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教坏孩子(十二)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千万别教坏孩子(十二)

2011-09-14 16:01:07     标签:小升初家庭教育

------------

可以热爱,切勿膜拜

------------

对热爱的对象,中国人更多的是跪倒在地,然后举起作投降状的双手,把他们高高举过头顶。把热爱的对象树为丝毫不能侵犯的神,是中国人千年一贯的做派。这样的做派,使中国人越来越习惯于当奴隶,而不习惯于做堂堂正正的公民。

鲁迅长孙周令飞申请“鲁迅酒”商标被驳回了,理由是“鲁迅先生是一代大家,把他的名字作为商标用在商业活动中是不合适的”。

对此,周令飞难以接受,表示要将此事诉诸法律。哪知,他的这个口风一出,便有一位法学教授著文阐释了“鲁迅酒”商标被驳回的理所当然。其理由是:“鲁迅太特殊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属于全民族、全人类的。”

随即,一群又一群的鲁迅崇拜者自发组成了啦啦队,为此论擂鼓摇旗。这样,即便鲁迅的儿孙们大声疾呼“我们使用先人的遗产有什么不对?把我们的祖父、父亲还给我们”,也压不住汹汹而至的崇拜者们“护法”的决心。

我也是先生的崇拜者,对先生一直是仰之弥高的。自从热爱上经先生之手发扬光大的杂文,并且品尝到写杂文的苦处后,更为先生的坚韧精神所深深倾倒。

所以,在刚刚知道周令飞申请“鲁迅酒”商标被驳回这件事时,的确也打心眼里为有关部门的做法翘大拇指。当然,同时也就为周令飞这帮拿先生的英名当酒卖的“不肖子孙”伸出了小指。再领教了该法学教授的高论,对先生的“不肖子孙”的“不肖”行为有了进一步认识后,那种恨不得像泼妇那样对他们骂一回大街的心理,比“护法”的信徒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一则小小的“花边新闻”,却使我忽然对这件事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这则“花边新闻”说,在法国,每逢著名作家雨果的诞辰和忌日,几乎全法国的年轻女郎,都以能穿上印有雨果头像的三角裤为美,一些女权主义者甚至还要身着此装搞大型集会和游行。对此,法国人不但不以为羞愤或者耻辱,反而乐呵呵地认为这才是纪念这位著名作家的最佳方式,即所谓贴心亦贴身的爱。与法国女郎以穿着印有雨果头像的三角裤为美异曲同工的,还有美国女郎的以穿着印有美国国旗的三角裤为荣。

同是热爱,我们中国人与法国人、美国人的做法绝对不同。

对热爱的对象,我们更多的是跪倒在地,然后举起作投降状的双手,把他们高高举过头顶。这类例子不必费吹灰之力,就能拉来几马车。如若不信,尽可到名山大川高堂小庙里转一圈,包管有你烧不完的香、磕不尽的头。把热爱的对象树为丝毫不能侵犯的神,让其饥餐冷猪肉,渴饮雄黄酒,而非与我辈同起同坐,饥餐葱油饼,渴饮大碗茶,是中国人千年一贯的做派。这样的做派,使中国人越来越习惯于当奴隶,而不习惯于做堂堂正正的公民。正是基于这种心理,拿先生的英名作酒一事,才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

同时,先生的英名不可作酒的另一个原因,是道德的影响力。在有关部门和先生的崇拜者们看来,如果把先生的英名作酒,任凭大家买来卖去,就是对先生英名的亵渎,就是对先生所代表的精神的不恭,从而使本已日下的世风更加惨不忍睹。况且,子孙“不肖”到一心只想靠阿爷的死魂灵发财,用最国粹的话说,还成何体统!有人还认真地担心,假如先生的英名作了酒,那么,一旦生产该酒的厂家破产,岂不是连带着先生的英名也被永久地盖了棺?嘿!这位高人怎么就不想想,如果生产孔府家或孔府宴的酒厂破了产,是否连带孔老夫子也羞愤得只有躲进坟墓大睡其觉的份儿了?

一方面是迷信的力量,一方面是道德的约束,当二者并肩携手时,先生这面题写着“民族魂”的旗帜,不但不能引导着我们奋力前进,很可能还会变成一块挡在路上的巨石。这样,当我们站在他面前时,不但不敢踩着他继续奋勇前进,反而会低下头来,诚惶诚恐地接受他致命的撞击!而这,又何尝是先生生前的意愿?因为先生生前曾经说过,自己愿意做一粒铺路的石子,让后人敢于也能够从他身上踩过去,只有这样,后人才能够有出息。依照先生一贯的愿望,我想,这里的所谓有出息,大概应该是翻起身来不当奴隶,而做堂堂正正的现代公民。

鉴于此,我真想站在先生墓前,对先生大吼一声:先生,如果你真想从神坛走向民间,走向已经开始把你遗忘的人民,那你就拿自己的英名作一回酒吧。不,这还不够,你干脆斗胆向雨果看齐,做一回年轻女郎的三角裤吧。这样,至少还有那么一些喜欢拿你的英名喝酒或穿三角裤的人,能真真地亲爱你,而不是先敬你为神,再来泥偶般地傀儡你!

教育指南

培养一个孩子成材,也许并不难;但是,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独立的精神境界、独立的思想王国,不管在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领域或者行业,都能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最终创建独有的人生功业,那么,这就并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

要做到这一点,不管你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必须努力培养他拥有这样一种坚定不移的价值观:可以热爱一个人、崇拜一个人,甚至可能把这个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去学习,却不可以跪拜他;否则,就会成为他人的奴隶,不但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力,而且从此将难以创建自己独有的人生功业,甚至沦落为他人的附庸。

鲁迅是伟大的。这一点,恐怕没有人能够否认。而正因为他的伟大,才更容易使人在他的面前迷失自己,从而陷入迷信他、跪拜他的人生陷阱。实际上,越是对伟大的人物,或者所谓伟大的人物,我们越要教育孩子警惕他们。比如,适度保持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尽可能打破种种神秘感,永远也不要丧失自己的怀疑精神和独立判断力。尤其在中国社会中,家长、老师,更应该有这种意识。

你必须明白,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独立的精神境界、独立的思想王国,从而才能够创建出别人难以为之的伟业。我们的孩子,也许成不了这样的伟人,但是,至少,我们不能够让他们成为别人的奴隶。这里的别人,既是指某一个特定的人,也是指整个社会。

------------

高考“状元”误人子弟

------------

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也应像这位母亲一样,用一双真爱的眼,挖掘所有学子的亮点,让教育的整个天空星光灿烂;而不是只盯住其中的某一颗星,却忘记了在这颗星的周围,还有无数颗同样闪烁着令人激动的星光的美丽星辰。

2003年8月,东北师范大学附中召开了一个全校教师大会,议题之一是反思“为何未出状元”。1999年,这所在吉林省首屈一指的重点中学,出了一个吉林省高考理科第一名;2000年,又出了一个文科第一名;2001年,则一举拿下文、理两科第一名。可随后却连续两年“状元”旁落,这让教师的士气受到影响,学生也对此展开了讨论。副校长××表示,新学期开学后要亲自下去带班,力争明年拿个“状元”回来。

“状元”真有那么好?我说:未必。

古时的读书人高中“状元”,并非其综合素质真的天下第一,而是八股文做得让龙心大悦。有时,只要爹妈给起的名字好,一样能抽到大红签。慈禧就曾“慧眼识名”,朱笔点过几个幸运儿。可掐指算算,历代出了那么多“状元”,并且都是当年天下独一份,不像现在,每年都有近百位出世,最后有多少成了青史留名的忠臣贤相?有意思的是,我知道“状元”出身的北宋奸臣秦桧等大奸大恶,也曾披红簪花,春风得意马蹄疾地赶赴过鹿鸣宴。

当然,在民间,不管你终生成就了多少功业,只要当初曾经“状元”过一下,就会百世流芳。这不,从当年8月8日开始,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一个旨在“状元搭台,旅游唱戏”的“金榜文化节”,已大张旗鼓地开幕了。还别说,除早已作古的“老状元”外,真有6名“新状元”前去捧场,而且名字被造册铭记、刻石碑传。可民间到底只是民间,它所尊崇和宣扬的这种价值观念,决不应成为现代教育的指南针,因为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强调普惠大众。

我以为,在终身教育的思想潮流席卷世界,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更多地指向大众人文素质培养,而非单纯的精英智力训练的今天,哄抬状元的做法与现代教育的价值观背道而驰。长此以往,势必会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形成恶劣影响。

以东北师范大学附中为例,该校虽然连续两年没有出过“状元”,但教育的整体实力却与日俱增。2003年,其统招生100%进本科,全口径重点率达60%,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它之所以还要对“状元”旁落耿耿于怀,主要是为了迎合社会的“状元”情结。

如果认真审视现行高考制度,就不难发现,尽管它有所革新,但最终还是以分数论英雄,而分数又只取决于“纸上谈兵”。“纸上谈兵”的“状元郎”一旦遭遇“枕戟黄沙”的“射虎将”,胜败如何,岂有悬念?

所以,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不是它培养出了多少“状元”,而是教育出了多少具有深厚的发展潜能与全面竞争力的人才。以此而论,东北师范大学附中完全不必因“状元”旁落郁郁寡欢,更不能从此修改育人方向。否则,夺不回“状元”事小,众多“秀才”也难“中举”事大。更重要的是,如果眼睛一直盯着“状元”,那么,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前景,可能就非常值得担心了。

哈里·S·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一位记者采访他的母亲。记者称赞道:“有哈里这样的儿子,您一定感到自豪。”“是这样。”杜鲁门的母亲说,“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是做什么的呢?”记者问。“他正在地里挖土豆。”杜鲁门的母亲回答。

品味这个故事,我想说:身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也应像这位母亲一样,用一双真爱的眼,挖掘所有学子的亮点,让教育的整个天空星光灿烂;而不是只盯住其中的某一颗星,却忘记了在这颗星的周围,还有无数颗同样闪烁着令人激动的星光的美丽星辰。

教育指南

说真的,美国前总统哈里·S·杜鲁门母亲的话,曾经感动过无数的孩子;而孩子们之所以感动,是因为他们从这位母亲那里,得到了一视同仁的爱。这种爱,也正是一个母亲应该做、必须做的;否则,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更不是一个优秀的母亲。

事实上,如果杜鲁门的母亲,不是对自己的孩子一视同仁,而是偏爱于所谓功成名就的杜鲁门,却对杜鲁门那个挖土豆的弟弟另眼相看,那么,不但这位弟弟不会感到幸福,这位母亲也同样会感到难过和哀伤。更重要的是,假如她真的这样做了,那么,也许她就培养不出一个总统儿子。

一个伟大的孩子背后,总会站着一位同样伟大的父亲或者母亲;当然,也可能站着一对伟大的父母亲。对照杜鲁门的母亲,作为父母、老师你是否这样做了呢?如果你没有这样做,或者和她有着一定的差距,那么,你是不是就应该努力向她看齐呢?———假如,你也想培养出一个伟大的孩子、一个伟大的学生的话。

而要做到这些,其实一点儿都不困难。为什么呢?因为你只需要把自己的爱,像阳光那样,均分给你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学生,不要留有丝毫的偏心。要知道,孩子的心是非常敏感的,他们会随时感觉你对他的爱,是浓了,还是淡了。在这里,也许你会说,我只有一个孩子呀,当然会全心全意地爱他。

可是,你知道吗?虽然你的邻居的孩子、你朋友的孩子,都不是你的孩子,但是,如果这个孩子在某一个方面,比你的孩子优秀一些,那么,你是不是曾经在两个孩子面前,公开地批评优秀的那一个,而表扬另一个呢?在你看来,这样做可以刺激孩子的上进心,然而,你并不知道,这样也会伤害了孩子。

仔细想一想,你的孩子是不是对你这样做,表示过公开的反感呢?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一定要这样做呢?如果培养得好,每一个孩子都会是优秀的孩子。也许你的孩子在这个方面,可能会比别人的孩子差一些;可是,他在另外一些方面,却可能会比别的孩子更有优势啊。十全十美的孩子是不存在,对每一位家长来说,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努力上进,不是比什么都好吗?

------------

走下人造“神坛”

------------

教育是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懂法、守法、护法、用法、爱法、尊重法的思想观念,会逐渐化为学生的血肉。任何形式的“法外施恩”,都是对学生和社会的不负责。

《浙江两位在校大学生主动申缴个人所得税》,是《中国青年报》2003年5月6日刊发的一篇新闻,其主要内容是:王晓琪和陈海娟是浙江义乌工商学院的学生,他们都来自农村,家境并不富裕,陈海娟在入校时还带着贫困生证明。在就读义乌工商学院后,他们开始勤工俭学。陈海娟受聘于某家教中心,月收入1000元。王晓琪为一对韩国夫妇学中文做辅导并协助其洽谈生意,月收入1300元。在学习税法知识时,他们萌发了上缴个人所得税的念头。领到当月工资后,两人相约到税务部门上缴了共140元的个人所得税。这在浙江省还未见先例。

我以为,这个故事之所以成为新闻,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是:纳税人的身份是在校大学生。假如除去这个要素,单是两个普通公民主动照章纳税,在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下,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新闻价值的。于是,一个不得不让人冷静思考的问题便产生了:大学生是否是普通公民?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可能有两种,“是”或“不是”。如果“是”,大学生照章纳税能说明什么?它本来就是公民必尽的义务,对这种必尽义务的事大张旗鼓地“新闻”,意义何在?如果“不是”,那么,大学生又特殊在什么地方?在这里,我暂且不去寻找大学生身份特殊的原因,而只想先引述另一篇同样和纳税有关的新闻:据《大河报》同年4月30日报道,4月25日上午,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主动到税务部门缴纳了2万余元的税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林寺缴纳的第一笔税款。按照传统,作为“方外之人”,僧人的社会身份是特定的,对他们来说,虽然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遵守法律法规,但纳税却是不必的,即使他们拥有大量财富。历朝历代有谁听说过僧人缴纳“皇粮国税”的事?少林寺打破数千年的传统,主动缴纳税款的做法,才真正值得大家揽镜自照。

僧人的身份特殊,缘于其宗教性质和文化传统,大学生的身份特殊,缘于什么?他们和普通公民有质的区别吗?陈海娟、王晓琪主动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行为,被这样讨论:赞成者认为,他们是当代大学生的榜样;反对者认为,大学生勤工俭学所得的收入本就不多,没必要交税,回报社会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事。

而陈海娟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从数额上看虽然微不足道,但从一个贫困生成为纳税人,让自己感到无上光荣。”王晓琪认为,作为大学生,既然收入达到了纳税标准,就有义务按照法律照章纳税。

在人人平等的现代法制社会中,例外的大学生不可能成长为合格公民。教育是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懂法、守法、护法、用法、爱法、尊重法的思想观念,会逐渐化为学生的血肉。任何形式的“法外施恩”,都是对学生和社会的不负责。

我们之所以会犯对大学生“法外施恩”的错误,甚至还对此冠以“人文关怀”的高帽子,根本原因是他们一直被供奉在“天之骄子”的“神坛”上。可深究一下它的后果,所有人都会发现,这恰恰助长了使他们深受其害的娇、骄二气,同时也损害了法律的公正和威严。陈海娟、王晓琪成为“榜样”,只说明大学生遵守税法的少,违反税法的多。这是大学生的耻辱而非光荣。

鉴于此,我郑重呼吁:大学生应尽快走下人造“神坛”,以普通公民的姿态融入社会大众,惟其如此,才能健康于自己、服务于社会,而不是恰恰相反。

教育指南

在我们中国社会里,大学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这一点,从他们所享受的、很多普通公民难以享受的权利、公共服务、公共福利等方面,以及他们所不必承担的、很多普通公民必须承担的义务上,都有着鲜明的体现。这些,固然是政府对大学生的“照顾”,体现着政府对人才的“爱护”。

然而,政府的“照顾”和“爱护”是一回事,大学生自己是不是要据此为骄傲,甚至据此为逃避一些法定义务的借口,是另外一回事。就拿纳税而言,根据当时的税法,一个公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上,就应该照章纳税。所以,王晓琪和陈海娟主动缴纳个人所得税,无可争议。

至于有人说的,大学生收入本来就不高,这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你的个人月收入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当然也没必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如果你的收入达到了这个标准,又有什么理由不缴纳呢?显然,之所以不愿意缴纳,是有一种自私的心理在内,而它恰恰来自大学生的自我特殊化。

然而,不知道大学生想过没有,这种自我特殊化,并不利于自己的成长。一个已经年满十八岁的青年,尽管他由于上大学,还没有开始独立工作,但是,从公民的角度上而言,公民所应该尽的义务、应该遵守的秩序,作为大学生,也一样应该努力做到。

与此同时,作为家长、老师,也应该向自己的孩子、学生,传递这样的思想:不管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把自己特殊化,而应该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公民的位置上。只有这样,你的孩子、学生,才能够在走出校园以后,迅速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准确位置,从而奋斗出一番可观的人生功业。

------------

独立精神

------------

伏尔泰曾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要用生命来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这种坚决维护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观念,深深影响也大大造就了许多声名卓著的学术大师,他们的所作所为因而成为学坛佳话,被广为流传。

《中国青年报》2003年5月9日报道说,武汉理工大学日前宣布,该校今年将停止所有“本硕连读”班的招生。

该校招生与就业处处长信思金说,学校在“本硕连读”班市场前景最好的时期痛下决心停止招生,是为了使学校和学生都能得到好的发展。高校内部长期存在的复杂人际关系,一直是学术独立的最大障碍,而“本硕连读”往往从制度上,使这种人际关系更为盘根错节。

信思金说得不错,在7年“本硕连读”结成的深厚“师生情谊”下,学术观点的交锋、思想的碰撞变得更为困难,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必将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对学生来说,“本硕连读”实际上是让高中生决定自己今后7年的人生道路,这也显得有些草率而不可靠。

平心而论,武汉理工大学此举令人敬佩,它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学的高瞻远瞩。在“本硕连读”班市场前景最好的时期痛下决心停止招生,是需要巨大勇气的,它不仅意味着相当大的经济损失,还极有可能招来同行的共愤。在国内不少大学的管理者实际上已经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今天,武汉理工大学独能标新立异、激浊扬清,置学术生命高于一切,着眼于长远,实在难能可贵。

这不但是对自身发展的高度负责,也是对社会、对历史的高度负责。事实必将证明,这个向学术“近亲繁殖”打响的第一枪,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直以来,知识界都以学术独立自我标榜,“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更成为大家众口一词的宣言。然而,俯看国内现实,学术独立只不过是说说而已的事情,谁也不会把它当真。至于“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个宣言,早已经由于“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为亲者讳”,而变质成了“吾爱真理,吾更爱吾师”。

如果亚里士多德泉下有知,那么,面对现实中国的学术道德层次,这位在老师柏拉图身边生活了20年,师生感情甚笃,到头来却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为原则,成了柏拉图门下最大的叛徒,几乎把老师辛辛苦苦构筑的理念世界整个颠倒过来的伟大哲学家,不知该有何感想;而对照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学人又不知会产生多少感慨。

伏尔泰曾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要用生命来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这种坚决维护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观念,深深影响也大大造就了许多声名卓著的学术大师,他们的所作所为因而成为学坛佳话,被广为流传。

这些大师深知,在探寻真理的漫漫长夜中,只有不断进行观点的交锋、思想的碰撞,使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才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阳光明媚的学术春天,进而一步步接近真理。任何闭目塞听、惟我独尊的观念,都必将严重阻碍奔向真理的脚步,只有阴暗的坟墓才是奉行这些观念的人的最终目的地。在他们的手中,学术永远也不可能开放出灿烂的花朵,更不要说春天的诞生。

可道理是道理,现实归现实。中国的学人之所以长久徘徊在学术独立的门前,视与尊者、长者、亲者、权威者进行观点交锋、思想碰撞为畏途,甚至蓄意包庇尊者、长者、亲者、权威者的“学术犯罪”,除沿袭已久的文化传统外,制度的落后也是很大障碍。事实上,不只是“本硕连读”造成了学术的“近亲繁殖”,国内现行的用人制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近亲繁殖”造成的危害势必越来越大。

在此情况下,国内学术界如果再不痛下决心,以壮士断腕的姿态向其开战,那么,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故此,我真心希望武汉理工大学打响的这个第一枪,能成为大家向学术“近亲繁殖”宣战的信号,而不只是一声孤零的脆响。

教育指南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也是一个威权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在更多的时候,人情与威权往往会合起手来,共同作用于社会。这个传统,可以说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

在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下,学术的“近亲繁殖”,就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甚至不少人还希望能进入这种“近亲繁殖”的恶性循环系统之中,以求时间尽可能快、途径尽可能短地谋得眼前利益。为此,拉关系、走后门、搞腐败,就成了一些人蓄意公关的手段,其中就包括不少家长和大学生。

假如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一纸较高的文凭,也许的确能够比较快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如果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想真正开创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人生天地,甚至想成为大师级的人物,那么,在学术的“近亲繁殖”现象还没有能够得到治理的情况下,你自己就应该首先认清学术“近亲繁殖”的弊端,尽可能远离它。至于理由,我在文章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与此同时,你还应该具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勇气。在这里,“吾师”并不仅仅只是指你的老师,还包括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的领导等等。而要具备这种勇气和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得到的,它需要从小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这样一来,家长的责任就显得十分重大了。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不敢反抗家长的权威,更不敢质疑家长的言行,时时处处都表现得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那么,长大以后,他怎么可能会具备叛逆的精神、意识和意志呢?而如果没有了这些,他又怎么可能会具备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一个根本就不具备这些创造素质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事情的。

所以,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创造型人才,那么,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孩子平等地交流思想;在孩子向自己的某些观点发出挑战时,不管孩子的这种挑战是对是错,都要以平等的身份积极应战,并且鼓励孩子的这种做法。这样一来,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孩子都至少会明白一个道理:权威也是可以挑战的,因为真理是永恒的。一次两次这样做,你也许发现不了孩子的变化,但是,时间一长,你就会慢慢感觉到,创造力的种子,正在孩子的身上萌芽。

一旦孩子养成了独立思考、挑战权威的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将势必推动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勇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善于翻别人不敢翻的山,从而领略到别样的人生壮丽风景。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来自“吾师”的压力,还是来自“吾亲”、“吾友”等的阻碍,孩子都会轻轻对他们说一声:不!

了解查字典必读

查字典办学理念

查字典师资介绍

查字典办学成绩

报名常遇到的问题

查字典的退费制度

点击显示
上一篇:千万别教坏孩子(十三)
下一篇:千万别教坏孩子(十一)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