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初中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经常听到家长这样的感慨:小学听话的“乖宝贝”一到初中就变了,有什么话也不和父母说了,越来越注重穿着打扮了,满口是父母听不懂的新鲜词汇了,考试分数也没有小学高了……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困惑和无奈呢?
孩子的心事你懂吗?
初中阶段的孩子,年龄大多在12到15岁之间,正是生理、心理飞速发展的一个年龄段。孩子的身高、体重迅速上升,第二性征出现,男女差异明显,对异性开始好奇和好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增强,记忆领域扩大、记忆效率提高,社会感情进一步发展,但自控力、平衡性、稳定性较差,情绪易波动、浮躁,意志易受外界影响而时冷时热,既能自觉养成一些好习惯,又常被坏习惯左右。办事易走极端,或半途而废或中途易辙,耐力和韧性不足。行为的自觉性有所增强,想成为一个大人,但社会还把他当成孩子看待,因而往往会与成人产生对立情绪,采取不合作态度,出现“代沟”。
初中阶段的孩子希望摆脱父母的监视、庇护,摆脱家庭的约束,有的甚至总想独立地处理生活中所碰到的各种事,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不愿意给父母倾吐心声,拉大了心理之间的距离,对外界事物非常敏感。在学习上,随着学科的多样化、深刻化,个别初中生学习上还没有学会“弹钢琴”,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独立性,甚至顾此失彼,一上初中就出现严重偏科现象。
孩子不是“考试机器”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孩子提供了优越的经济条件,但把握不当,教育不得法,往往会陷入“误区”。孩子上初中后,家庭教育必须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从重物质生活向更重精神生活转变。注意锻炼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培养孩子宽容、和悦的大家风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从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二是从智力培养向全面培养转变。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分数高,其它都可以不予计较。于是一厢情愿,请家教、加大作业量,进补习班一拥而上,使孩子成为“考试机器”。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初中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除合理搭配营养外,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多进行户外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父母要不断充电
孩子进入初中后,活动能力迅速增强,视野日益开阔,观察辨别能力不断提高。父母不再是他们崇拜的偶像,其形象在他们心目中也不再那么高大,对父母自身素质、修养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上初中后,父母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生活小节,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用自己谦虚、诚恳、豁达、开朗的性格去感染子女,用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自主、自强的毅力去熏陶子女,用自己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去激励子女,使孩子感到:我的父母是最棒的。总之,家长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力争成为孩子的楷模,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才能产生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