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国家京剧院带着折子戏《击鼓骂曹》、《三岔口》、《春草闯堂》走进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浙江高校,倾倒了无数师生。在欣赏现场演出外,莘莘学子还聆听了京剧的美学特征、表演程式等艺术讲解。
高雅艺术进校园,让人们看到了缺失的美育正在一点点弥补起来,今日之艺术教育,已经开始结束可有可无的随意局面。目前,我国已有80%的普通高校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根据即将出炉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到2020年,我国义务教育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将达 100%。
艺术教育的传统早已有之,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就很重视美育,不仅亲自开设美学课,还组织了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现阶段,艺术教育开始重新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已有“艺术导论”等8门课程被列为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限定性选修课,我省各大高校目前都开有艺术公选课。我省还专门成立了高等教育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不少省内高校都设有大学生艺术指导委员会,指导艺术教育。
目前,我省各大高校开设的艺术课程基本大同小异,不外乎是乐理知识与名曲欣赏、书法理论与技巧、影视文化与欣赏、美术鉴赏、摄影技术、园林艺术、美学概论、戏曲艺术、插花艺术、服装艺术等课程,一般只要求学生选修其中一定数量的学分即可,至于选修什么课程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
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专业的程伦在大一下半学期选修了“美术鉴赏”,她直言一开始选这门课并不是因为热爱艺术,而是这门课不用考试,只要交一篇论文即可通过。但上完一学期后,程伦却嚼出了味道:“以前我对艺术品一窍不通,现在看到艺术品都能聊上几句了。看来学点艺术真能增加修养和内涵。”
上美术鉴赏课的毛宁老师也发现,其实不少学生都有艺术细胞,但他们喜欢用就业等标准来衡量课程的重要性,因为觉得学这个“没用”,与专业不相关,就忽视了艺术教育。
“在竞争激烈的商品经济时代,人们习惯关注功利性、实用性的东西,所以艺术教育往往被冷落。当人们急功近利后,内心便会没有了‘根’,这才是最可怕的。艺术教育能够唤回善良和温情,弥补人们缺失的精神,这其实是最大的用处。”中国美院公共课教学部主任曹增节说,不管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应该学艺术,因为艺术里面有“人文的关怀和人性的影响”,重视艺术教育是提高公民素养的前提,用艺术调整公民素质结构,将会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产生影响。
研究比较教育的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老师阚阅也认为,有时候,务虚与务实同样重要,这一点在欧美的大学教育里已得到了普遍认同。以哈佛大学为例,大学生如果要成为能够进一步独立发展的人,需要具有五种中心课目的知识:历史和社会分析、文学艺术、外国文化、道德推理、自然科学。“这便是通识教育,它培养的是学生的素质而非职业训练。制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其实是推广通识教育的一种信号。”
“在中小学阶段,艺术教育的优质资源基本集中在城市。由于普通高考不考艺术,所以中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更容易被边缘化。”曹增节根据多年观察发现,同样考进大学的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在艺术修养方面相差悬殊,所以如果条件允许,艺术教育应该适当前移到基础教育阶段,并扩展成人文学科领域的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