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中考成绩优异,均分保持全区公办第一”,“我校2008届学生中考成绩再次名列区公、民办学校第一”,“2008届本科达线人数获得区第一名”,“我校2008届高考推进率获全区第一”……进入“升学季”,各初、高中学校展开招生大战。细心的家长发现,同一个区,“中考第一名”却出现在两到三个学校的招生简章中。有资深教育界人士指出,家长要理性看待这些“人造排名”。
现象:
一区出现多个“中考第一”
这些天来,市民张女士参加了多场小升初招生咨询会,一个现象让她迷惑不已。
“前段时间看到一份招生简章,称学校在去年的中考中,均分达到多少多少,位居南京市第一名。此外,还罗列了学校各个分数段的人数及占参考人数的比率。”张女士说,数字列得如此详细,让她深信不疑。前天,她到某中学进行小升初咨询,发现该校的招生简章上写着“2008年中考全校有近500人达省重点线,位列某某区第一”,这个某某区正是上述学校所在区。昨天,她在该区另一学校发现,招生简章上竟也赫然写着“学校在去年中考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张女士被搞糊涂了:究竟谁才是真正的第一名?
不单是初中校有这种情况。记者了解到,围绕着高考升学,一些高中学校招生宣传时也有一番比拼。记者昨天发现,不止一所高中在招生时声称“全市第一”,而声称排名第三、第四的学校也都不只一所。此外,记者在读这些招生简章时还发现,部分学校用词非常含糊,如排名除有“全市”的、“全区”的,还会有“同类学校”的、“公办学校”的;比较的内容也花样百出,比如高考升学率、本科上线率、高考均分、上重点本科人数等等。
剖析:
无序竞争导致“人造排名”多
采访中,一位资深教师告诉记者,有一些学校的排名是货真价实的,但还有一部分学校实际上是“偷换概念”,千方百计寻找有利于本校的比较方式。比如,在中考排名中,有学校拿自己的省重点达线人数进行排名,看起来排得很前,但是这样的学校学生人数基数大,按平均分来看,就没有竞争力;还有的学校均分看起来排名很前,但学校计算均分时有可能只计算统招生的,把扩招生排除在外;更有学校以特色班的中考均分和其他学校比较,这样的排名更没有参考价值。
在高考排名中,学校的手段也很多,比如部分高中学校在统计高考达线率时,会把扩招生、借读生排除在外,分子没变,分母小了,达线率自然上去了;还有学校把文化成绩要求相对较低的艺术类考生也加进考入大学的绝对数;部分二类学校则是以推进率进行排名,吸引家长眼球。
“出现多个第一、第二都是‘人造排名’惹的祸。”这位教师分析说,社会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的压力,使得学校不得不想尽办法谋求生存,这是出现招生无序竞争现象的主要原因。“怎么才能让家长看上你呢?各种排名应运而生。另外,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会考核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靠什么完成考核任务?还不得靠好生源。”
建议:
抓住排名的“关键词”
那么,面对种种排名,家长如何理性选择一所适合孩子的学校?
一位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校长给出了一些建议。他说,从中考来看,区里和市里唯一进行统计的应该是学校的中考平均分,而且也只有平均分能代表一个学校的整体水平。其他的省重点达线人数、学校实验班的平均分等等排名参考价值不大。
从高考来看,家长判断一个学校的整体水平,可以参考本科达线率;如果是判断一个学校的发展水平,则可以看高考推进率。这位校长建议,特别优秀的学生选择高中可以参考本科达线率,而中等水平的学生选择推进率比较高的学校对自己以后发展有好处。
这位校长还提醒说:“家长择校,不能仅仅关注排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另外,面对目前招生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无序竞争,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发挥作用,引导家长理性选择学校的同时也要引导学校进行有序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