌泉之水的高回报率,使心灵的负荷越来越轻,并且由于逐渐完成了从人人助我到我助人人的角色转变,从而能越来越快地拥有高尚的道德操守与良好的文明素养。如此,恤贫济弱的爱心之花常开,助人助己的文明之果常在。

教育指南

知恩图报,应该说这是一种生活的常识,也是一种道德的常识,更是一种最起码的文明素养。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教育孩子,哪怕是接受了别人滴水之恩,也要以涌泉之水的姿态,去回报别人。哈尔滨市这位老人的遭遇,也许只是特例,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要避免让类似现象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其实,一般来说,生活中是没有多少所谓的“大恩”需要报的,而所谓的“小恩”,有时候也只是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在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也要注意培养孩子在这方面的言行。比如,别人帮助了你,至少,你应该满怀感激地说一声“谢谢”。

不要小看这一声“谢谢”,它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你的文明素质与道德品质。因为它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力量却是巨大的,良好的习惯会推动你迅速朝着人生的目标迈进,而坏的习惯则会产生反向的推动力。人们平时所说的“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里的“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

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你一定要记住:如果别人帮助了你,你也一定要努力去帮助别人;如果别人有恩于你,你也一定要去努力回报别人。这种回报可以表现为实际的行动,也可以表现为言语上的感谢。这样,不但你的文明素养与道德品质会得到提升,而且,由于你知恩图报的习惯,也会形成一个非常好的人缘。而一个好的人缘,是非常有利于你的成长的。说实在的,好人缘是千金万金也买不来的宝贵财富。也就是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知恩图报的美好传统,却正在现代社会中慢慢迷失,以致出现了不少类似哈尔滨市老人这样的故事。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

------------

做文明的家长

------------

对我们的某些国民而言,之所以不以当众脱鞋袜为耻,在无烟区吸烟为丑,纵容小孩子当街小便为羞,正是缺乏自制精神,习惯成自然使然。在做这些不雅之事时,我们并没有低头想想:在某一个窗口,是否有一双孩子的眼睛在看着我。

2005年9月,因为在香港迪士尼乐园开业首日,一部分内地游客出现了不雅行为,比如当众脱鞋袜、在无烟区吸烟、纵容小孩子当街小便等,一场关于国民素质的大讨论,霎时间由网络媒体传播开来。在这场大讨论中,这种不雅行为“给中国人丢脸”,再次成为一个附着于国民性之上,甚至缠绕着民族情绪的话题。事实上,在历次有关国民素质的讨论中,某种行为是不是“给中国人丢脸”,非常容易成为讨论的核心。

这种讨论国民素质的思路,是很值得反省的。当众脱鞋袜、在无烟区吸烟、纵容小孩子当街小便等,却常常被某些国人习以为常。只要是这些行为没有“给中国人丢脸”,换句话说,只要是“脸”没有丢到“外”面,那么,不管这种行为有多么不雅,甚至还可能涉嫌违法违规,似乎都可置之一笑,见怪不怪的。如果有人对此类不雅行为提出质疑,那就极可能会由此受到被质疑者甚至围观者的嘲笑,以为质疑者是“没见过骆驼以为马背肿”。

而其实,正是这种“在家里丢人不为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逻辑,逐渐造成国民公共意识的缺乏和公共道德的偏失。家之小者为家,家之大者为国。设若健康我们的国民性,增进我们的国民素质,其关键之途,就是要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做起。也即,非“修身”不足以“齐家”,非“齐家”不足以“治国”,更不足以“平天下”。这就需要在国人中倡导自制之精神:惟其自制,方能自新;惟其自新,方能自信、自强、自立。

对于“自制”的好处,古希腊学者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这样记载号称希腊三杰之首的苏格拉底的话:“只有能自制的人,才会重视实际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对事物进行甄别,并且通过言语和行为,选择好的,避免坏的。”苏格拉底本人,也正是严格的自制,才成为对人类思想影响深远的著名哲学家,成为一个几近于完美的人。这种自制精神,并非只运行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而恰恰融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苏格拉底的思想,尤其是他教导人“认识自己”,对西方世界文明影响极大。在某种程度上,他倡导的自制精神和“认识自己”的思想,深刻启蒙并推动了视守律法为恪守底线正义的现代西方社会。在德国,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可以很通俗地解释自制精神的美好:深夜,在一个极少人走过的十字路口,一位老人默默等待绿灯亮起。有人问他:“反正也没有人监督,你为什么非得等绿灯亮?”老人回答:“在某一个窗口,有孩子的眼睛在看着我。”

“有眼睛在看着我”,这正是自制精神的灵魂所在。对我们的某些国民而言,之所以不以当众脱鞋袜为耻,在无烟区吸烟为丑,纵容小孩子当街小便为羞,正是缺乏自制精神,习惯成自然使然。在做这些不雅之事时,我们并没有低头想想:在某一个窗口,是否有一双孩子的眼睛在看着我。而实际上,当一部分内地游客在做这些事情时,根本连想都不用想,因为孩子就在自己身边,他们的眼睛正看着“我”。

每一次关于国民素质的讨论,都会引发出种种各不相同的话题,有的甚至曾让国人“羞怒”不已。若干年前,台湾作家柏杨先生的一本《丑陋的中国人》,就引发了国人对国民劣根性的反思。而今,这种反思尚未过去,我们就又开始重蹈这种覆辙。这不能不说,是某些国人难以自制的悲哀。

“丢脸丢到迪士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只把脸“丢到迪士尼”视为“丢脸”,而不把无论脸丢到任何地方都视为“丢脸”。

教育指南

习惯成自然,这是一种生活常识。“小节”成习惯,这也是一种生活常识。而习惯既可能会成就一个人,也可能会毁灭一个人,这还是一种生活常识。因此,你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为一个讲文明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能够成就人生理想的人,你就应该从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小节”入手,去慢慢培养他形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在习惯的强大推动下,如虎添翼地朝着美好的人生理想进发。

当众脱鞋袜、在无烟区吸烟、纵容小孩子当街小便等,这些在迪士尼乐园出现的事情,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而之所以没有引起国人的议论,一个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大家都习惯于这样做。既然是一种习惯,所以,就无所谓也意识不到何为美、何为丑了。

然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现代文明的潮流席卷中华大地的背景下,这些不文明的习惯,却日益彰显其丑。而这种丑不仅仅是不文明的问题,它还会严重影响孩子良好文明习惯、思想品质与公共道德观念的养成。而假如没有了这些,那么,孩子的成才便会受到最直接的影响。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孩子是不愿意也不屑于和素质低下的孩子打交道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父母,你就必须注意生活中的“小节”。比如,像当众脱鞋袜、在无烟区吸烟、纵容小孩子当街小便、随地吐痰、在公共汽车上不注意给身弱者让座等事情,你完全可以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以便给孩子做出表率。当然,在孩子面前做表率是一回事,你自己也需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只有这样,你的所谓“表率”才能够流露得自然而然,你自己也可以因为拥有了良好的习惯,而使自己的生活有更大、更好的改变。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儿女;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公民。这种常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付之于实际的行动。假如你只是这样想了,而并没有这样做,那么,即便你懂得很多道理,也未必能教育出一个好孩子、一个好学生。所以,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从此时此刻开始,马上行动:为了更好地改变自己,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从生活中无数个小节做起,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文明的、高素质的家长和公民。

了解查字典必读

查字典办学理念

查字典师资介绍

查字典办学成绩

报名常遇到的问题

查字典的退费制度

点击显示
上一篇:周总理妙用“一”字
下一篇:千万别教坏孩子(九)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