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是在一页页往后翻,但是真正读懂却十分不容易。时下,把教养儿童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知识结合而成的家庭教育心理学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正确的家庭教育心理学:从心开始
研究表明,大部分父母在“品读”孩子时,都是从孩子的“行为”入手,而非“心灵”。
然而有关专家认为:人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应该要从改变孩子的“心”开始!
如果能够做到了解孩子的心理并因势利导,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效果。这就是家庭教育心理学:一门阐述孩子心灵的学问,研究孩子行为的一门学科,它贯穿于孩子的方方面面。
家庭教育心理学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幼儿期、少儿期、青春期。那么在这三个重要的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分别是什么呢?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完成这些任务呢?
第一阶段:幼儿心理依恋期
这段时间,孩子心理成长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完成依恋转移,即由对自我的依恋,向对母亲的依恋或他人的依恋转变。
完成依恋转移一般都是妈妈协助他们完成的。除哺乳、给孩子一个舒适的环境之外,还
需要妈妈不断地对孩子进行爱抚、拥抱和亲吻,并不时地轻声与孩子“说话”,让孩子感知自身之外的世界,感知母亲的存在,感知他物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理依恋就能很好地完成。
在这个时期,假如母亲性情暴躁,动作不细致,对孩子疏于照管,经常让孩子处于口渴、饥饿、寒冷、潮湿等不安状态,那么孩子就不能与人形成良好依恋。这种情况还会使孩子出现心理发展滞后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自闭。
第二阶段:少儿自我认同期
进入少儿期之后,孩子要完成的心理任务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妈妈完成亲密分离,即孩子要从对妈妈一个人的依恋中走出来,开始接纳爸爸和其他人。因此,在这一时期,家长就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与其他人接触,特别是爸爸,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并不时地鼓励孩子。另外,家长还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与同龄的孩子多些接触,以帮助孩子完成与父母的亲密分离。
现在,很多五六岁,甚至七八岁的孩子,还常常有这样一个坏毛病:不喜欢去幼儿园或学校,整天跟在妈妈的身边。而且,除了妈妈之外,他们不愿意跟任何一个人在一起,包括爸爸。其实,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他们没有很好地完成少儿时期的心理发展任务。
因此,在这一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完成自我认同。当然,这一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一切时机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完成正确的自我认同。
此外需要父母们特别注意的是,除了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同感之外,在少儿期,孩子的心理发展任务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并能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控。
第三阶段:青春叛逆期
青春期是指从12岁到18岁之间的那段时期,是介于少儿期和成年期之间的一段特殊时期。心理学极度重视这段时期,认为至此人生发展到了新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期。然而,一提到青春期,很多家长就会头疼,因为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家长会突然发现,孩子变了,变得不顺从、不听话,他们的行为甚至可以用不可理喻来形容。
而在这一阶段家长应该学会“让权”,要学会“示弱”。
到了青春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甚至开始反抗家长,其实,这都是由于他们身上的成人感在作怪。这种成人感使他们不再喜欢家长的束缚,因此这时,家长不妨分一些权力给他们,让他们过把成人瘾。
当然,对于一些自制力差的孩子,家长分给他们的权力要适度,比如,允许他们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但要把安排表交给家长一份,以供监督。这样既给了孩子权力,又考验了孩子的自制力,同时还不会破坏亲子关系的和谐,可谓是一箭“三”雕。
面对青春期孩子表现出的叛逆行为,家长要学会把自己从“老子”的角色上放下来,要学会对孩子“示弱”。
也许有家长要问了,向孩“示弱”会不会助长孩子的嚣张行为?其实,所谓向孩子“示弱”,并不是全盘肯定孩子,而是先肯定他们的优点,然后再指出他们的缺点。它代表着一种教育态度,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优点,并时刻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同时,它又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先扬后抑。
总之,家庭教育心理学倡导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按照孩子最容易接受、受益最大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引导孩子,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