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热议】畸形的“小升初”竟成为小高考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家长热议】畸形的“小升初”竟成为小高考

2009-06-18 09:27:33     标签:小升初经验

不知从何时起,社会各界给“小升初(小学升初中)”起了个“小高考”的称号来形容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但又有谁知道,“小高考”并不“小”,甚至比“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杭州一所民办中学,一位家长说,女儿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冲刺”民办学校,学奥数、拿“区三好”、考杭外测试证……今年春节一过,全家人的生活就变成了拿着女儿的各种奖励证书跑遍所有的民办学校,一路毛遂自荐。

另外一位陪儿子参加北京一所示范初中面试的家长则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偌大的教室里,12名学生一字排开,身前是12名考官挑剔的目光,身后是24名家长如坐针毡。据说这是引入了最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考评模式,既考观察力、记忆力,又考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世界500强录用高级员工也不过如此!”

小升初,何时成了一道畸形的风景?

不能承受的“超载”

“6.13∶1”,这是杭州育才中学今年的报名数与计划招生数比例,这所全城闻名的优质初中仍然占据着最低录取比例的位置,而其他几所中学也不甘落后,采荷实验学校3.69∶1,文澜中学3.64∶1,绿城育华学校2.8:1 ……杭州12所优质民办初中今年计划招生数2430人,但总共报名数为6696人,差不多占小学毕业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三个小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个可能报了民办初中。

“今年,杭州民办初中招生特别热。”杭州绿城育华学校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但他认为家长们看重民办学校无可厚非,像绿城育华学校每年有50门兴趣选修课,还有机会可以出国学习,而这些对提高学生成绩很有帮助,“民办热说明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渴望早已渐行渐远,掉入了一个可怕的漩涡。在全国各地,每年5、 6月份都会上演一场“小升初”大战。

武汉市一位在高校工作的赵女士自认还多少懂点“教育”,也能够理性地对待孩子的学业和成长问题,然而到了自己儿子升学的节骨眼儿上,她还是身不由己地被卷进了“小升初”的漩涡。

给孩子做简历占据了她最近所有的业余时间。一份为孩子“负责任”的简历通常都有几十页。简历的封面大都是孩子的照片,第一部分多是获奖情况,包括学校奖励、各类学科的奥赛,小到社区大到全国的英语竞赛、琴棋书画和体育等等,名目繁多;第二部分就是作品,早到孩子上幼儿园时的涂鸦,大到获奖代表作,如文章和书画,孩子表演和比赛的图片等,有的还附有孩子成长大事记等。看罢这些简历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些孩子智力出众、精力超群。

为了能被优质中学录取,孩子们的确都变成了“小超人”。

许多家长为了使孩子具备更多的特长,让孩子一天赶多个场并不奇怪。周六当一个瘦弱的女孩子急匆匆地冲进奥数培训班大门时,她的母亲却不无自豪地说:“我们是上完少年宫舞蹈训练班的课赶过来的。”中午,奥数班快下课时,女孩的母亲早已捧着肯德基在门口翘首以待,因为她还要带着孩子去赶一点半的钢琴课,孩子的午餐只能在出租车上用洋快餐来解决。

北京的周先生这样总结女儿的择校经历:“‘三好、特长、奥数英语’三样硬通货不能少。一是三好生,校一级的不灵,区、市级的才勉强拿得出;文体特长除了要有奖项,对学校的胃口也是关键,学校乐队大多需要管弦乐特长,民乐也有一定优势,奥数和英语都超过小学课本的范畴,必须早下手,否则后悔来不及!”周先生这样总结道,其实上了不一定就能考上,但是不上就彻底没了机会。

在这样的重压下,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可想而知。

刘女士的女儿很争气,在“小升初“的角逐中得到了一所优质中学的录取通知书,然而当看到这张证书时,她却暗自流下了眼泪,“看着我孩子在小学6年时间里获得的几十张证书,我感到是我毁了孩子的童年。”刘女士感叹到,“孩子早就没有了假日,没有了童年,从小就开始了永无尽头的奔波,看看孩子苍白的小脸,疲惫的双眼,你就会知道孩子有多累。小小年纪就要承担如此重负,连孩子的天性都丧失了,哪里还会有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其他技能呢?”

教育资源不均是祸根

“小升初”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小升初”都是需要统一考试的,这个考试就像高考、中考一样,有明确的分数线,各个学校就凭此录取不同的生源。这显然是一场“明争”。这场竞争虽然也很残酷,但却相对简单公平。事情的根本性转变是在取消小升初“统一升学考试”之后。

以北京为例,从1992年开始,北京市“小升初”取消了统一的升学考试,改为“免试就近”入学,同时又相配套出台了“电脑派位”新规则,把它当作实现“免试就近”目标的重要手段。

“电脑派位”最早起源于1991年,由原广州市招生办副主任陈流光设计。当时的具体构想为,每个区的区教委根据相对就近原则将全区中、小学组合成若干片,每位小学毕业生将本片内的所有中学根据自己的意向顺序填人“初中入学登记表”内,考试中心小升初办公室采用“计算机派位”的办法,按学生意向顺序优先的原则,将学生派位到本片内的中学入学。

可以说,这种“免试就近、电脑派位”的方式符合我国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的要求,是一个减轻小学生负担,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的好方法,然而,此后事情的发展却和教育部的初衷“南辕北辙” 。

事实上,电脑派位从出台那天起就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位教育界人士分析,电脑派位这个看似公平的举措,其实需要两个难以实现的前提做保证—各初中校不存在差异,学生(家长)间的需求没有差别。

然而,在我国教育资源严重分配不均的今天,这样两个前提怎么可能保证?如果学生们都按意向选择学校,那么无疑大家都会选择学区内最好的那所,特别是本来就成绩优异的孩子。但是电脑派位却让好生进不了好学校,差生跟不上好学校。

家长孙女士说,“在种种考试当中,‘小升初’最为关键。考上一个好的中学,就已有70%的把握进入好的大学。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读好的初中才有可能考上好高中,读好高中才能进入名牌大学,这已经成为一个连锁反应。

而对于学校一方来说,本来自己挂着“优质初中”的金字招牌一路前行,半路杀出来的电脑派位却把之前的努力毁于一旦。一位重点学校的校长说起电脑派位来一肚子苦水:“‘电脑派位’来的学生有些基础比较差,他们不适应重点校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学校也不适应这些学生,结果,学校和老师花费的精力比以前多很多,但是在学生身上的收效却很小,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位重点中学的校长则认为“电脑派位”只是一种简单的、表面的公平,而忽略了教育应该是按照不同学生情况因材施教的特性。

于是,在各自的前途面前,“电脑派位”终于演变成了一场闹剧。一些优质中学用种种方法退出了“电脑派位”的行列,开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招考方法,而一些仍在此政策下的优质学校则在报名时设置种种关卡,力图把差生挡在门外。

每个学校的考试都花样百出,不尽相同,既然教委规定不许笔试,学校就只能自己想出五花八门的测试。有的学校依托社会辅导班,不仅提前两三年就为自己准备好了生源,而且还可以从中得到“实惠”。有的学校则自己组织“海选”,当面对数千报考学生时,那些证书奖状便成了最好的证明。于是,一个畸形的小学教育制度也由此形成。

可以说,在取消升学考试之后的十几年中,小学生们的负担却并未因此而减轻,反倒陷入了音乐、奥数、英语等一个个考证的漩涡中。

基础教育,该如何是好?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不少措施,试图遏止这种恶性循环。

北京市在2007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的意见》,提出争取用5年时间,提高初中校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尝试进行示范高中向基础薄弱初中校分配招生名额的改革试验,来平衡各校生源。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秘书长李连宁对这个方法表示赞同,他表示解决教育均衡问题可以通过五种途径:一、调整布局,撤销薄弱校;二、通过优质学校帮扶,兼并薄弱校;三、通过优质学校拆分,一校变两校。四、缩小学校间职工收入差距;五、推行优质中学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办法。

然而,我们虽然看到了教育部门为消除差异、实现均衡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但相对的均衡并不等于差异的消除,即便有些硬件条件的差异可以通过对部分学校加大投入而缩小,但师资等软件却很难达到整齐划一,学校间的差异不会消失。

于是,在一片叫苦声中,超过80%的家长高呼“恢复小升初统一考试”,认为这样才能公平竞争,用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依据,更有说服力。

然而,“小升初”不考试已被写入法律,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教育部门认为,家长建议“小升初”复考,反映出大家对教育公平,升学公平的一种期盼和呼吁。但恢复“小升初”考试,以一次考试成绩的优劣来决定学生的前途,也并不公平,况且恢复考试会使考生和家长的负担更重。

教育部门的话的确也没有什么错,恢复了,应试教育那一套又回来了,可是不恢复,应试教育那一套也只是换汤不换药。似乎横来竖去小学生们都注定不会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关于中国的基础教育问题,很多专家都有着深重的担忧,全国政协常委和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认为:“中国教育的问题比较多,虽然还不能说患了癌症,病入膏肓,但却是个综合症。让我很担忧的是,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连教育的本质都搞不清。”

记得曾有国外专家评价中国的基础教育之优点:在政府推进、教师培养等方面都值得美国教育界学习和借鉴,特别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基础更好,教师学科知识准备也更充分。

如果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有明显优势,那么在如此优势下,中国教育为何难以形成不断孕育世界级大师的摇篮?也有中美教育专家给出答案:中国的基础教育仍偏重于应试制度,精英教育落后于美国,对“天才”的重视和培养相当不够。其实他们说的并非正确,中国的基础教育不是“偏重”应试,而是高压应试,对“天才”的重视并非不够,而是在过于重视中偏离了正确方向,这更可怕。

有专家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教育目标模糊不清,不知道我们到底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或者说不知道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二是过度的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注重能力的培养;三是没能提供能让儿童或青少年充分发展和发挥其潜能、特长的教育平台和机会。

我们的基础教育,抑或是我们的教育,到底该何去何从?

点击显示
上一篇: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小升初衔接的暑期教育
下一篇:面对变幻莫测的小升初 孩子如何取得胜利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