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将因生源枯竭面临生存挑战。报告称,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布这样的新闻了。生源减少已被认为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新挑战,对于一些完全靠学费收入维持运营的学校来说,生源减少可能导致学校破产。从去年的高考招生中,有的地方的高校(包括二本院校)在招生中已经遭遇零投档,至于非学历教育的高等教育学校,其境况就更糟。
但同时有一种普遍的观点是,这也是推进高考改革、促进高考公平的良机。比如,发达地区的全国重点高校应该借当地生源减少,顺势减少在当地的录取名额,把多余的名额投放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以此既摆脱重点大学的地方化倾向,同时缩小各地的招生指标差距。这可促进高校生源多元化,也是最现实的推动高考公平的路径。另外,未来10年间,由于我国高校将面临破产关门的危机,高等教育必须未雨绸缪进行改革,落实办学自主权,建立自由转学制度和自由申请入学制度,以此满足考生对教育的需要,提高大学办学的灵活性与教育竞争力,同时应对危机。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有关方面(包括政府部门和学校)并没有注意到生源危机,眼下,也难以看到他们有“抓住良机”、“应对危机”的积极准备。
首先,依照常理,针对生源减少,教育部门应该分析应对措施,但是,虽然社会上有关生源危机的讨论近年来很热烈,可是,诸多迹象表明,教育部门却不太愿意讨论生源危机。2009年,教育部在发布高考报名数据减少信息时,顺带发布了83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有84万弃考的消息,这引起了公众的议论纷纷,包括质疑大学的国际竞争力,高考制度的单一评价标准。2010年,教育部在公布高考报名减少信息时,却不再“顺带”发布弃考数量,而是强调高考报名人数减少,主要是因为自然原因。如果意识到生源危机,当会认真分析导致报名数减少的每个原因,然后寻找对策。我们相信,教育部会在内部分析数据,比如多少弃考,弃考生中有多少来自城镇、多少来自农村;多少出国、多少外出打工,以此分析我国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但是,如果这种内部分析不告诉公众和学校,受教育者怎样做出教育选择,而学校又怎能积极调整呢?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2010年2月底发布的国家教改《规划纲要》中,教育部门是把这作为一项“喜事”对待的,规划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目前的24%)达到40%,其中,因生源自动减少提升的毛入学率达10个百分点。
其次,发达地区的生源减少,应该是调整各地生源指标、促进高等教育录取指标均衡的大好时机,但观察各地的重点高校,却并没有顺势缩减在当地的录取计划,地区间的不公平(从录取比例以及录取结构看)并没有缩小。据媒体报道,与往年相比,北京2011年高考一本最好考。据统计,一本计划达到17284人,录取率近24.4%(即100名考生中24个可以进一本),创造了近年的最高纪录。(5月3日《北京日报》)
高考生源减少,对于我国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来说,确实不仅是危机,还是契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推进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面临诸多既得利益的阻力,既得利益者很难对教育负责,而为维护自身的利益,是会视教育危机、改革契机而不见的,这无疑会加重教育的危机。因此,我国的教育改革,亟须转变目前以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的模式,由全国人大(以及地方人大)根据教育所面临的严重现实问题,推动教育全面改革,这才能突破既得利益的阻力,也才能抓住教育形势变化中的改革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