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都是党和国家交给学校的重要任务。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心和决心。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要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提高领导意识着手,将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同时,要以教学为中心,在学科教育中积极渗透德育知识,再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关键词:德育 思想道德 德育实效性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以及品德能力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和任务,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德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德育管理。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形式,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潜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德育质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德育建设:
一、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原则等,并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把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党给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了我国教育的方向,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还指出了“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毛泽东同志也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江泽民同志更充分地指出了“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由此可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历来都是我国十分重视的重大问题,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标志,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作为学校,我们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复合型人才。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党给学校在新教育形势下的重要任务和战略任务。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下,各种腐朽落后、丑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会继续散发着影响;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在趁我国的改革开放之际,加紧思想灌输,同我们争夺青年一代,以实现其在中国‘和平演变’的愿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和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针对青少年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对学生开展广泛的德育教育,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思想上形成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将满腔的热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成为祖国建设的真正接班人。
二、端正思想,以德育为首,将学校德育教育摆在首要地位。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也说:“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其目的是培养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必须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和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要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就必须做到:
1、领导重视,将德育工作放到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
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校长,要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将学校德育工作放到学校的首要位置,体现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合理构建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德育工作网络模式,制定相应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制定学生德育教育序列化实施方案,把德育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日程上来,通过合理安排德育和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的德育合力网络,优化学校德育环境,注重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向学生传递德育教育信息。只有通过领导重视,才能保障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和多渠道途径,也才能体现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全员参与德育教育,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宏伟的工程,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仅仅有领导的重视是不够的,还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邓小平同志将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是指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是小平同志对教师作用的概述。“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是江泽民同志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从学校教育来说,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大德育观念的引导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做到德育工作的全员性。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加强政治学习,通过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三个代表的思想精髓,学习中央八号文件有关精神,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大德育观念意识。②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教师的育人水平、政治素养以及师德行为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与教学成绩等同起来,在注重教学成绩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成果,而不是单一的以学生成绩评定教师优劣。③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提倡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确立教师中的典型形象,并以此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典范,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和“蜡烛”精神。④推行德育“教师首任制”。树立“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的思想,通过教师首任制的推行,贯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思想,真正做到全员育人。
3、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做到全程育人,提高德育工作效率。
教育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尤其是作为德育教育,应该随时把握教育的时机,推动德育教育。通过教师有目的的组织,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中甚至在游戏中,受到感染,潜移默化。首先:将德育活动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通过学科知识的教育,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其次,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社会实践活动,要体现出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思路,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认同、内化德育教育的内容,从转变自己的行为。最后,通过校园文化传递德育信息。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通过有意识的对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一草一木甚至是每一壁墙都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要使德育教育在润物无声中进行,使学生素质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高,这样的德育教育才是合理的德育教育,也才能体现出德育工作实效。
三、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的实效性
《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提出的“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在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1、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在课堂教育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语文、政治到历史、地理,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作内容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增强教师育人观念,在推行德育首任制的同时,强调学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不懈地抓好德育教育工作。
2、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在实践中推进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是多形式的。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好实践课,首先要求指导教师要以德育内容为中心,围绕中心设计活动;其次,要求设计的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感染性;最后,活动的组织要有序。总的说来,就是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一次好的主题班会课,可以让学生热情高涨;一次生动的小品演出,可以让学生哽咽在喉;一次有序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启发……因此,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有利于学校推进德育教育工作。
3、搞好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主题教育是实现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学校德育教育活动中,按照序列化的要求,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分解为若干主题教育活动,并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和精神,通过树立一个德育教育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完善和发展。比如:利用好“校风建设活动月”主题活动,搞好学校三风建设,利用“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月”主题活动,灌输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精神等。
四、抓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也好了,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希望子女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作为学校部门,应该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这是江泽民同志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希望。作为学校,应该理解家长的要求和想法,但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家长正确教育下一代,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体现:
1、抓好家长学校工作,做好学校与家长的协调沟通工作。
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却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另一方面,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而学校也不了解学生回家后的表现,造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要理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的途径,由学校组织学生家长,进行定期的交流与学习,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其实,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能力出众,这些想法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学校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同时,通过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在家庭的情况,有利于学校实施德育的针对性教育,也有利于家庭针对学生出现的特定情况进行专门的教育与沟通,从而促使学生改正错误。因此,开展好家长学校的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衔接,围绕学校与家长的共同目标,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2、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来。
家长学校是学校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主渠道。但仅仅限于沟通交流,远远达不到德育工作的要求。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来,是德育工作实效性得以保障的基础。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就要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来,协助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工作。①让家长走进校园。除了家长学校开课期间,在其它时间,将家长请到学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在观看活动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其育人的责任感。如在学生艺术节活动、体育运动会、军训汇报表演等活动中,邀请家长到校观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利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加以准确的定位,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②让教师走进家庭。通过教师的家访活动,将学校德育带入家庭。组织教师定期进行家访,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也使学校了解家庭的教育情况等。通过学校、教师、家长的督促,促进了学生的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的提高。③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中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进行环境保护活动、学雷锋活动等活动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切实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切实开展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但它也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在学校教育中,面对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