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做作业能咋样?
这位父亲要求隐去他的真实姓名,原因是透露他的姓名对孩子原来所在的小学不好,尤其是万一让孩子现在的初中老师发现其家长如此“矫料”,对孩子的现在和未来更不好。
敢怒不敢言,是家长们的常态。
以下,是这位家长在孩子小学六年中对“中国式作业”所做的抗争——
从孩子上小学开始,他就向孩子提出要求:不许回家做作业,甚至还告诉孩子:有些没必要做的作业不用做。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兴趣”。
“孩子在小学的六年中,我是这么要求的,但是上了初中后,我允许孩子把作业带回家,但是在家写作业的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这是我的容忍底线。”
在这位家长看来,孩子应该有“个性”和“差异化”,但是现在统一的学习、考试模式让孩子都变成了工厂里生产的“标准化”产品,因此,“保护兴趣”成了这位家长迫切想为孩子做的事情。
在小学六年中,孩子从不做作业中省下的时间做了以下这些事情——
孩子爱历史,他就给买了大部头的《文明》,并且买来了辞源、辞海这样大部头的工具书;
他从来没有主动给孩子报过任何兴趣班,合唱是孩子自己要求的。起初,孩子报了小提琴和合唱两个班,一个月后,孩子提出“自己不是拉小提琴的料”,主动放弃了,但是合唱却坚持到现在;
孩子爱武术,他给请了得过全国冠军的师傅教,一练就是4年多;
孩子爱玩电子游戏,他准许,但是一定要和好朋友、同学一起玩。他觉得现在的孩子缺的就是“团队精神”……
“一旦让无休止的大量的作业把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给磨没了,那就真得不偿失了。”这位家长说。
对于老爸不让在家写作业的事,12岁的孩子小宝(化名)说:“我是特殊中的特殊。”
一、“特殊”在小宝的妈妈是他们小学的老师。小宝自己分析说,之所以老爸敢和老师讲条件不让自己写作业,就是利用了老妈的职务之便。
另外,妈妈的职务之便也为小宝不在家做作业提供了客观条件。“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都是我这种情况,爸爸或者妈妈在学校上班,所以,放学后我们可以在学校等爸妈下班,我们就利用那段时间写作业。”
二、“特殊”在小宝的老爸敢和老师“叫板”,不但不让自己写作业,还能理直气壮地给老师写信,告诉老师为什么不写作业,或者直接到学校去找老师谈话,告诉老师一个生字写20遍没用。小宝清楚地记得几次他在老爸和老师之间受“夹板气”的情况——
有一次,数学老师布置了一堆作业,其中是每道错题抄写10遍。作业太多,小宝在学校没做完,只好带回家写。老爸“发飙”了,撕了他的作业本。老爸还写了一封信让他带给数学老师解释原因,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数学老师要求小宝重新找一个作业本,把之前所有的作业都抄上。在这场老爸和老师的对阵中,小宝倒霉了。之后,数学老师很长一段时间不给小宝批改作业。
对于这位家长的做法,任课老师懒得评价,就连小宝的妈都很矛盾,一会儿说老公做得对,一会儿说老公做得过分了,“对是保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过分的地方是让人家任课老师很为难嘛!”妈妈感到无所适从。
众教师:不做作业哪能行!
教学大纲规定,不得给一二年级的学生布置书面作业,三四年级学生作业不超过半小时,五六年级学生作业不超过一个小时。
“但实际上,一二年级的学生肯定有作业,有时能在课堂上完成,有时不能。”市区某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王老师为老师们不得不“违规”给低年级小学生留家庭作业做了如下诠释:“虽然规定学生考试不见分数,但实际上评价老师的教学成绩,还需要学生的考试成绩来体现。”
王老师眼见着五年级的学生天天做卷子,陷入题海之中,很是心疼,“中午12点放学,12点40分,学生们就赶回来做卷子。”但王老师也很无奈,“不降低教材难度,学生怎么能学会?即便青岛降低了教学难度,但是最终学生们还是要去参加全国高考,如果分数考不过其他省市的学生,最终受害的不还是咱们学生吗?归根结底是教育大体制的问题。”
“其实我们老师自己也知道,学生太不容易了,初中生7点到校,高中生格外辛苦,但高考一过,学生们把书本撕了,进大学谈恋爱去了,大好的青春年华都浪费了,错在哪里,错在教育体制。这不是几个老师呼吁一下就可以解决的,老师只能无奈地看着学生遭罪。教体局来调研,学校提前给学生们进行了教育,不能说不利于学校、老师的话,所以调研结果也不可靠。”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作者尹建莉认为老师给孩子布置的作业过多,便代替孩子做作业。我们几个教研组的老师曾讨论过这个问题,要不要替孩子写作业?结论是,孩子终究要面临应试教育的升学压力,替他写了作业,替不了他面对应试教育中被淘汰的残酷。”
青岛第五十一中学副校长牛丽明告诉记者:“必须布置作业,老师布置作业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根据遗忘曲线的规律,遗忘的速率开始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率会越来越慢。这也就意味着,为了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要及时复习,“不少学生,老师不留作业,他是不会回家自觉学习的。”
按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作业不能超过一个半小时。
“这就要求班主任协调好各学科老师,各学科作业一共不能超过一个半小时。”牛丽明说,有时她也会接到学生家长反映作业多的电话,“大部分问题是由于老师之间缺失了协调,但也有极少数家长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牛丽明告诉记者,家长也要跟老师及时沟通,有些学生做作业要从晚上8点一直做到11点,这些学生是不是因为不善于利用时间?是不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
“最好的布置作业的方式,是针对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不是整齐划一。”但牛丽明也承认,“不过,面对一个班级五十多个学生,要想分类布置作业,确实有难度。”
现在的问题是,几乎所有老师都不认为自己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多了,但所有老师的作业加在一起,学生就承担不起了。这种各科教学上的“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的确是老师们也感到无能为力的问题。本报记者刘丽娜于欣冉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