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长谢世腰表示,将采取“先关门后清理”的措施:把那些规模小、不愿按民办机制办学的学校回归到公办学校,实行登记入学的方式办学,接收对口入学的学生;对那些有条件并愿意进入民办的要积极推进,并开始试点校的启动,3年内全部解决;对于其他改制校则要加强管理,做到计划公开、操作公开、保证改制校招生规范。
据了解,武汉目前共有改制校26所,其中初中19所、小学7所,这种以公办民助办学形式存在的学校在武汉已有9年历史。
起初一个年级200人,现在一个年级有的达到1000人;起初升优质高中率在90%以上,现在为1/3左右;起初收费最高2.7万,有人愿意读且无怨言,现在0.9万元,有人愿意读但怨声载道……近年来,改制学校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关注。
■改制校之起
起因:办学很缺钱
武汉中学前任副校长、全国人大代表邵树人,第一个在全国人大会上发言呼吁“调动社会积极性,多渠道筹资办学”,是武汉改制校的主要倡导者。
邵树人回忆,1997年前,正值“普九”达标验收期,当时教育面临许多困难,好点的学校实验课不能开,教室小且破旧,食堂条件差;差的学校面临关门窘境;最大困难是师资,教师多劳并不能多得,大量教师“孔雀东南飞”。武汉中学欠债也超过千万。
当时教育界许多人士都在想怎么解决钱的问题。此前,有初中接收了缴纳赞助费(约在2万元左右)的“择校生”。有家长愿意拿钱让孩子上好学校,学校也急需资金发展,招收这种学生可谓一箭双雕。大家不谋而合。
1997年,市教育局批准武汉中学等6所学校为改制校,接受交纳一定费用的择校生。
汉口某区教育局长说,当时该区也有一所学校成为“改制校”,其实当时并没做太多深入研究,只是看着别人在改,自己也希望尝试一下。
初状:校长骑车找学生
1998年,武汉三初中成为改制校。校长杨吉方至今还记得骑着自行车请学生上学。当时根据要求,学校选址是一所薄弱老校,家长怀疑教学质量,到学校咨询者寥寥无几。
那段时间,杨吉方每天骑车到区内小学逐个宣传,十几天跑了40多所小学,有时一天要讲五六场宣讲会,总算说服1000余名家长报名。
教师心态同样如此。该校初中部老师当时多数不愿进入改制校任教,因为担心改制校前途,害怕将来的待遇、身份都会低很多。结果原三中初中部50余名老师,只有十几位进改制校任教,其他人宁愿在高中当行政人员,也不愿进入改制初中。
招生:考试合格再交钱入校
改制校不再接收对口入学学生,而是通过测试,按成绩由高到低录取。改制校刚起步严格控制班额及学生人数。每年级办4个班,一个年级220人左右。
被改制校录取的学生,须向学校交纳“择校费”。最高2.7万,最低也在1.7万以上。如果差分,再和学校“协商”交钱入学。
收取的费用,学校和区教育局各拿一半,学校的钱用于硬件建设,区教育局的钱主要用于全区教育条件的改善,主要就是“扶薄治薄”。
■改制校之兴
高升学率引来大批报名者
3年后,第一批改制校学生毕业,升重点率达90%以上,这使得报名人数陡增。以武汉三中为例,该校2001年招生时,报名人数超过4000人。各改制校招生人数都比3年前增加一倍多。
民间更有一种说法,2001年武汉有14.2万小学毕业生,其中有近10万参加了初中改制校择校考试的热潮。
目前,我市教学质量好的改制校一个年级在校生约在1000人左右。这还是受学校办学条件、控制招生人数等因素影响,否则数量更多。
■改制校之功
自己获改善弱校得支持
学生上改制校交的钱,被学校和区教育局按5∶5或4∶6的比例各自使用。
1998年,武汉中学拿出第一笔通过改制收来的费用和学校几年积蓄,共4000多万修建校舍,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七一中学现在有两栋教学办公楼,一个大塑胶操场,还有个游泳池。武汉六初中建起实验楼,实验室设备提到最高水平。
邵树人说,当时改制校尽可能把钱用于学校建设,以致少数教师现在仍有“怨言”:收了那么多钱,也没见发多少。
区里拿的“择校费”则主要投放到薄弱学校的建设。汉口一改制校说,现在社会对改制校牢骚满腹,但不可否认它满足了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进优质校。
■改制校之乱
不论是否够格都改制
成为改制校须具备两个条件:优质教育资源,生源有大于招生的可能。但后来局面失控了,不管够不够条件都办改制校。
这带来三个突出问题:改制校越来越多,却无法分辨优劣;费用没标准,开始抬价,后来为生源又降价;“择校费”使用失控,一部分变成了福利。
有违禁令校内乱办班
许多学校拿出优质资源进行改制,是为让出钱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但各种“条子生”、关系户让改制校校长头疼。2002年,市教育局发文,“小升初”择校不准考试,全部电脑派位,更给学校生源带来极大影响:不知道会收进怎样的学生。
汉口一改制初中校长介绍,该校目前一个年级在校生规模在900-1000人间,每年升入省级示范高中的人数不超过1/3,有8%%左右的学生成绩非常差,有的需学校想法把他们“送毕业”。
尽管教育局一再发文禁止学校分快慢班、乱办班,但不少改制校里都有各种形式的快慢班。有些学校在学生入校时进行摸底,根据成绩编成实验(竞赛)班、快班、普通班等。这时,一些学生家长又四处托人,想把孩子调到“好一点的班”。
违规揽生源,孩子喊累
为提前找好生源,不少改制校仍暗地里进行“摸底考试”。为拿到这些学校的“入场券”,许多孩子节假日要上各种培训班或请家教,不辞辛苦,增加进改制校的筹码。
胡女士的孩子就读于汉口一名小学,休息时除周日下午有空,其他时间都要学习。她说,孩子每月补习费用超过1000元。看着孩子这么辛苦,很不忍心,但为读个好学校,“也没办法”。
随着改制校的不断扩张,“贫富差距”在学校间越来越明显。一些改制校生源装不下,另一些学校则招不到学生。
■改制校之停
倡导者呼吁叫停改制校
作为改制校倡导者,7年后,邵树人又成了改制校第一个叫停者。2004年,邵树人首次公开叫停改制校。他介绍,当时改制校泛滥带来种种弊端,同时,教育界人士对义务教育法有了进一步认识:义务教育不等于免费教育,但教育须追求公平性、均衡性,义务教育不能是谋利的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改制校必须叫停,必须倡导公平的教育环境。这一想法刚提出时,遭到改制校强烈反对。有些校长求他不要讲出去。因为这样办学条件会马上下降,开门办学要钱,不办改制校了,钱从何处来?
部分家长也反对,他们说,出钱不在乎,只要让孩子进好学校。但教育行政部门和许多一线教师很支持他,我市于2004年停止审批改制校。
■改制校之路
是进是退,争论很大
改制校是进是退,目前仍有不同意见。我市目前没有一所学校真正实行“试点改革”。
邵树人认为,无论是进是退,人最关键,如学校和老师的身份问题,新生和旧生的区别等。据了解,我市一改制校在往民办的路上停下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担心变成民办教师而要求调动。
邵树人称,当前民办校与公办校竞争地位不平等,进民办对学校来说挑战极大。但如果退回公办,国家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资金和生源都要实实在在地解决。
江汉区教育局一位负责人称,要真正的教育公平,就应该全部退回到公办。一改制校校长则希望能进到民办。因为在当前“一费制”的标准下,学校如何再往前发展?
进到民办如何改
进到民办校性质,需由各区和学校拿出具体方案,再由市教育局等上级部门审批。
以江岸区为例,该区在全区教育工作会上透露,今年将对办学体制改革学校转为民办校的工作进行试点,计划分两步走。先按《民办教育促进法》,学校须实现独立的法人、独立的经费核算、独立的人事管理、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的教育教学管理。
再按股份制方式进行。即借鉴上海市的经验,学校转轨后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可采取多种形式,如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公办校可占一定股份;也可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教师占有一定股份。
■学校看法
喜办学自主忧求学成本增加
武珞路中学刘庆国校长认为,如真正实现“民办”,学校最大好处就是能自由控制生源质量和数量。另外,学校教师也将全部改为聘任制,在招人裁员方面,学校拥有完全自主。一定程度上能营造竞争上岗的环境,这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备。
但刘庆国也担忧,学校民办化后,原本由国家承担的学习设施及教师工资、日常开销等费用,将全部由学校自主承担,这类费用不可避免分摊在学生身上,这意味着学生在民办校求学的成本将大大提高。如此必定导致部分学生因承受不起经济负担,而放弃就读这类学校,学校的生源面会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