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离家出走,不是追求“离经叛道”,而是为成绩差而忧心,因亲情疏离而心冷。缘由让人无奈,不过,家长迫于种种压力,所作所为的初衷都是立足孩子,为了适应这个大环境,本是无可厚非。但为何结果却本末倒置,致使孩子离家出走,显然是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不过,孩子离家出走固然是反抗家庭教育方式的表现,但是,逼孩子出走的责任又不能完全归置于家庭上。镇定思痛,笔者认为,小学生集体离家出走,是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声呼,我们应该呼吁更广泛的教育公平。
5月18日,深圳5名小学生集体出走。次日,一位家长在微博求助,希望大家转发,帮助寻找孩子。有网友回复称,这几名孩子里面有人留有遗书和头发。当 天上午8时,一个孩子致电父亲求救,警方据此将5人找回。据涉事学校负责人称,几名学生出走的原因是家长期望过高,学生升学压力太大,家庭教育应更多注重 孩子的心理教育。(5月20日《广州日报》)
前一阵子,“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家长将孩子的户口挂靠在厕所”的新闻曾经引起了舆论的哗然。的确,近年来,随着 经济条件的改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求愈加严格,反映在小升初等择校行为上就可见一斑。但是,家长的单方面的“起跑焦虑”却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为 此,很多孩子早早就背上了升学的压力,没有了欢笑,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离家出走的叛逆行为也就不足为奇。
新闻中,学校负责人称此 次孩子离家出走源于家庭教育不到位,在指明了家庭教育的不到位之余,也将学校的责任推脱得一干二净。加上舆论的一哄而上,家庭成为了出走事件的“元凶”。 稍加反思,就会觉得学校的逻辑有点“二律背反”、“五十步笑百步”的意味。孩子的心理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家庭和学校都是相关人,问题本应关乎各方,而 不是非此即彼。进一步究其根源,除却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不当,教育资源的失衡对于此次事件更是责无旁贷。
近年来,尽管我国城市化进 程加快,但城乡二元化现象却愈演愈烈。反映在教育层面,尤其是义务教育层面,教育资源不均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一方面,城乡教育设施差异大,教育条件 优劣明显;另一方面,名校集中了过多的教育资源,而普通的学校则相对“萧条”。在这种大环境下,家长为了孩子的“将来”,学校为了升学率,就难免给孩子施 压,试图用个体的“无限膨胀”来适应教育不公平的现状。所以,各种副作用相继显现,不仅使孩子不堪重负,各种为求学而出现的“奇闻异事”此起彼伏,也就可 以理解。
为今之计,莫如从政府的层面,加大对于教育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建立师资力量调配机制,打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尽最大努力保证教育公平。同时,学校和家长也应该行动起来,在保证孩子获取知识的前提下,应更多地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不再“孤单”。