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但常被学生们认为是“副科”而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由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呢?
俗话说兴趣是成功之母。爱因斯坦曾将“热爱”作为最好的老师。可见,干任何事情都要有兴趣,这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方面。生物学学习兴趣是对生物学力求认识、趋近的心理倾向,使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和研究始终保持很高的热情,并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这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要动力。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后天性的,属于非智力因素,因此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施以良好的引导和培养。尤其在生物课的教学中,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传统上把生物课归为“小三门”、“副课”之类,当作“看看、读读、念念、背背”之类的课程,教师讲课浮光掠影,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致使学生学起这本应兴趣盎然的课却感到枯燥、单调、索然无味,引不起学习兴趣。所以对新进入初中的新初一的学生而言,培养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兴趣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要想培养学生的兴趣,上好第一节课是很重要的。第一节课用来介绍生物科学发展简史及远大的发展前景,这样,既使学生对该学科有个大体了解,对其绚丽多彩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又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联系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利用生物学原理解释自然现象和生产实际,这样,不但使学生切实认识到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而且使学生体会到若不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很难跟上发展着的社会形势,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紧迫感,从另一角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根据课时进度,增加一些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另外,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听课兴趣,利用初中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可在教学中讲些短小精悍、有趣、有用、切合课堂需要的小故事。
学生在初中阶段正是贪玩儿的年龄,所以生物的实验课就显得尤其有吸引力。而且生物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上好试验课,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生物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还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易忽高忽低,情绪波动大,难以稳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二周、二三月的功夫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上好几堂课或组织几次成功的活动就能保持到底的。所以要经常地巩固和发展学习兴趣,要不断地变换形式,使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另外,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多表扬和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后,对的要及时表扬,错的要多加启发和鼓励,而不能讽刺挖苦,使后进生感到温暖,受到鼓舞。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初中阶段学生不可能分出大块的时间学习生物,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质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