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教坏孩子(十三)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千万别教坏孩子(十三)

2011-09-14 16:03:13     标签:小升初家庭教育

------------

谁折断了“山鹰”的翅膀

------------

探索的精神和征服自然的渴望,是值得敬重和充分发扬光大的,但是,从他们葬身雪山的悲剧中,也必须汲取沉痛教训。要知道,我们已经失去了5只年轻的“山鹰”,我们不能再轻易失去其他更加年轻的“山鹰”,尽管他们是那样渴望有朝一日,也能够鹰击长空。

2002年8月30日,《教育时报》发表了宋立民根据北京大学网站“山鹰论坛”里的帖子整理的文章《唱给雪山的歌》。读着文章中那一段段或激昂慷慨,或壮志凌云,或光荣豪迈的文字,以及北大山鹰社自1989年成立以来,所有成功或失败的登顶记录,我忍不住湿了眼睛。

5只年轻的“山鹰”折翅希夏邦马峰,的确应该算是那年暑期里,最让人伤怀的事情。从事后关于“山鹰”们的其他报道来看,不但北京大学的师生、失事者的亲人,甚至整个社会都普遍为他们的不幸折翅而痛惜。

登山从来都是一项危险运动,它之所以能够长久保持魅力,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它战胜自己人性中的弱点,进而升华生命。也许北大的“山鹰”们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才展开自己尚显稚嫩的翅膀,飞向座座雪山的。

事实上,他们这种鹰击长空的浩然精神,也的确激励了大批北大学子在学业上登顶的信心和勇气。这从《唱给雪山的歌》中的帖子可以看出:“那些仍坚持在琐碎的生活中闪光的梦想,才是划破这混沌世界的闪电,那些仍坚持着追寻梦想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然而,痛定还当思痛。对北大山鹰社来说,不管它在民间登山领域的名声有多响亮,也不管自成立以来,它有过多少成功的登顶记录,就其学生社团的性质而言,13年来,它一味攀高追险的做法,并不可取,更不能成为其他学生社团效仿的榜样。

作为危险运动,登山中各种难以预测的因素很多,这就决定了其灾难系数即便可以从技术、经验等方面进行降低,却永远也无法保证彻底消除。

山鹰社是学生社团,其业余的性质决定了它既不可能拥有选择最佳登山时机的自由,也不可能拥有特别专业的器材,还不可能拥有长期积累的经验,甚至连专业登山技术都难以系统学习。在此情况下,其登山的首要任务就该是锻炼意志,而不是单凭年轻人的热情,非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才肯罢休。否则,便是异化了学生登山的初始意义。

探索的精神和征服自然的渴望,是值得敬重和充分发扬光大的,但是,从他们葬身雪山的悲剧中,也必须汲取沉痛教训。要知道,我们已经失去了5只年轻的“山鹰”,我们不能再轻易失去其他更加年轻的“山鹰”,尽管他们是那样渴望有朝一日,也能够鹰击长空。

教育指南

勇于探险的精神,是现时代中国的孩子所最为缺少的一种优秀品质。事实上,不但现时代中国的孩子,即便是以往的中国孩子,也极其缺少这种优秀品质。我相信,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也许一样如此。这可能是由我们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决定的,但是,这种民族性格的形成,与民族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的孩子,包括我们的近邻日本,是特别崇尚探险的。现在比较流行的极限运动,如攀岩、蹦极、漂流等,就是从这些国家开始兴起,然后逐渐发展到全世界的。此外,从一些经典儿童名著,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正因如此,对北京大学“山鹰”的行为,我是持赞赏态度的。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成为“山鹰”、“水鹰”,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索的快乐,体验到征服的幸福,体验到冲击人生极限的兴奋。我们的孩子,那些长久封在温室中的花朵们,真是太需要鹰击长空,骄傲地与风雨相搏击,与雷电相斗争了。

然而,从北大“山鹰”命殒雪山的悲剧中,我们也要汲取教训,那就是:探险诚可贵,生命价更高。探险当然是有风险的,包括生命的风险,否则,也就不称其为探险了。不过,在探险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把这种风险的系数尽可能地降低。毕竟,我们探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丧失生命。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作为家长、老师,你又该教会孩子们哪些最基本的探险常识呢?我觉得,首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在探险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量力而行———至少,止步在极限的临界点上。

比如,就登山来说,凭着一股热情,盲目而动是绝对不可取的;更不能够把一味地攀高追险作为终极目标。因为登山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一种敢于挑战自己的精神,而不是一定要谋取什么样的高度。要知道,在专业器材、经验教训都比较缺乏的情况下,这样做的后果完全是可以想像的。

北大年轻的“山鹰”们之所以命殒雪山,教训是很明显的。而这种教训,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因为他们缺乏科学探险的习惯。既然是习惯,当然就要从小养成,这就需要家长们在可能的条件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这方面的习惯,比如教给他们更多的探险知识,和孩子一起进行一些风险系数较小的训练等。当正确的探险观念在他们心中成熟时,那么,他们脚下的路,自然就会平坦很多。

------------

谁来对天才孩子的未来负责

------------

如果仅只是由于人家拿自己做了点儿广告就心理不平衡,因而做出完全弃学的选择,我以为,这实在不够理智。其实,早在窦蔻选择该校读书时,他和他的父母就应该明白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的道理。

2001年,6岁儿童窦蔻因出版《窦蔻流浪记》,从一名普通打工者的孩子,一跃成为“天才少年作家”。随即,不少名校向他敞开了大门,其中就有后来被他自己选中的南京中英文学校。然而,2002年新学期开始后,窦蔻又主动弃学了,并且至今也没再上任何学校。

其父窦玉明向媒体表示,儿子离开南京中英文学校是因“我觉得这个学校在拿窦蔻大做广告,带他走是为了保护他”;他还针对媒体“法律规定每一个孩子都有享受9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这个权利,包括他的父母”的提问,回答说:“法律是这样规定,但是法律并没有说非要进学校,家里照样能进行9年义务教育。法律也是可以修改的。”

从《窦蔻流浪记》出版前的热烈炒作,到窦蔻的主动弃学,两者相隔只有一年。在这一年里,在窦蔻及其父母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无从知道,但从以上媒体报道的部分事实来看,他们的心态应该是发生了极大变化。要知道,一个农村普通打工者的孩子,能到省会城市的名校中读书,是很不容易的(虽然对窦蔻来说,这也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他只有备加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对。如果仅只是由于人家拿自己做了点儿广告就心理不平衡,因而做出完全弃学的选择,我以为,这实在不够理智。其实,早在窦蔻选择该校读书时,他和他的父母就应该明白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的道理。

还有就是窦玉明说的“家里照样能进行9年义务教育。法律也是可以修改的”。对此,恐怕任何一个有稍许法律知识的人都不会赞同。道理很简单:只要你是中国公民,那么,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完成9年义务教育,就绝非个人说了算。在法律面前,天才也罢,庸才也好,谁也没有超然于外的权力。

法律是可以修改,但怎么修改、修改什么以及由谁来修改等问题,也不是谁都可以随便拿出答案的。法律毕竟不是顽童手中的泥团,想捏成什么样子就捏成什么样子。它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既有情地保护着守法者的权益,又无情地惩罚着违法者的行为。所以,对窦玉明的观点,我只能一言以蔽之曰:“狂。”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我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批评窦蔻及其父母的某些言行,而是想通过以上的分析,向所有关心窦蔻健康成长的人提出如下问题:怎样对这个孩子将来的前途负责?因为我实在不愿看到在窦蔻身上再演一出《伤仲永》。我以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窦蔻及其父母应端正自己的心态,从那个被炒作上去的虚无的“神坛”上走下来,以平常人、平常心的视角解读身边的一切。他们必须明白,在今天这个人人都有权利将自己的“墨迹”加工成印刷品的时代,别说只写一本书,就算著作等身,也早已稀松平常。

俗话说:“捧得高,摔得狠。”对窦蔻来说,“高高在上”的滋味儿也许挺不错,然而,对早已有了丰富社会经验的窦玉明及其妻子而言,却不但应该对孩子“高高在上”的位置(社会的和心理的)时刻保持冷静头脑,而且必须主动努力降低孩子所处的位置,以便其心态平和地融入社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不断进步中慢慢超越自己,把将来的人生路走得更远。否则,当孩子从高高的云层上重重摔下时,一切都将难以挽回。

教育指南

在孩子还未成年时,不“出名”倒也罢了,一旦由于这样那样的机会“出名”了,而且“名气”还不算小,这时候,家长需要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出名”以后的孩子,就十分重要。如果把握不好“成名”与“成长”之间的平衡,那么,孩子很可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窦蔻的情况,就说明了这一点。在未“出名”前,他是一个和父母一起四处流浪的孩子,生活本身就很艰难,连上学都是一个梦想。当他“出名”以后,各方面的好处,在图书炒作的影响下,随之而来,比如省城名校向他敞开大门。

可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他的父母却没有能够把握好自己的心态,以至孩子只好离开学校。五年以后,也就是在我写作这本书的时候,窦蔻早已失去了“天才少年作家”的光环,真的就像《伤仲永》里的仲永一样,变得像普通的孩子一样。而实际上,由于经历了这些事情,也许,他的心态还不如普通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可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机遇,而“一举成名”。这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里,是很平常的事情。文化传播媒体的发达,如电视、网络、报刊等,很容易就会把一个普通的孩子,“塑造”成一个“名人”。在这一点,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声”大赛、河南电视台举办的“梨园春”少儿戏曲擂主大赛,都曾经推出了不少“少儿明星”,有的甚至还是刚走进幼儿园的孩子。

此时,作为孩子的家长,是绝对不可以“目中无人”,自以为从此可以凭借孩子的“名气”而“独步天下”的。这样,只会像窦蔻这样,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我认为,一个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努力放平自己的心态,尽可能做到“名气大”但“傲气不大”。要达到这个目的,你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孩子的名气越大,越要降低他的傲气,越要努力让他把自己当成普通人。只有当孩子把所谓的“名气”当成寻常事物时,他才能够持久地努力,创造出更大的“名气”,而又不为“名气”所伤。

------------

别让星座决定孩子的命运

------------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脆弱、敏感、好奇的中学生,总会在无意识中受到包括“星座”等种种不良事物的诱惑,又总会在这些诱惑中因迷信命运而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从而不自觉地为未来的人生道路自掘了陷阱。

目前,在中学生中最抢手的书籍既不是文学名著,也不是科普读物,而是“星座”丛书。这类书的内容主要是结合每个人所属的星座特点,推测其性格、情感、健康、运气、事业等情况,有的还搭配上十二生肖,将每天的运势做种种推测。中学生不但自己买来看,还常常作为礼物送给好朋友,其传阅率之高是其他任何书籍都无法比的。

对这一问题,我曾进行过调查,发现除“星座”之类的丛书外,还有包括“星座”卡片、“星座”文具、“星座”手绢等在内的大量“星座”类商品,也同样受到了中学生的青睐。

从表面现象看,中学生课业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偶尔玩玩这类东西,轻松轻松心情,也未尝不可。因为特殊的年龄使他们对很多东西充满好奇,总想试一试、玩一玩,只要不过度,一般不会出现问题。然而,关键就在如何把握好“度”。这有些像玩电子游戏,本就只是为了轻松心情,可一旦上了瘾,玩者就会欲罢不能,最后蜕变成了让老师头疼、家长心疼的“问题少年”。

据我所知,已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这种“星座算命”深信不疑,以至于前怕狼、后怕虎,患得患失,形成了宿命论思想。问题发展到这个程度,就比较严重了。要知道,宿命论思想其实是一个陷阱,一旦掉进去,就再难看见明媚的阳光和广阔的天空。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引导他们避开“星座”的诱惑,斩断来自“星座”背后的黑手,走出思想陷阱的包围呢?

我以为,最好的办法还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具体而言,就是首先从“星座”本身切入,通过对“星座”相同的人未必有相同的命运的事实比较,分析其混乱的逻辑、模糊的推理和荒谬的结论;其次,运用各种方式,使中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天文学概念上的“星座”知识,和以这种“星座”为根据进行迷信活动的历史背景及其所谓的“理论依据”,揭开“星座”的神秘面纱;再次,针对中学生之所以迷信“星座”的心理根源,进行心理上的启发和引导,告诉他们每个人的命运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只有扼住命运的咽喉,才能赢得未来美好的生活;最后,还要从信仰的高度提醒他们,作为人的全部思想的核心,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引导人走向高尚,也可以诱惑人滑入低俗,只有高举起真信仰的旗帜,才能保证使自己不断走向高尚,而不是滑入低俗。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脆弱、敏感、好奇的中学生,总会在无意识中受到包括“星座”等种种不良事物的诱惑,又总会在这些诱惑中因迷信命运而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从而不自觉地为未来的人生道路自掘了陷阱。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即使在中学毕业,甚至大学、硕士、博士毕业后,依然在宿命论的圈子中画地为牢的根源。

可见,要彻底清除迷信的种子,就必须对一切可疑的事物,尽可能保持警惕之心,努力做到不上当、不迷信、不自欺、不欺人。如此,则科学战胜愚昧,理性战胜迷信,高尚战胜低俗,自强战胜宿命。

教育指南

迷信星座的最大根源,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主要在于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一旦与孩子对未来的深切向往联系起来,就更加使他们相信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而星座以及传统的算命术等,正好迎合了他们的这种心理,从而一传十、十传百地慢慢迷信起来。关于这一点,家长应该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

然而,十分有意思的是,现在的很多家长,和孩子一样迷信星座,有的甚至和孩子一起研究星座对自己的影响,对星座说深信不疑。这样一来,有时候看似游戏性质的做法,却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孩子往往会在潜意识中,用星座中的某些说法指导自己的行为,却忘记了自己才是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只有自己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

所以,要想破除星座对孩子的影响,家长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不管是对星座还是对别的迷信事物,都明辨是非;同时,也对孩子讲清楚其中的利害,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培养他对于困难挫折的抗击打能力,以及奋起抗争的斗志、韧性与耐力。可以说,这一点对于破除星座的迷信,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事实上,人们最迷信星座等算命性质的东西的时候,往往是最困难、最迷茫、心情最糟糕、思维最混乱的时候。这个时候,一旦人的自信心不足、抗击打的能力不强、抗争的斗志不坚决、缺乏足够的韧性与耐力,就会很容易相信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用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来说,就是:人的身心最脆弱的时候,恰恰是病毒入侵的最佳时机。

因而,不但家长需要教育孩子远离星座,自己也要远离星座,然后通过一些科学的途径,比如通过大量劳动培养吃苦精神、通过阅读科普知识训练科学等,努力健康自己的身心,为阻挡星座病毒的入侵,建起一面风雨不透的防火墙。

------------

自省者强,自立者刚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我们首先必须有这种精神,惟其如此,才能使自己无畏于挫折和磨难,并在与之顽强战斗的过程中,体味到无穷的快乐,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战斗水平,磨练更坚强的意志,从而迎来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

据《工人日报》2001年5月29日报道,在河南省卢氏县官道口镇中学发生了一起闹剧:因学校近年来升学率排名下滑、个别师生“莫名”骨折,身为党员的校长贾某不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弄清问题发生的原因,切实做好工作,而是请风水先生看地算卦,之后再根据他的一番胡言乱语,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地远赴山东购买了两块所谓“泰山石敢当”的石头立在校园中,供作镇妖祛邪的“升学符”。结果,“升学符”非但没有镇住“妖邪”,他自己反而因乱搞封建迷信被撤销了职务。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读书升学价值取向上的片面认识,导致校际间升学率的竞争愈演愈烈。从某种程度上说,升学率的高低甚至已经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校长工作能力、教师教学水平、学生综合素质的惟一标准。在这种状态下,一切活动都必须以提高升学率为中心,此外的所有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受欢迎或严格禁止的。所以,即便我们的教育生态已经出现了诸如体罚学生、驱赶差生、拒收单亲和歧视特殊家庭子女等不正常的现象,但只要举起升学率的翻天印,那么,这些现象就统统可以忽略不计了。

然而,物极必反,任何一种事物,一旦发展到它的极致,必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惟升学率的绝对化,就是发生这起荒唐事件的主源。

从校长本人的主观态度来讲,应该说是出于公心,因为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学校的荣誉,而非为他个人谋福利。这不像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那位在县委大院埋“升官符”的、仅为圆个人升官发财梦的家伙。可是,由此造成的客观影响,却是极坏的,毕竟那是把带有严重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埋在了校园这块文明的净土上,既污染了青少年的心灵,也败坏了教育者的形象。这也正是他被媒体批评,并被有关部门严肃处分的原因。

事实上,由于惟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不但这位校长被封建迷信拉下了马,而且一些青少年及其家长也被塞了灵窍。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中考和高考的接连进行,使他们的心理压力骤然增大。这时,他们不是科学地缓解压力,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木雕泥胎。据我所知,这段时间去寺庙进香祈求所谓神佛保佑的,十有七八是考生及其家长。这就验证了鲁迅先生所言:不自信,必他信。因而,要破除一些人在升学考试上迷信神佛的心理,最根本的做法就是使其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建立自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我们首先必须有这种精神,惟其如此,才能使自己无畏于挫折和磨难,并在与之顽强战斗的过程中,体味到无穷的快乐,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战斗水平,磨练更坚强的意志,从而迎来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天灵灵,地灵灵,不如人灵灵。只有人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将成功之宝押在神佛上,即便有所收获也是自己的努力,并非天降祥瑞,更何况天不灵时害人,地不灵时害己呢?而人却永远都是灵的,只要你真正努力了。

自省者强,自立者刚。但愿这位校长能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的行为,并能在跌倒之后自信、自强、自立起来,继续为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但愿家长们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把目光从木雕泥胎上移开,转而放到寻找科学的教育方法上去,鼓励孩子拼搏进取,谋求真正的成功之路。

教育指南

很多中国人有一种十分有趣的迷信心理和行为,那就是每当遇到自以为不可化解的困难,或者强烈希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总是不愿意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从而谋求成功之路,而常常是转向迷信,逢庙烧香、遇神拜神。有的西方学者就认为,中国人是一个十分奇怪的民族,拥有着十分奇怪的宗教信仰。

卢氏县官道口镇的中学校长,就是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很多家长也常常犯类似的错误,其严重程度有时并不比这位中学校长轻。在倡导科学文明的今天,这样的教育氛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因为它会误导孩子,使孩子也成为迷信的俘虏,而不再或不能够再更加努力和清醒地认清自己前进的方向。

其实,迷信思想的出现,和宿命论有着很深的关系。这种理论认为,人的一切命运,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不管你如何反抗,总也不会逃脱命运的掌控。因而,一些家长就天真地认为,在庙里烧香,祈求神佛保佑,会助孩子升高中、考大学一臂之力。这种想法作为一种纯朴的感情未尝不可,但是,用来指导和教育孩子,却是大错特错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首先要冷静头脑,从各个方面严格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比如,如果孩子学习不好、身体不好,我们就要去分析,或者就要去咨询相关专家的意见,了解其中的真正原因。然后,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事实上,只要找准了原因,解决起来就并不困难。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些困难,也可能会暂时迷失自己的方向。这些都没有关系。只要你坚信自己的力量,坚信自己的头脑,同时也坚信自己的孩子,坚信科学的智慧,那么,总有一天,你一定会找到问题的根源。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努力。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你下的功夫到了,就没有办不成功的———除非你自己主动高高举起双手,向困难投降、向命运跪倒。

信则有,不信则无。这句话,常常成为一些宣扬迷信的人的“口头禅”,也确实迷惑了无数的人。但是,回过头来,认真想一想,你就会发现在这句话之后隐藏着的另一个道理:如果你不迷信,那么,你就会自信,而自信的力量之源,将会是永远年轻、永远不会干涸的。

了解查字典必读

查字典办学理念

查字典师资介绍

查字典办学成绩

报名常遇到的问题

查字典的退费制度

点击显示
上一篇:千万别教坏孩子(十四)
下一篇:千万别教坏孩子(十二)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